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呀,见过太多为了那个“级”而咬牙坚持的孩子,还有望眼欲穿、比自家孩子还紧张的家长。他们心里揣着的,可能就是那个数字,那个敲起来叮当作响的证书,仿佛那玩意儿就是学琴的全部意义。孩子坐在琴凳上,小小的身躯,面对着黑白琴键组成的巨大世界,每天的任务就是把那些指定曲目练得滚瓜烂熟,音阶琶音永远是绕不过去的坎儿。手指头磨啊磨,有时候真觉得不是在弹琴,是在跟那一纸级别证书较劲。
你看国内最普遍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音乐学院这些搞的考级,一般都到十级,对吧?考到十级,听起来就挺“高大上”了,好像一只脚已经踏入了什么了不得的殿堂。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能考到十级,这辈子怎么着也算掌握了一门技能,是个拿得出手的特长。当年,甚至还有跟升学挂钩的时候,那“级”简直成了敲门砖,家长更是趋之若鹜,花多少钱,费多少力气都愿意。

再说那英皇考级(AssociatedBoardoftheRoyalSchoolsofMusic),国际范儿十足,它最高是八级。很多人觉得英皇体系更全面,不光考演奏,乐理、视奏、听力这些也占很大比例。考到英皇八级,听起来比国内十级还牛那么一点点,带着点洋气的专业感。
可问题是,考到英皇八级或者国内十级,就真的代表你弹琴弹到头了?就真的是个演奏家了?嗨,这简直是天大的误会!这些级别,说白了,只是一个相对标准化的评估体系,给你在学琴路上设了几个可以够得着的目标点。它检验的是你在特定曲目、特定技巧上的熟练程度,以及对基础乐理、视奏等能力的掌握。它像是一张地图上的检查站,你过了这一站,知道自己到了哪里,但地图之外的广阔天地呢?那才是真正的音乐世界啊。
我见过考级考得很高,英皇八级、国内十级都拿下了,一首考级曲弹得跟复读机似的,一个音都不错,节奏那个稳啊,跟节拍器一样。可让你弹首没练过的曲子,抓瞎;让你即兴来一段,脑袋空白;更别提能不能弹出情感、乐感,让听的人觉得好听、动人了。那种演奏,就像是按照说明书组装出来的机器人,功能都有,但没有灵魂。这样的演奏能力,你敢说它是最高级别吗?
反过来,我也认识一些朋友,他们可能没参加过什么考级,或者只考到中间某个级别,但他们对音乐有种天然的热爱,耳朵特别灵,乐感好到爆。他们不按部就班练那些枯燥的练习曲,喜欢自己琢磨曲子,听到喜欢的旋律,就想方设法弹出来。他们弹琴也许不够“规范”,指法啊、姿势啊,老师看了可能要摇头,但他们弹出来的音乐,是有温度的,是有生命力的。每一个音符都像在说话,能把你一下子拉进音乐描绘的画面里。你说,这样的“级别”要怎么衡量?
所以啊,所谓的钢琴级别,用数字来框定的那些,真的只是冰山一角。它给了一个目标,一个动力,特别对于启蒙阶段的孩子,能按部就班一级一级往上闯,确实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建立自信心。这一点,它的作用是不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过度强调级别,把考级当成学琴的终点,那就大错特错了。学琴的路,远不止走到十级或八级那里。
在级别之外,有更广阔的级别。
比如说,“专业级别”。考完十级或八级,如果你想走专业道路,那才刚刚是开始。你要去考音乐学院,面对的是那些从小就在专业老师手底下摸爬滚打,一天练琴七八个小时的“妖怪”们。他们的技巧,他们的乐感,他们对音乐作品深度理解,那才叫专业。进了音乐学院,还有大学四年、研究生、博士,还有各种比赛、大师班。这个专业的级别,可不是区区一个数字能概括的,它是一个不断攀登,没有止境的过程。
再往上,是演奏家级别。能站在国际舞台上开独奏音乐会,录制唱片,他们的演奏能力、音乐素养,那是经过千锤百炼,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他们的每一次触键,每一个乐句处理,都充满了智慧和情感。他们不是在“弹”琴,他们是在用琴“说”话,用琴“唱歌”,用琴“讲故事”。这是一种艺术级别,远超技巧本身。
还有呢,音乐家级别。这不光是演奏好,更是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和创造。他们可能是作曲家,可能是指挥家,可能是教育家,他们用各种方式去理解、诠释、创造和传播音乐。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这些名字本身就代表了一种至高无上的级别,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丰碑。
甚至,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钢琴的“级别”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定义。
你热爱音乐,喜欢坐在钢琴前,哪怕只是弹奏一些简单的旋律,能从中获得快乐,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心情。也许你弹的曲子并不“高级”,没有炫技的段落,没有复杂的结构,但你弹得有感情,听的人觉得舒服,觉得美。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级别——叫做“快乐级别”、“治愈级别”、“心灵沟通级别”。这种级别,没有任何证书可以衡量,却比那些冰冷的数字来得更有价值。
我有个朋友,他没有考过级别,但每次心情不好,都会坐在钢琴前,随便按几个音,听着那些声音在空气中震颤、回响,情绪就慢慢平复下来。对于他来说,钢琴就是他的情绪出口,是他的老朋友。这种“陪伴级别”,哪个考级能考出来?
还有些人,喜欢通过学琴去理解那些伟大的作曲家,去穿越时空和贝多芬、肖邦、德彪西进行对话。他们不一定弹得多快,多响,但他们能读懂乐谱里隐藏的信息,能感受到那些跨越时代的思想和情感。这是一种“理解级别”、“对话级别”。
所以,你要问我钢琴有多少级?我会说,看你问的是哪种“级”了。
如果是考级的“级”,那最常见的就是十级或者八级,像个里程碑。
如果是专业的“级”,那是个没有终点的攀登过程,从专业院校的门槛,到演奏家的高度。
如果是艺术的“级”,那是境界,是灵魂,是能否触动人心的力量。
如果是生活的“级”,那更是千人千面,是热爱,是陪伴,是理解,是快乐,是治愈。
把钢琴的级别仅仅局限在考级那几个数字上,就像只看到大海的一滴水。真正的级别,藏在每一次用心的练习里,藏在每一个被赋予生命的音符里,藏在每一次因为音乐而引起的共鸣里。它不是考官给你盖个章就能证明的,它是需要你用时间和热爱,用情感和生命去一点一滴积累和体悟的。
所以下次有人问你钢琴有多少级,或许你可以反问一句:“你问的是哪一种级别呢?”毕竟,有些级别,没有数字,却意义非凡。而这,也许才是学琴这件事最迷人的地方吧。它提供了一个有形的路径(考级),但也指向了无限可能的远方。别被那些数字困住了,去感受,去弹奏,去热爱,去发现属于你自己的,无数个级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