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日昭昭!于予与何诛?”这句悲愤的呐喊,穿越历史的尘埃,依然震耳欲聋。它出自一位忠臣之口,却成为了他蒙冤受屈的最后绝唱。这句千古名言究竟有何深意?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一段令人扼腕的历史?
要理解这句话,首先要明白“于”和“诛”的意思。“于”在这里是“对于”的意思,“诛”则是“杀”的意思。所以,“于予与何诛”直译过来就是“对于我,有什么该杀的罪过呢?”,表达了一种极度的冤屈和愤懑之情。

这句名言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与春秋时期楚国忠臣伍子胥有关。伍子胥本是楚国贵族,但其父兄却被昏庸的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被迫逃亡吴国,并帮助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都城,报了杀父之仇。然而,在吴王阖闾去世后,他的儿子夫差听信谗言,赐死了伍子胥。伍子胥临死前悲愤交加,留下遗言:“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意思是说,在他墓上种植梓树,以便将来做成兵器;还要将他的双眼挖出,悬挂在吴国城门上,让他亲眼看到越国军队攻破吴国。
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伍子胥喊出过“于予与何诛”这句话,但这句千古名言所表达的情感却与伍子胥的遭遇极为吻合。伍子胥忠心耿耿,却被君王猜忌,最终含冤而死,这难道不是一种“于予与何诛”的悲剧吗?
“于予与何诛”的故事流传至今,已经超越了历史事件本身,演变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对于忠良蒙冤、正义缺失的控诉。它提醒着我们,要警惕权力的滥用,要明辨是非,要守护正义,不要让悲剧重演。
除了对忠臣遭遇的感叹,“于予与何诛”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忠”与“义”的思考。在君主专制的时代,臣子的命运往往掌握在君王手中。当君王的意志与臣子的良知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是选择忠于君王,还是忠于自己的内心?这个问题,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