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期末,除了成绩单,最牵动家长和孩子心的就是那一栏小小的“家长评语”。这方寸之地,承载着家长对孩子一学期的观察和期许,也可能成为亲子沟通的桥梁,或是横亘在彼此间的沟壑。如何才能写出一份孩子期盼、真正促进沟通和成长的评语呢?
告别“公式化”, 用心观察是关键

很多家长习惯用“学习认真,成绩优良”这样的模板语言,看似面面俱到,实则空洞乏力,无法与孩子产生共鸣。 孩子的成长是多方面的,学习只是其中之一。家长要用心观察孩子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用具体的事例来描述,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理解。
例如,与其说“孩子懂事听话”,不如说“看到你主动帮助邻居奶奶搬东西,妈妈感到很欣慰,你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与其说“学习有进步”,不如说“这次数学考试你认真分析错题,并尝试用新方法解答,妈妈看到了你的努力和思考”。
避免“单向说教”, 鼓励和引导更有效
家长评语不是“一言堂”,更不是“批评大会”。将评语变成单方面的“说教”或“指责”,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失去倾听和沟通的意愿。家长应该把评语当成和孩子对话的契机,用鼓励和引导代替批评和否定。
例如,孩子粗心大意,与其说“总是马马虎虎,下次再这样就要….”,不如说“妈妈发现你最近做题速度变快了,如果能再细心一些,相信你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孩子偏科严重,与其说“你怎么就不能认真一点,你看你的…..”,不如说“妈妈看到你在….科目上付出了很多努力,相信你也能把这份坚持用在其他科目上,妈妈相信你”。
真诚是最好的语言
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真诚都是打动人心的利器。 父母要放下架子,坦诚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和期望,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并非建立在成绩之上,而是源于对他们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
例如,在评语的最后,可以写上“爸爸妈妈永远爱你”,“无论发生什么,我们永远是你的后盾”等等,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支持,这远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
拓展: 家校共育,让评语更有温度
除了家长的评语,老师的评语也同样重要。老师的评语更侧重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可以为家长提供更全面、客观的参考。 家长可以主动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结合老师的评语,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家长评语是连接家长和孩子心灵的桥梁,用心书写每一句评语,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