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缺课,啊,那真是一段五味杂陈的回忆。
不是那种“哎呀,今天迟到了,算缺课吧”的无心之失,也不是身体实在不舒服那种被迫缺席。我说的是那种,心知肚明,甚至有点计划性,主动从那个既定的时空里抽身离开,去往另一个时空。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像是突然被赋予了一种……嗯,偷来的自由,你知道吗?那种既刺激又有点心虚的复杂混合体,比任何课本上的概念都要鲜活得多。

现在回想起来,大学也好,甚至更早些时候的某些时刻也好,那些“缺课”的日子,并不是白白浪费的空白页。它们更像是一张张折叠起来的、藏在书本夹缝里的地图,指引你去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不一定是物理上的地方,更多是心理上的、认知上的,甚至是一段只属于你自己的、不被课程表支配的时间维度。
你问我为什么缺课?原因可太多了,多到有时候连自己都掰扯不清。
有的时候,是真的觉得无聊透顶。讲台上的人声,像夏日午后的蝉鸣,嗡嗡地钻进耳朵,然后在脑子里变成一团浆糊。PPT翻了一页又一页,黑板写了擦、擦了写,可坐在下面的你,感觉灵魂早就像一阵风一样,从半开的窗户溜了出去,在操场上吹着泡泡,或者在图书馆的角落里打盹。那种“人在教室心在外”的煎熬,你知道吧?坐立不安,手里的笔转了又转,草稿纸上画满了小人或者莫名其妙的图案。这时候,心底有个小小的声音在说:“喂,干嘛非得在这里受罪?外面世界大着呢!”
有的时候,是因为天气太好了。真的,阳光灿烂到不像话,风吹在脸上暖洋洋的,树叶都绿得招人。教室里呢?空气有点闷,还有点灰尘的味道。外面的世界在召唤,那种召唤不是“去玩啊”,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关于“活着”的召唤。它在说:“去感受啊!去呼吸啊!去看看那些不是方框框出来的景色!”于是,你咬咬牙,趁老师不注意,或者干脆硬着头皮,猫着腰,像做贼一样溜出后门。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棉花上,轻飘飘的,又带着点肾上腺素的飙升。走廊空荡荡的,偶尔撞见个其他班的同学,彼此心照不宣地笑一下,或者赶紧别开眼神。
还有的时候,原因可能更私人。maybe是前一天晚上失眠了,眼皮像挂了铅块;maybe是心里装着什么事,急需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不被打扰的时间去理清楚;maybe是突然对某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产生了爆炸性的兴趣,觉得那一刻,去查资料、去琢磨那个东西,比听眼前这节课重要一万倍。
总之,不管原因是什么,那一刻的决定,都像是一种小小的叛逆宣言,是对固定流程的一次出逃。
缺课之后呢?去哪儿了?干什么了?
这才是“缺课”故事真正有意思的地方,也是它和“旷课”在精神层面上的区别——真正的“缺课”,很多时候不是纯粹的虚度光阴(当然也有虚度的时候,咱不否认),而是把时间投入到了另一个维度里。
比如,我记得有一次,本来是枯燥无味的公共课,我溜出来了。没去网吧,也没去闲逛。我去了学校附近一家特别小的独立书店。那家店老板是个怪老头,书堆得乱七八糟,但很多都是市面上难找的。我就在那儿,一呆就是两小时,手里捧着一本讲什么古希腊神话的小册子,看得入神。外面的阳光透过玻璃,落在我翻动的书页上,空气里有纸张和尘土的味道。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不是个学生,而是一个纯粹的、正在探索知识的旅人。那两个小时学到的东西,那种沉浸感,比我任何一节正经课都要来得扎实,来得有感觉。
还有一次,下着小雨。本来有节专业课,但不知怎么的,心情特别丧,觉得全世界都灰蒙蒙的。鬼使神差地,我没去教室,一个人去了学校人工湖边。就那么打着伞,沿着湖边走啊走。看着雨滴落在水面上,荡开一圈圈涟漪。脑子里七荤八素地想着乱七八糟的事儿,没头没尾。可奇怪的是,就在那段漫无目的的行走和放空里,心里的结好像一点点松开了。等雨停了,回到宿舍,虽然衣服有点湿,但感觉整个人都轻盈了不少。你说这段经历算什么?算缺课,但它也是一种另类的心理自愈,一种“行走中的冥想”。
更不用说那些因为缺课而意外撞见的风景或者人物了。可能是在食堂打饭时碰见个平时见不着的朋友,聊了几句意外获得了有用的信息;可能是在去图书馆路上,突然被墙上的一张海报吸引,发现了一个之前不知道的讲座或活动;可能就是简简单单地坐在校园的长椅上,听着鸟叫,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突然对“生活”这件事有了那么一丁点儿新的感悟。
这些片段,零零散散地组成了我记忆里那些“非官方课程”。它们没有分数,没有证书,但它们以一种更柔软、更渗透的方式,参与了我的成长。
当然,缺课不是没有代价的。
最直接的,可能是点名没到,被辅导员或者老师找去谈话。轻则口头警告,重则写检讨。写检讨的时候,坐在那儿绞尽脑汁想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和悔过词,心里其实可能一点也不后悔,反而觉得有点滑稽。那种“不得不逢场作戏”的感觉,也是缺课的“副作用”之一吧。
然后,就是可能真的会错过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或者通知。尤其是那些逻辑性强的课程,缺一节可能后面就听不懂了,得花更多时间去补。这种“欠账”的感觉,有时候也挺让人头疼的。所以,缺课也是一种风险管理:你得掂量掂量,这节课“跳过”的成本,跟你用来交换的“另一段生活”比起来,值不值。不是每次都值,但有时候,它就是值。
回头看,我不是想鼓吹大家去缺课。系统性的教育当然重要,它是你进入社会的基础凭证之一,也提供了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你不能因为几次“意外的收获”就否定掉按部班教学的价值。那太偏激了。
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成长,远远不止于教室里老师讲授的那些内容。那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时刻,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从既定轨道上“出走”的瞬间,它们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探索,一种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它们是更个人化、更自由、更“野”的教育。
青春期也好,成年后也罢,我们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课”——可能是学校的课,可能是工作的课,可能是生活的课。有时候,这些课就是那么无聊、压抑、或者让你觉得“不对劲”。那一刻,有没有勇气,或者有没有那个意识,给自己放一个小小的假,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种生活”,也许是更重要的能力。
那些年我“缺”掉的课,有的可能真的错过了什么,永远无法弥补。但更多时候,它们让我看见了课本之外的世界,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体验了不被安排的自由。它们是我的青春记忆里,一些闪闪发光的、带着点儿不羁色彩的碎片。
所以你看,缺课这件事,真的不只是字面上那么简单。它可能是你对现状的一种无声反抗,可能是你对自己好奇心的一次放纵,可能是你寻求内心平静的一种尝试。它是一种选择,一种姿态,一种在拥挤的标准化轨道之外,为自己开辟小径的努力。
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那些“缺掉”的课,以另一种方式,成为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些“补课”。它们告诉我:世界很大,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而你,永远有选择。
嗯,就到这里吧。也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感受?欢迎聊聊。但记住啊,聊聊就好,别冲动去模仿哈,毕竟世界变了,风险也高了。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才是“缺课”之外,更需要掌握的终极课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