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名诗:那些刻进骨子里的句子,真的懂了吗?

嗨,你!没错,就是你,正在看这段文字的你。允许我开门见山地问一句:说到苏轼,东坡居士,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儿是什么?

是“豁达”?是“美食家”?还是那个自带BGM,仿佛永远微笑着面对人生的老头?

苏轼的名诗

我跟你说啊,在我心里,苏轼简直是个bug一般的存在。他不只是写诗填词牛,写文章牛,书法绘画也牛,甚至连做饭都研究得门儿清(东坡肉了解一下?)。但要说最最最让我心服口服、常常觉得膝盖隐隐作痛的,还得是他那些——怎么说呢?——“有毒”的名诗

这里的“有毒”不是贬义啊,它是那种一旦读过,就再也忘不掉,甚至能在你某个猝不及防的瞬间,跳出来,让你“哦!”的一声,心里一颤,觉得“卧槽,古人竟然把这种感觉写得这么透彻!”的那种力量。

这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文学评论,你就当是咱俩坐着,随便聊聊,说说为什么苏轼那些被我们从小背到大的句子,到了某个年纪,或者某个情境,突然就活了,就长在了我们心里。

那个被月光洗礼的夜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你问我苏轼哪首诗最经典?emmmm… 这个题有点难,但他那首《水调歌头》,就是中秋节常听到的“明月几时有”,那真是刻在国民DNA里的存在了。

想想那个画面:一个大晚上,一个人(苏轼当时被贬密州),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那时候可没微信视频,想家人想朋友,全靠这月亮寄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开头多有画面感啊!带着点酒意,带着点无奈,对着老天爷发问。

然后,他开始琢磨这月亮,琢磨这日子。“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下就跳出个人小悲欢了,开始思考时间和宇宙。接着笔锋一转,回到眼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飞升成仙,又怕高处太冷清。你看,他永远这么清醒,知道人间有烟火气的好,仙界再牛逼,没人味儿也没劲儿。

但这首词最最最绝,绝到能把人眼泪都逼出来的,是后面这几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我去!这句话简直是人生真理的浓缩!年轻时候背,觉得就是一句漂亮的诗词;等真经历了几次离别,几次失去,几次不如意,再读这句,你才能体会到里面那种淡淡的、宿命般的悲伤和理解。不是哭天抢地,就是一种深深的、带着点无奈的“啊,原来人生就是这样啊”的顿悟。

然后他还不止于悲伤,他得想个法子跟自己和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看,哪怕不能在一起,哪怕有分离,只要大家都好好的,看着同一轮月亮,心就是在一起的。这 TM 是多大的安慰啊?!尤其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多少人跟亲人朋友隔着山海?这句词,简直就是为现代人量身定做的心灵鸡汤,而且是那种有营养、不齁嗓子的。

所以,这首词对我来说,不只是诗,它是一种情绪的共鸣,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温柔接受。每次中秋,或者仅仅是看到一轮特别圆特别亮的月亮,这句词就会自动在我脑子里播放。逃不掉的。

那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念奴娇·赤壁怀古》

如果说《水调歌头》是私人的、内心的、月光下的独语,那《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宏大的、历史的、风浪里的呐喊。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开场,绝了!一下子就把你拉到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边上,耳边是江水滔滔,眼前是无数英雄豪杰被时间的大浪冲刷而过。画面感强到爆炸!

然后他笔下生花,描绘赤壁大战的场景,周瑜、小乔,那些响当当的名字。“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多意气风发啊!仿佛能看到那位年轻得志的大都督,轻轻松松就把曹操百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但!重点来了!苏轼写这些的时候,他自己是个什么状态?被贬到黄州,日子过得有点窘迫,跟历史舞台上那些光鲜亮丽的人物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所以,在描绘完那些辉煌之后,他来了一个急刹车: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嗨呀!这句!“人生如梦”!——这四个字一出来,前面所有的波澜壮阔、所有的英雄气概,仿佛都笼罩上了一层看破红尘的滤镜。是啊,历史再辉煌,个人再牛逼,最后不都化为尘土,像一场梦一样消散了吗?

这里面有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有对自己不如意的感慨,但更多的是一种看透后的洒脱和无奈。那种“想当年,我也是有点抱负的,结果呢?头都白了,还没混出个名堂。嗨,算了吧,人生就像一场梦,喝酒,敬这江月吧!”的感觉。

你有没有在某个瞬间,突然觉得,自己现在拼死拼活追求的一切,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者在你百年之后,是不是都像一场梦?这首词,就是这种感觉的完美代言人。它让你在看到宏大的历史叙事时,也能关照到自己作为个体的那点渺小和宿命感。然后,也许,你会觉得,嗨,大家都是这样,没啥大不了的。

那场雨中的顿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如果只读前面两首,你可能会觉得苏轼是不是有点伤春悲秋?有点英雄迟暮的感叹?不!苏轼之所以是苏轼,是因为他还能写出《定风波》这样的词。

这首词的背景,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有一次出去,半路上突然下雨,同行的人都狼狈地跑,就他一个人,慢悠悠地走,还走出了禅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雨打树叶的声音那么大,他就当没听见?不是没听见,是他选择了不被这些外在的纷纷扰扰影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轻松自在?怕什么?一辈子的风风雨雨,就这样随它去吧!

天呐,这 TM 是什么心态啊!这是一种经历了生活的暴击、跌到谷底,然后还能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告诉你:嗐,多大点事儿!

他没有抱怨雨大,没有抱怨自己没伞,甚至没有抱怨自己被贬谪的倒霉境遇。他只是安静地走在雨里,感受着这种状态。

而最点睛的那一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句简直是神来之笔!经历过风雨,再回头看,那些曾经让你狼狈、让你恐惧、让你伤心的地方,仿佛都变得平静了。回到家里(或者说回到内心深处),心里已经没有了风雨,也没有了晴天。这是一种超越了苦乐、超越了得失、超越了环境影响的平和

这哪里是在写一场雨?这分明是在写一种对人生的终极态度!当你能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状态,那外在的一切,还怎么能动摇你?

所以,当我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被一些破事搞得很烦躁的时候,脑子里就会自动冒出这首词。它像一个老朋友在对我说:“别瞎折腾了, শান্ত হও(calm down),随它去吧,心里平静了,哪里还有什么风雨啊?”它是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一种不动声色的温柔的反击

不仅仅是这几首...

当然,苏轼的名诗远不止这几首。

他写景,能写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灵动鲜活的句子,让你感觉春天都快要溢出纸面了。这哪是写诗啊,分明是在写春天的朋友圈vlog嘛!

他写哲理,能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告诉你,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跳出来看,才能看清真相。这不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千年之前,他就把这事儿说得这么明白。

他写思念,写朋友,写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比如抱怨荔枝吃多了会上火哈哈)。他的诗里,词里,有庙堂之高,有江湖之远,有山林野趣,更有厨房的烟火气。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他是活生生的人。他经历的起起落落,他的乐观与挣扎,他的幽默与深情,你都能从他的文字里真切地感受到。

为什么这些诗,我们现在读,还觉得“哇塞”?

我觉得吧,是因为苏轼把人生最本质的那些东西,用最真诚、最通透的语言写出来了。

他写的是离别,写的是思念,写的是怀才不遇,写的是如何在困境中自处,写的是如何在平凡日子里找到乐趣。这些,是跨越时代、跨越文化的,是刻在所有人类心里的共同体验。

而且,他写得一点都不拧巴,不矫情。哪怕悲伤,也带着一种开阔和洒脱;哪怕落魄,也带着一种骨子里的骄傲和幽默。他像是我们身边那个,无论遇到多大坎儿,都能笑呵呵地说一句“没事儿,都会过去”的长辈,但他的话里,又蕴含着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的智慧。

所以,下一次你再读到苏轼那些“烂熟于心”的句子时,别只当它是要背诵的课文啦。试试看,把自己放进那个情境里,感受一下他当时的心情,或者想想你生命中哪个时刻,跟他写的感觉有点像。

你会发现,这些穿越千年的诗句,真的,真的懂你。它们不只是墨迹,它们是一份来自千年前的心灵契约,告诉你:嘿,你不是一个人在经历这些,你看,苏东坡他老人家,早就替你感受过,并且写下来了。

而读懂它们的那一刻,也许,你的人生,也悄悄地,变得有点不一样了呢。

反正,我是觉得。这些诗,真是无价之宝。

廿四味
  • 本文由 廿四味 发表于 2025-05-0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7744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