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以其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革命精神的无比坚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写照。
诗歌开篇即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气势,展现出红军战士无畏艰险的革命精神。长征路途漫漫,山川险阻,自然条件恶劣,但红军战士却视之为“等闲”,这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怀揣着伟大的革命理想,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甘愿赴汤蹈火,勇往直前。

诗歌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绘了长征途中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红军战士们翻越崇山峻岭,跨过江河湖海,一路披荆斩棘,将困难视为“细浪”和“泥丸”,展现出无畏的革命气概。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描绘了长征途中最险峻的两个路段。红军战士们在金沙江畔与敌军斗智斗勇,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展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最终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歌最后两句以充满喜悦的语气,表达了红军战士胜利抵达陕北后的喜悦之情。长征的胜利,不仅是红军战士的胜利,更是中国人民的胜利,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律·长征》不仅是一首描写长征的诗歌,更是一首赞美革命精神的赞歌。诗歌以其雄浑的气势、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内涵,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毛泽东的“长征诗”的创作背景:
《七律·长征》的创作于1935年10月,毛泽东带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回顾长征的艰苦历程和取得的伟大胜利时,写下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的创作,不仅是对长征的真实写照,更是对革命精神的赞美,它体现了毛泽东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革命战士的深切关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