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那个画面,一个贼,打定主意要去偷人家的铃铛。你说这铃铛吧,挂在那儿,风一吹就响,脆生生的,特招人。这贼,也不是个傻子,他知道这铃铛响了,旁人肯定听见,那这买卖就砸了。按理说,正常的脑子会琢磨,怎么让它不响?或者,干脆换个不带响儿的东西偷?可这老兄不,他琢磨出来的法子,堪称绝世高招——他,把自己的耳朵捂上了。
捂耳朵?我的天,你捂耳朵干嘛呀?你捂住自己的耳朵,那铃铛就不响了?它该怎么响还怎么响!只不过,这响声进不了你的耳朵罢了。你以为你听不见,全世界就都聋了吗?你以为你看不见,太阳就不升起了吗?这种逻辑,简直荒唐到姥姥家了!

可偏偏,这贼就这么干了。小心翼翼地,或者说,带着一丝自欺欺人的庄重,他伸出手,死死地捂住自己的双耳。那一刻,他可能真的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四周一片死寂,那个该死的、会出卖他的铃铛,仿佛被他的双手施了魔法,彻底哑巴了。然后,他伸出罪恶的双手,去拿那铛铛作响的铃铛。结果呢?嘿,那铃铛当然是声声入耳——不过不是他自己的耳,而是周围所有没捂耳朵的人的耳!得,人赃俱获,丑态百出。
你看,这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因为它揭示的是人性里一种根深蒂固的愚蠢,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自我蒙蔽。贼捂住自己的耳朵,并不是真的以为铃铛不响了,他可能只是想,只要我不听,那个令我恐惧、令我无法得逞的声音就不存在了。这是一种逃避,一种鸵鸟政策的极致演绎。把头埋进沙子里,就以为危险过去了。何其可悲!
说回我们自己。我们有没有干过“掩耳盗铃”的事儿?太多了!考试前,书没看几页,把书一合,眼不见为净,心里安慰自己,“哎呀,船到桥头自然直”,仿佛只要不看,那些该考的知识点就会自己蹦到脑子里去。工作出了岔子,赶紧把报告藏起来,或者假装不知道,以为领导没发现,这事儿就过去了。结果呢?问题永远在那儿,甚至像野草一样疯长,等你不得不面对的时候,往往已经是一片烂摊子。
还有啊,网上那些喷子,或者拒绝接受新事物的人。你跟他说新的技术,新的观念,他不是去了解,去思考,而是赶紧捂住耳朵,或者用更高级的方式——拉黑、谩骂、扣帽子。他听不见你的声音,就以为你的声音消失了,以为自己还是站在世界的中心,固守着他那点儿可怜的认知舒适区。这不就是现代版的掩耳盗铃吗?捂住耳朵,拒绝接收不符合自己预期、挑战自己观念的信息,然后得意洋洋地宣称,“你看,根本就没有那回事儿!”
这种心理,说到底,是对现实的恐惧,是对改变的抵触,是对承认自己不足的懦弱。贼捂耳朵,是害怕铃铛的声音带来被抓的后果;我们捂耳朵,是害怕真相揭示出我们的无知、我们的失败、我们的局限。我们试图通过控制自己能感知到的信息,来制造一个虚假的、安全的泡泡。可是,朋友们,外面的世界,它不会因为你钻进泡泡里就不存在啊!那些问题、那些挑战、那些不中听但可能重要的声音,它们依然在那里,声势浩大,甚至在你捂住耳朵的时候,它们可能正变得越来越近,越来越危险。
最可怕的是,有时候我们不仅对自己掩耳盗铃,还期望别人也能一起捂着耳朵,或者,我们干脆去捂别人的耳朵。一个企业面临危机,不是积极改革,而是封锁消息,不让员工知道真相,不让外界听到一点儿风声。领导拍板了一个离谱的决策,下面的人明知道不行,却个个噤若寒蝉,不说真话,让错误一路狂奔。这不就是一群人合伙在表演一场大型的掩耳盗铃集体舞吗?大家心照不宣地捂着耳朵,营造出一种“一切安好”的幻觉,直到那响彻云霄的警钟彻底敲碎这一切。
所以你看,这古老的成语故事,一点儿都没过时。它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古往今来人类的种种荒诞。那个偷铃铛的贼,他是原型,是象征。而我们,或多或少,都在生活的某个角落,扮演过那个捂耳朵的角色。我们在爱情里,明明看到对方的不靠谱,却捂住耳朵,只听那些甜言蜜语,直到撞得头破血流;我们在投资里,明明听到市场的风险警示,却捂住耳朵,只信那些一夜暴富的神话,最终血本无归。
这种自欺欺人,有时候是为了短暂的心安,有时候是为了维护一点儿可怜的面子,有时候则纯粹是懒惰,不想去面对复杂、去解决问题。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离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越来越远,甚至带来比直面现实更惨痛的代价。
下一次,当你发现自己下意识地想逃避某个令人不适的真相,想屏蔽某种刺耳的声音时,不妨想想那个掩耳盗铃的贼。问问自己,你捂住耳朵,是真的能让问题消失吗?还是仅仅让自己活在一个虚幻的泡沫里,等待着被残酷的现实扎破?勇敢地打开耳朵,去听,去面对,去解决,这才是成年人该有的样子。别让自己的生活,变成一出荒诞的“掩耳盗铃”戏码。那太不值当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