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我听到这问题就觉得挺魔幻的。一个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把志愿填报这件比玄学还玄学的事儿讲得全国上下都竖着耳朵听、甚至愿意掏腰包的人,一个让家长们觉得他能指点迷津、让学生们觉得他一语道破天机的人,他的高考分数,真的那么重要吗?
想当年,我们自己高考那会儿,分数就是天,就是地,就是你未来几十年人生轨道的钢性决定因素。一分压倒几千人,那是真真切切的残酷。那时候,分数当然重要,重要得你做梦都怕少考一分。但那是我们自己啊,那是个学生在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唯一标签。

可张雪峰,他现在站在聚光灯下,贩卖的是信息差,是经验,是某种意义上的“过来人”智慧(即便这智慧有时候听起来像相声),更是贩卖家长和学生们心底最深的焦虑。他分析专业,解读趋势,甚至敢炮轰一些看不惯的现象。他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硬生生地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了一个现象级的人物。
你品品,他走到今天,靠的是当年那张高考成绩单吗?靠的是他在某个大学、某个专业里学到的所有知识点吗?肯定不是。他靠的是对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心理的洞察,靠的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靠的是那种带着点江湖气、接地气儿的沟通方式。说白了,是情商、是表达能力、是流量时代的运营智慧,以及他那个能洞察人心的雷达。
所以,纠结张雪峰高考多少分,到底是在纠结什么?是不是很多人潜意识里想用这个分数来验证他?如果他考得很高,比如清北复交那个档次,是不是就觉得“看吧,人家高分就是不一样,说的话当然有道理”?如果他考得“不高”,比如就是个普通一本甚至二本的分数,是不是就会撇撇嘴,“切,原来也就那样,凭什么在这儿指点江山?”
这种思维,太根深蒂固了。它暴露了我们社会对学历、对初始分数的过度崇拜。仿佛一个人过去的某个数字,就能彻底定义他的现在和未来。这是一种懒惰的评判方式,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如果高分才能成功,那我就安心躺平;如果低分也能成功,那我该怎么做?
可真实的世界,远比这复杂、也精彩得多。高考分数,只是人生这场大戏里某个特定环节的定格。它能决定你入场的初始位置,但决定不了你在这场戏里能演多久、演得多好。有人低分高就,有人高分低走,有人压根儿没参加这场考试,但人家换个赛道照样跑得飞快。
拿张雪峰来说,他把“选大学、选专业”这件本来很学术、很需要个人思考的事情,变成了“怎么用分数最大化利用资源”的策略问题。他把大学的名字、专业的名字讲得如同商品,明码标价,童叟无欺(或者说,赤裸裸地揭示了它们的“市场价值”)。他的这套逻辑,精准地击中了那些对未来充满不确定、又想给孩子一个“好出路”的家长们的痛点。他的成功,恰恰是当下教育焦虑、社会内卷的一个侧写。
你问他分数?我倒更想知道他大学四年是怎么过的?他是怎么想到要干这一行的?他有没有为自己说过的某些“狠话”后悔过?他私下里是怎么看那些被他分析来分析去的大学和专业?这些,远比那个冷冰冰的高考分数有血有肉得多,也能更真切地解释“张雪峰为什么是张雪峰”。
再说句难听的,有时候,过度追问一个公众人物的“老底”,是不是也藏着一点点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或者,更阴暗一点,是希望找到点什么瑕疵来满足自己内心微妙的平衡?“你看,他当年也就那样嘛!”这种话,听着就很刺耳。
我们活在一个充满标签的世界里。名校毕业是个标签,高分是个标签,甚至职业、收入都是标签。人们习惯于通过这些标签快速扫描一个人,然后迅速下判断。但这往往让我们错过了更重要的东西——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他的思考方式、他的韧性、他的创造力,以及那些没办法被量化、被简单打分的品质。
所以,与其像盯着KPI一样盯着张雪峰的高考分数,不如花点时间,想想他为什么能火?他说的那些话,哪些戳中了你?哪些又让你不舒服?他贩卖的“成功学”,有没有让你反思自己对“好生活”的定义?这些问题,远比知道他当年考了多少分要有意义得多。
那个分数,早已经是过去式了。它只是一个起点。张雪峰的故事,恰恰说明了,人生的路啊,长着呢,能跑多远,看的是耐力,看的是方向,看的是你在路上学到了什么、变成了什么样的人。而这些,高考分数可给不了答案。那些还在孜孜不倦打听他分数的人,或许该问问自己,你真正想知道的,到底是什么?是想验证他的资格?还是想找到自己焦虑的出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