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重庆,我是懵的。机场出来,坐车往市区走,脑袋瓜就没停过转。这路怎么老是上上下下的?左边是陡坡,右边还是陡坡,前面看着快到顶了,一转弯,得,又下去了。不是那种温柔的起伏,是劈头盖脸的跌宕。像谁拿着一把巨大的铲子,在地上胡乱地挖,挖出深谷,堆起高山,然后再硬生生地把一座城给“种”在了上面。
山,是重庆的底色,也是它的骨架。不是远处看着模糊的远山,它是直接长进城里的。你想啊,别的地方的城,地面是平的,顶多有点坡度。重庆呢?地面就是山!楼房就这么硬生生地依着山势往上“爬”,一层一层,高高低低,参差不齐。你以为你在平地上走,结果一拐角,脚下突然就没了,哎哟喂,是个几十级的石梯,直通看不见的下面。或者,你以为上面是顶楼了,结果人家的路还在再上一层!那种感觉,特别魔幻。

尤其那些老街,像什么十八梯(虽然现在重修了,但那个地形的烙印还在),解放碑周边一些不起眼的小巷子,那简直就是立体迷宫。导航?有时候在那儿就是个笑话。它告诉你往前走,可你面前可能是一堵墙,旁边是悬崖,或者一道陡峭得让你怀疑人生的楼梯。你得靠直觉,靠眼睛观察那些曲折的坡道、忽高忽低的台阶,还有那些仿佛随时会掉下来的吊脚楼。那些楼,真的,就那么“挂”在坡上,下面空空的,看着都替它捏把汗。这哪是造房子,这简直是跟地心引力掰手腕。
还有交通,绝了。平地城市的路是铺出来的,重庆的路是“拧”出来的。盘山公路在城里随处可见,一层压着一层,像盘绕的巨蟒。高架桥更是修得惊心动魄,像巨大的骨架,穿梭在楼房之间,有时候从你家窗户外面呼啸而过,你就觉得这车不是在路上跑,是在天上飞。最绝的是轻轨,穿楼而过了解一下?李子坝那个站点,轻轨直接从一栋楼里穿出来,下面是马路,上面是居民楼。第一次看到,下巴没掉下来就不错了。你说这是地形逼的还是重庆人太有想象力?我觉得是地形的鬼斧神工激发了重庆人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事。
而且,别忘了水。重庆是“两江汇流”的地方,长江和嘉陵江在这里交汇。这两条江,不仅仅是水,它们是城市边界,是交通线,也是天然的峡谷。城市就沿着江边往山上铺开。江面本身就有高低变化,枯水期和丰水期水位差巨大。站在江边看对岸,你会发现那边的楼也是依着山势层层叠叠,一直铺到山顶。晚上,两江四岸的夜景,那真是无法形容的立体。不是简单的平面灯光秀,它是镶嵌在山体上的、有纵深感的光影画卷。你看那些灯火,是顺着山坡往上蔓延的,非常有层次,非常有生命力。
说重庆的地形,就不能不提“爬坡上坎”。这是每个重庆人(或者在重庆待过的人)身体的记忆。你走路,永远不是平的。上坡,下坡,再上坡,再下坡。有时候坡陡得你得弓着腰,手都要搭到膝盖上。夏天,爬个坡,汗水跟洗澡似的。冬天下点小雨,那湿滑的石板路,走得你心惊胆战。但有意思的是,习惯了这种节奏,你反而觉得平路有点无聊。爬到坡顶,视野突然开阔,那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哎呀,特别爽。身体虽然累,但那种征服感,是平原城市给不了的。
这地形,也塑造了重庆人的性格,或者说,至少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你想啊,住在这种地方,你得适应啊!得有那么一点韧性,一点不服输的劲儿。每天出门跟登山似的,腿脚自然练出来了。方向感嘛,有时候可能会迷失在那个三维世界里,但那也是一种乐趣。这种地形,也让邻里关系变得有点意思。可能你家在楼上很多层,但我家门口的路,却跟你家同一层平齐。高低错落,人与人的物理距离和空间关系都变得复杂而有趣。
洪崖洞,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但它之所以那么特别,不就是因为它完美体现了重庆依山而建的特色嘛?一层一层,从江边直接“长”到解放碑大马路上。下面看像座山,上面看像栋楼,中间看像个洞。这不就是把重庆的地形给具象化了吗?它是地形、建筑、文化、商业的奇妙结合体。
所以,你问我重庆是什么地形?它不是书本上冰冷的地质名词组合。它是山城,是雾都(雾也跟地形有关系,湿气不容易散),是立体城市。它是有坡度的心跳,是缠绕的血管,是向上生长的灵魂。它不是给你画好的方格子,它是让你去探索,去迷路,去用脚一步步丈量,去用身体感受它的起伏和重量的地方。
这地形,带来了不便,带来了汗水,也带来了独一无二的风景和体验。它让重庆区别于中国任何一个其他城市。它让重庆,就是重庆。不是哪个地形分类能简单定义的。它是独一无二的。去感受吧,去爬吧,去迷路吧,你才能真正懂一点点,这地方到底是个啥“形状”。
陡峭,弯曲,高低错落,层层叠叠——这些词都只抓住了它的一部分。它更像一个活体雕塑,由时间和人和地质力量共同塑造,并且还在不断生长变化。它不只是地貌,它是生命力本身的一种表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