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感到,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自己仿佛变成了一台机器,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失去了思考和创造的乐趣?你是否曾迷失在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中,被动的接受着平台为你筛选的内容,逐渐丧失了探索未知的兴趣?如果是,那么你很可能已经体验过“陌生化”的感觉。
“陌生化”的概念源自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指的是将日常的、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奇特,从而打破人们的习惯性 perception,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这种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用来解释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的种种疏离感和无力感。

在工业化时代,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出现,将工人的劳动分割成简单、重复的操作,工人不再参与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也无法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这种劳动方式将工人异化成机器的附属品,导致了工人与劳动、与产品、与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四重 alienation”。
而在信息时代,算法推荐系统则以另一种方式将我们“异化”。通过分析我们的浏览记录、购物偏好等数据,算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个信息茧房,让我们沉浸在舒适的、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中,逐渐丧失了接触不同观点、不同文化的机会。长此以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会变得狭隘,批判性思维能力也会逐渐下降。
除了工作和信息获取方式,现代社会中的许多方面都存在着“陌生化”的现象。例如,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商品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符号价值,人们购买商品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而是为了追求某种身份认同或社会地位。这种消费异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冷漠和功利,人与自身的真实需求也渐行渐远。
为了应对现代社会中的“陌生化”现象,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身与世界、与他人、与自我的关系。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尝试寻找更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内容,积极参与到工作决策中,提升自身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在信息获取方面,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跳出算法推荐的“舒适圈”,主动接触不同的观点和文化,保持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被消费主义所裹挟,不被算法所定义,活出真实的自我。
拓展段落:
除了上述方面,“陌生化”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现代城市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人们被钢筋水泥包围,逐渐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系。这种“自然 deficit disorder”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连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找回内心的平静和生命的活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