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双一流”建设效果评价工作答记者问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进步改革委联合印发《“双一流”建设效果评价方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方法》)。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请简要介绍《评价方法》颁布的背景。

答:效果评价事关建设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中国特点;要认真吸收世界上一流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这为“双一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策略》需要,要构建健全中国特点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进步改革委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行方法(暂行)》明确,建设期末,要对建设效果进行评价。2020年十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年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策略》,把拟定“双一流”建设效果评价方法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要紧任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要紧论述精神,落实有关文件需要,2018年六月,教育部成立专门工作组,会同财政部、国家进步改革委,组织专家学者和高校“双一流”建设负责同志等,统筹推进研制工作。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精神、对建设高校拓展全覆盖式调查、征询“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建议,与征求建设高校、有关部委、部内司局建议建议等方法,经反复研究论证、修改健全,最后形成《评价方法》。

2.效果评价的基本定位和特点是什么?

答:效果评价是对建设高校及其学科达成大学功能、内涵进步及特点进步的多元多维评价,其设计与大学排行榜、学科评估及绩效评价等有显著不一样。其基本定位和特点是:

第一,着重体系性。在评价内容上,涵盖“双一流”建设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考察期末建设达成度、进步度和第三方评价表现度,呈现高校和学科的总体建设效果。在评价方法上,设立正常的状态建设监测体系,探索形成监测、改进与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模式,引导不一样种类高校围绕特点提高水平和角逐力,在不一样范围和方向建成一流。

第二,着重诊断性。效果评价坚持中国特点与世界一流,聚焦内涵建设,突出服务贡献,强化诊断功能和以评促建,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结果,不计算总分,不发布排行榜,不是简单的水平评估。

第三,着重集成性。效果评价依托专家,依据监测数据、部内司局数据、第三方数据,拓展定量数据处置、定性评估、第三方评价结果比对等工作,把建设状况综合呈现出来,督促高校落实建设主体责任,治本纠偏,持续提升建设水平。

第四,着重进步性。教育评价是一项世界级、历史性和实践性课题,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需要不断深化认识、概括经验、调整健全。

3.效果评价在“破五唯”方面有什么举措?

答:效果评价将“破五唯”需要贯穿全方位、全过程和各方面,着重体现“双一流”建设本质需要,充分体现“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完善综合评价”的改革导向。

一是拓展多元多维多主体评价。坚持评价视角多元、评价内容多维,统筹自我评价、专家评价、第三方评价,按不一样评价方面、不一样学校和学科种类,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呈现建设高校和学科的综合评价结果。

二是突出水平、服务和贡献。坚决摒弃数论文、数帽子的做法,防止简单以条件、数目、排行榜变化作为评价指标。在人才培养评价中,突出学生代表作、用人单位认可度调查等结果。在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中,重点考察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投入、社会服务贡献等。

三是优化评价方法和办法。实行水平评价与效益考核相结合、平时的动态监测与周期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议相结合,以动态监测积累的过程信息与数据为主要支撑,既充分运用云数据技术挖掘指标数据,也组织专家进行定性评议,既考察现有实力,也衡量在已有进步基础上的成长性及进步潜力,建设周期内尽可能降低评价对学校的干扰,综合考察高校和学科的建设效果。

四是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法。探索建设效果国际比较,结合云数据解析和同行评议等,对建设高校和学科在全球同类院校有关可比范围的表现、影响力、进步潜力等进行综合考察。适时拓展分类评价,研究打造建设高校分类体系,健全分类评价方法,引导和鼓励高校与学科在进步中突出优势,着重特点建设。

4.效果评价考察内容的框架是什么?

答:效果评价由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和学科建设评价两部分组成,均按“前置维度+核心维度+评价视角”方法布局考核内容。

前置维度考察建设高校“加大党的全方位领导与治理体系改革效果”,贯穿效果评价每个方面,反映学校全方位加大党的建设和领导、党建引领和保障“双一流”建设、健全现代大学规范和治理体系等方面的表现。

核性情维度是“双一流”建设总体策略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的集中综合反映。大学整体建设评价,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文化传承革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六个方面。学科建设评价,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

评价视角分为整体进步水平、成长提高程度、可持续进步能力三个方面,分别考察达成水平、建设周期内水平变化、进步潜力,看重对成长性、特点性进步的评价,引导高校和学科关注长远进步。

5.效果评价的程序设置是什么样的?

答:效果评价按以下程序进行。一是建设高校依据各自建设策略对建设状况进行中期和期末自评;二是教育部依据《评价方法》拟定效果评价工作策略,委托有关机构分别拓展定量数据处置、定性评议、第三方评价结果比对等工作,有关机构分别提出初步评价结果;三是“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依据建设高校的建设策略、中期和期末自评报告、有关机构初步评价结果,形成综合评价建议;四是“双一流”建设主管部门依据专家委员会的评价建议,综合研究,确定评价结果,上报国务院。

6.效果评价的结果怎么样运用?

答: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建设范围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进步改革委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对推行有力、进展好、效果明显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加强支持力度;对推行不力、进展缓慢、缺少实效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降低支持力度,切实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凝练特点、内涵进步。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高校自评、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结果,还是综合评价的结果,都不是高校或学科建成一流与否的评判。对“双一流”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有充分认识。“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服务国家需要,坚持久久为功,把精力聚焦到人才培养上、放在建设项目上,踏踏实实拓展建设,用服务贡献的实绩体现特点、增强实力、展示水平,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发挥应有些引领示范用途。

出处:教育部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ubanyouke.com/5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