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出自屈原《离骚》的千古名句,道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也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感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经典表达。
这句话的意象非常鲜明,一个“长太息”就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掩涕兮”则更进一步将这种悲伤转化为一种具体的动作,让人仿佛看到诗人用手掩面,泪水止不住地流淌。这句诗所展现的不仅是屈原个人的情感,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离骚》创作于战国末期,当时楚国国势衰微,内忧外患不断。屈原作为一位忠君爱国的爱国诗人,目睹着国家一步步走向衰败,心中充满着焦虑和担忧。他以自己的满腔热情投入到政治改革中,却始终得不到君主的信任和支持,最终被排挤出朝堂,并最终投江而死。
“哀民生之多艰”是对当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战乱频发、民不聊生,这正是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深知百姓的苦难,也深知自己无力改变这一切,所以才发出如此悲痛的感叹。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屈原个人的悲愤,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的传统。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鲁迅,一代代文人始终关注着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用自己的笔墨为社会发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是因为它表达了人类共同的情感。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在哪个国家,人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苦难。而这句诗,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表达悲伤和同情的方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并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除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以外,《离骚》中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屈原高尚的品格和爱国情怀,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