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一说起“老八所”这仨字儿,耳朵根儿都跟着热。脑子里唰地一下,能蹦出好多画面。对,就是那几个学校,在建筑圈里,它们可不是随便提的。它们是... 怎么说呢?是一种图腾吧,一个时代,一种梦想,还有,嗯,一堆熬夜画图的黑眼圈。
你看啊,清华,那不用说,宇宙中心,啥都拔尖,建筑更是扛把子;同济,上海滩的,带着点儿洋气,跟国际接轨最早;天大,老牌劲旅,底蕴深厚,出了多少大师啊;东南,南京那个地方,秀气里透着一股子倔强劲儿,建筑系也是一样,古典又严谨;重大,西南那边的火辣辣,在艰苦地区建功立业的代表;哈工大,东北的硬核,扎扎实实搞工程;西建大,古都西安的,传承着历史的厚重;沈建大,辽沈大地上的基石,培养了大量的建筑人才。光是念叨这些名字,就一股子劲儿上来了,感觉空气里都弥漫着硫酸纸和墨水的味儿。

话说,当年我们这拨人考大学那会儿,“老八所”这几个字,那就是悬在头顶上的星辰,耀眼,但够不着的人更多。你要是能进这几扇大门,那真不是闹着玩儿的。分数线?嘿,高得离谱,比好多985、211的普通专业都吓人。那感觉就像... 就像你要考状元,还只能考建筑系状元,而且这个状元得从全国的尖子里再拔尖。多少孩子,多少家庭,为了这几个名字,拼了命啊。不是有句话嘛,“学建筑,得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和苦行僧的毅力”。这话搁在当年考“老八所”的孩子身上,一点儿不夸张。
你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堆成山的教材,刷到发黄的真题卷子,夜里台灯下孤零零的身影,旁边可能是还没吃完的泡面桶。那不是读书,那是在修行。多少梦想,多少泪水,都融在那一本本厚厚的《建筑设计资料集》和一张张图纸里了。能杀出重围,拿到那张录取通知书的,真的是凤毛麟角,每一个都顶着光环,自带BGM。
然后,听说进去了更狠。进来只是第一步,你以为能喘口气?错了!里头的日子,用“魔鬼训练营”形容,真不为过。作业多到你想哭,不是夸张,是真的想哭!晚上12点前能睡觉?那是做梦!通宵画图是家常便饭,赶图的时候,整栋楼灯火通明,凌晨三四点还能听到走廊里匆忙的脚步声和打印机吱吱响的声音。模型做到手抽筋,手指头被美工刀划破是常态。硫酸纸铺满地,马克笔、针管笔、丁字尺、三角板,武装到牙齿。老师?要求严到变态,一个不好就推翻重来,一句话可能让你一个星期的心血白费。那种感觉... 就像你呕心沥血生了个孩子,然后有人过来告诉你,“这个孩子先天不足,打掉重练吧。”但话说回来,也正是这种近乎变态的压榨和打磨,才练就了真本事。他们出来的学生,身上确实有股子“能抗事儿”、“能打硬仗”的劲头。不是说别的学校不好啊,但“老八所”出来的,确实在基本功、在对专业的理解和执着上,有那么一点不一样。
而且,当年“老八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环境、接触到的资源、参与的项目,确实起点就不一样。那些老教授,很多都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或者直接参与过国家重要项目的。他们言传身教,教给你的不只是技术,还有一种情怀,一种责任感。在他们那里,建筑不仅仅是盖房子,是塑造城市,是服务社会,是影响人的生活。这种熏陶,是很多地方没法比的。可以说,他们不仅是学校,更是行业的发动机,是人才的集散地。
可现在呢?时代变了。以前“老八所”是金字招牌,毕业证往外一亮,甭管去哪儿,设计院抢着要,项目上说话也硬气,找工作跟玩儿似的,简直是“躺赢”的代名词。但现在信息这么发达,渠道这么多,好像没那么绝对了。新的设计公司、工作室冒出来,很多是海归或者有新理念的。国外回来的建筑师也多,带着更前沿的理念和技术。还有一些其他学校的建筑系,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也办得风生水起,出了不少优秀人才。你说“老八所”还是唯一的标准吗?恐怕没那么简单了。市场更细分了,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多元了。不过话说回来,那块牌子,分量还在。尤其是那些特大型的国家级设计院、特重要的标志性项目,还是认这根儿。在很多传统建筑领域,比如大跨度结构、超高层、复杂的公共建筑,他们的优势和经验依然是别人难以企及的。毕竟底子厚,这是硬道理。
我有个发小,当年就差几分没够着天大建筑,去了另一个不错的985高校的建筑系,也干得不错,现在也是个小有名气的设计师。但他心里总有点儿... 怎么说呢,遗憾吧。每次聊起来,还是会提到当年高考那个分数,那几分之差。好像那个门槛,成了他心里永远的一道坎。还有啊,我见过他们设计的一些项目,有些真挺牛的,那种方案的深度,施工图的严谨,能感觉到那种功底和专业。但也见过一些,嗯,就那样吧,可能也跟项目本身或者设计师个人状态有关。所以你说学校重要不?重要,它给了你一个高起点,一个平台,一群优秀的同学和老师。但也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到最后,关键还是看人,看你怎么学,怎么干,有没有那份热爱和坚持。
“老八所”,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八所大学。它代表着中国第一代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建立,代表着改革开放后城市大建设的基石,代表着无数建筑师的青春、汗水和理想。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对专业、对工艺近乎偏执的追求,一种在简陋条件下创造奇迹的能力。虽然现在路径多了,选择多了,年轻人有新的活法,新的偶像。但当年那种“进了老八所,这行你就稳了”的信念,那种咬着牙拼出来的未来,是刻在很多老一辈建筑人骨子里的。现在看,它更像是一个历史符号,一个坐标系,一段集体记忆。对于很多人来说,那几个名字,不仅仅是校名,更是一段往事,一个传奇,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感。
聊老八所,不是为了分个高下,也不是为了制造焦虑。是聊那段历史,聊那群人,聊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选择和命运。是聊那份沉甸甸的教育情怀,和那个光荣又有点儿沉重的名字。它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塑造了中国的城市面貌,也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它们的光芒,即便在今天,也依然耀眼。只不过,世界更大,光芒的来源也更多元了。
所以啊,每次听到有人提起“老八所”,我总会停下来听听。听听那些陈年的故事,听听那些过来人的感慨。那些故事里,有理想的火焰,有现实的无奈,有青春的奋斗,也有岁月的沉淀。完了,越说越像个老学究了,哈哈。就这样吧,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反正,提起“老八所”,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和那些关于建筑、关于梦想的,又爱又恨的情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