艳阳高照,一位绝色女子在田间采桑,她的美貌引来路人的驻足,甚至忘记赶路,这就是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描绘的场景。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以生动的笔触塑造了秦罗敷这一独立自信、机智勇敢的女性形象,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
一、 诗歌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金爵钗,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
坐观罗敷。
二、 诗歌译文
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照耀着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姑娘,她的名字叫做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她来到城南角采摘
桑叶。她挽着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戴着黄金做的凤钗,耳朵上挂着珍珠做的耳环。浅黄色的有花纹的丝绸做成
下裙,紫红色的有花纹的绸缎做成上衣。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着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着头巾,想引起罗
敷的注意。耕田的人忘记了他的犁,锄地的人忘记了他的锄头,都停下手中的活计,痴痴地看着罗敷。回到家,人们互相埋怨,责怪对方没有及
时提醒,以至于错过了欣赏罗敷美貌的机会,只能干坐着想象罗敷的样子。
三、 魅力赏析
《陌上桑》这首诗歌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其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叙事,更在于塑造了罗敷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罗敷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女性。诗歌开篇就描写了她采桑的场景,展现了她勤劳朴实的一面。
其次,罗敷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诗歌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罗敷的服饰和容貌,从头上的金钗到身上的衣裳,无不体现出她的美丽和精致。过路人
的反应,更从侧面印证了罗敷的美貌。
最重要的是,罗敷是一位自信独立、机智勇敢的女性。在后文中,太守之子调戏罗敷,罗敷不卑不亢,用巧妙的语言回击,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四、 时代回响
《陌上桑》作为一首汉乐府民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它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淳朴善良,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
美好生活的向往。罗敷的形象,更是体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独立自主和勇敢坚强,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五、 拓展: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陌上桑》作为一首典型的汉乐府民歌,展现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鲜明特色:
1. 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民歌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生活,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动人。
2. 叙事性强: 许多汉乐府民歌都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
3. 语言生动活泼: 汉乐府民歌多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4. 音乐性强: 汉乐府民歌本是配乐演唱的,因此注重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
《陌上桑》正是凭借这些艺术特色,以及其所塑造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成为了汉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流传千古,经久不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