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说起来,历史上的宋江跟小说里的那位,差别不是一点半点,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人。小说里的故事太精彩,太有画面感了,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就被带着跑,忘了去问一句:真的有这回事吗?
你真去翻翻正史,比如《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这些老物件儿,关于宋江的记载,少得可怜,而且语气都特别平淡,哪有半点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替天行道的传奇色彩?在那些记录者笔下,宋江不过是北宋末年无数起义队伍中的一支,甚至不是最大、最有名的那股。

史书里是怎么说的呢?大体意思是,有个叫宋江的,带着他那伙人,一开始在山东、河北那边起义,活动范围涉及今天的江苏、安徽、湖北等地。人数呢?有记载说是“三十六人”,听听,三十六人!不是一百单八将!虽然这个数字可能只是个初期阶段或者某个核心小圈子的人数,但跟小说里动辄千军万马、聚啸山林比起来,是不是有点……寒酸?你说这帮人是怎么做到“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的?史书这么写,可能是夸大其词,也可能是那年月的大宋朝廷,真的烂透了,连这三十六个人都搞不定。
那年月的大宋,外强中干,内部腐败得像块烂木头。金人虎视眈眈,南方方腊又闹得天翻地覆。宋江他们这伙,大概就是这乱世里被逼得没活路的一群。可能他们本来就是当地的贫苦农民、渔民,或者失意的低层官吏、兵油子,实在活不下去了,只能铤而走险。他们起义,最开始的目的或许很简单,就是为了口吃的,为了不被官府欺压,为了能活下去。哪有什么“替天行道”那么高大上的理想?
史书里提到宋江,常常是跟方腊放在一起。比如《宋史·侯蒙传》里,那个叫侯蒙的官员就建议皇帝,说“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意思是宋江这伙人挺厉害,不好对付,不如赦免他们,让他们去打方腊,让他们将功赎罪。你看,这不就是招安吗?而且是去打另一个更大的起义军。这跟小说里先招安,然后打辽国、打方腊、打田虎王庆的顺序和逻辑倒是有点像,但出发点完全不一样。小说里招安是宋江的“愚忠”,是走向悲剧的宿命;历史上呢?也许仅仅是朝廷的一个策略,或者宋江这伙人走投无路的选择。
最关键的来了,宋江最后怎么样了?《宋史·张叔夜传》里说,张叔夜在海州(今天的江苏连云港附近)跟宋江交手,用了计谋,伏兵夹击,把宋江的部队打得大败,“生擒其副贼”,然后宋江就投降了,“江乃降”。投降了!干脆利落,没有小说里那些复杂的思想斗争,没有兄弟们的劝阻,没有哭哭啼啼。就这么,降了。
投降之后呢?史书的记载就更模糊了。有的说他被派去打方腊了,有的说可能后来就没了消息。总之,没有接受封官赐爵,没有衣锦还乡,更没有被毒死、被砍头那样充满戏剧性的结局。历史上的宋江,他的结局似乎就是被招安后,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上。一个小人物的起义,一个小人物的招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跟我们熟悉的那个梁山泊的故事,真是天壤之别。小说赋予了宋江太多太多东西:他的江湖地位、他的仁义、他的挣扎、他的悲剧命运。是文学的想象,是世世代代说书人的再创作,才把一个历史记载中简简单单的起义者,变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其复杂的形象。小说需要英雄,需要传奇,需要一个能承载那个时代复杂情感的原型,于是,历史上的宋江被选中了,被放大,被变形,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
想想看,如果历史上的宋江真是那样,那梁山泊在哪儿?一百单八将又是谁?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那些个性鲜明的英雄,那些生离死别……统统都是虚构的。这让人有点失落,是不是?我们那么喜欢那些故事,喜欢武松打虎,喜欢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喜欢林冲风雪山神庙。可这些,跟历史上的宋江,关系都不大。
历史上的宋江,他可能只是那个黑暗年代里,无数绝望百姓中,一个稍微有点组织能力,有点胆气,敢于反抗一下的普通人。他的“起义”,可能更像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武装斗争,他的“招安”,或许是识时务者的选择,是力量对比悬殊下的无奈之举。他的身上,也许没有那么多悲天悯人的情怀,没有那么多左右为难的挣扎,他可能只是想活下去,想让跟着他的人也活下去。
所以啊,看历史,真的不能只看小说。小说是精彩的,是人情的,是情感的载体。而历史呢,它更多的是冰冷的事件,是残酷的现实,是无数小人物被大时代裹挟前进,最终湮没无闻的命运。历史上的宋江,与其说是《水浒传》那个大英雄的原型,不如说是那个起义年代无数小人物,包括方腊手下那些无名无姓的起义者,命运的一个缩影。他们起义,他们挣扎,他们反抗,然后他们失败,或者被招安,或者被镇压,最终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他们的故事,不像梁山泊那样被千古传唱,他们只是历史尘埃里,那些不为人知的身影。理解了历史上的宋江,或许更能理解那个时代,理解那些被逼上绝路的人,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无奈。这,才是历史的厚重。而历史真相,有时就是这样朴素,甚至有点令人沮丧,但它自有它的力量,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待过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