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你说怪不怪,真要跨进这地界儿,从徐州一直晃荡到苏州,一路看过去,哪里显小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像个装满了宝贝的巨大盒子,每一层、每一个角落都塞得满满当当。不像西北的旷野,能让你一眼望出去几十公里,心跟着放飞。江苏的地,是“有内容”的。是那种走两步就换个景象,拐个弯就遇着惊喜(或者惊吓,比如早高峰)的“密实感”。
想想看,这10.72万平方公里里都装了些啥?

苏南,那真是不用说了,挤得慌。苏州、无锡、常州,包括南京一部分,简直就是个超级都市连绵带。高楼大厦跟雨后春笋似的往外冒,马路上车堵得像贪吃蛇一样,工业园区一个挨一个,漂亮的园林藏在市井深处,小桥流水偶尔露出个影儿。那里的土地,寸土寸金,每一平米都恨不得榨出点啥来。你走在昆山或者江阴的街头,能感觉到经济的脉搏跳得震天响,空气里都带着点“忙碌”和“富有”的味道。这里的占地面积,更多意味着“高密度开发”和“惊人产值”。不是说它有多大,而是这有限的空间里,承载了太多太多的物质和财富。有时候看着那些新建的小区密密麻麻地铺开,心想,得有多少人挤在这10.72万平方公里的一小块地方啊?那不是数字,那是活生生的人,是他们的家,他们的生活。
再往北一点,到了苏中,感觉就不一样了。泰州、扬州、南通,这地方水系发达,地势平坦。感觉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没有苏南那么剑拔弩张的“卷”,多了一些水乡的柔和。田野开始多了,但依然是那种精耕细作的模样。河流湖泊,比如洪泽湖、高邮湖,它们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占地面积,把整个画面柔化了。车开在沿江高速上,一边是长江的浩渺,一边是平坦的原野和远处的城市轮廓,那种感觉很舒缓。这里的土地,似乎更懂得和自然和谐相处,但也同样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和转型期的阵痛。
然后是苏北,这块地方占了江苏的大头。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感觉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地势更开阔,平原为主,带着北方的那种粗犷劲儿。风吹过广袤的麦田或者玉米地,那种辽阔感,跟苏南完全是两个极端。这里的土地,更多意味着农业,意味着更朴实的生活。虽然近年来城镇化步伐也很快,高楼也起来了,但整体的人口密度和土地开发强度还是低于苏南。盐城的沿海滩涂,那是真大片真大片,是占地面积里独特的、带着野性的一部分。徐州作为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那片土地上似乎还留着金戈铁马的印记。这里的10.72万平方公里,更多是“广阔”的意味,虽然这种广阔是相对省内而言的。
这么一圈走下来,你就明白了,江苏省占地面积这几个字,背后藏着多少不同的风景,多少不同的生活方式,多少不同的故事。它不是一个干巴巴的数字,它是山丘,是平原,是湖泊,是河流,是无数条马路,是密集的房屋,是繁忙的工厂,是宁静的田野,更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近八千五百万人的全部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江苏的这份占地面积,塑造了她的性格。因为地不够“大”,所以特别懂得“集约”,特别懂得把有限的空间用到极致。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里的经济那么发达,基础设施那么密集,城镇化率那么高。每块土地都要被“压榨”出最大的价值。好的方面是效率高,经济总量大得吓人,日子普遍过得不错。但另一面呢?是生态的压力,是人地矛盾的突出,是环境的脆弱。你看太湖的治理,长江的保护,哪一个不是跟这“有限空间承载无限发展欲望”的矛盾有关?
有时候会想,如果江苏再大一点点,是不是就能“喘口气”?是不是能有更多纯粹的自然空间,而不是被各种开发项目包围?是不是土地的价值就不会高到让年轻人望而却步?但这只是想象。现实就是,江苏就这么大,这10.72万平方公里,承载了她所有的辉煌和所有的问题。
它像一个微观世界,浓缩了中国发展中的很多议题。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区域发展的差异性,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城市与乡村的共生关系……所有这些,都在这不大的地图上剧烈碰撞、互相影响。
所以下次再听到“江苏省占地面积是10.72万平方公里”这句话,我脑子里跳出来的,不再仅仅是那个冰冷的数字。它会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是穿梭在苏南小巷里听到的吴侬软语,是苏中江边渡轮悠长的汽笛声,是苏北平原上农民弯腰劳作的身影,是华灯初上时南京玄武湖的璀璨夜景,是周末去苏州园林摩肩接踵的人群,是连云港海边吹来的湿咸海风……这一切的一切,都挤在这10.72万平方公里里。它不大,真的不大。但它承载的重量,远超数字本身。它是一片被深度耕耘、被无数人深爱、也被无数问题困扰的土地。是我的家乡的一部分,是我的世界的一部分。它有多大?它装得下我的所有记忆和对未来的复杂情感。嗯,大概就是这么大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