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知道吗?最近脑子里老是转悠着一个词:receives。就是那个,“接收”、“收到”的意思。听起来特简单是不是?不就收个快递、接个电话、收封邮件嘛。但你仔细想想,我们这辈子,从睁眼到闭眼,无时无刻不在 receiving 一堆东西。而且很多时候,你压根儿没申请,没期待,它就这么兜头砸下来了。
叮咚一声。

是不是特熟悉?手机屏幕亮了,微信消息来了。可能是一条工作通知,让你瞬间从周末的贤者模式切换到战斗模式;可能是一句没头没脑的“在吗”,让你猜了半天对方想干嘛;也可能是一张沙雕表情包,让你在地铁上没忍住噗嗤一声。
这就叫 receiving,最最普通、最最日常的那种。你甚至没怎么过脑子,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收下了。像呼吸一样。但就算这么简单的“接收”,有时候背后也藏着事儿。比如那条让你心跳漏了一拍的消息,或者那通你犹豫了半天才敢接的电话。你看,receiving,它不只是一个动作,它背后连着的是情绪、是反应、是生活把你往哪个方向推的那股劲儿。
物理世界里,接收包裹是件挺有仪式感的事儿。你知道有东西要来,可能是你心心念念了很久的宝贝,可能是为了省点钱被迫买的杂牌货,也可能是家人寄来的土特产。撕开胶带那一瞬间,充满了未知和小小的刺激。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像你在海边散步,本来只想捡捡贝壳,结果一个浪打过来,冲上来一块你压根儿没想过的东西,可能是块漂亮的浮木,也可能是一团缠绕不清的海藻。你得弯腰,把它捡起来,掂量掂量,再决定是宝贝还是垃圾。
但生活里 receives 的,远不止这些 tangible 的东西。
我们接收情绪。别人丢过来的坏脾气,领导不耐烦的眼神,伴侣无声的叹息。有时候就像被传染一样,嗖——一下,你的心情也跟着阴天了。反过来,一个陌生人善意的微笑,朋友恰到好处的鼓励,孩子一个甜甜的吻。这些你没法儿装进盒子里,没法儿称重,但它们实实在在地被你接收了,熨帖着你的心,或者扎了你一下。
我们接收信息。铺天盖地的各种观点、新闻、八卦。有的像细雨润物,悄无声息地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有的像电闪雷鸣,瞬间炸裂你的认知。更别提那些夹杂在其中的噪音、谣言,甚至恶意。接收信息,现在简直成了一种生存技能,得练就一身过滤网,不然分分钟被淹死。说真的,接收太多无用的信息,比饿着肚子还难受。
还有那种,你最怕,也最有冲击力的 receiving。比如接收一个坏消息。那个瞬间,世界是静止的。脑子嗡嗡的,耳朵听不见别的,眼前的一切都像被慢放或者模糊了。你接收到的是几个简单的词,但它们在你身体里炸开,激起的波纹能荡很久很久。可能是亲人的离去,可能是某个项目的失败,可能是医生嘴里蹦出来的你不愿听到的词。接收这样的“礼物”,我们往往毫无准备,只能硬生生消化。而且,没办法退货。
但也别忘了,生活也会让你 receives 突如其来的好运。可能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是一个等了很久的机会,可能是街上捡到十块钱(虽然现在很少了哈哈)。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片灰扑扑的日子里,突然被一道光照亮。那种欣喜若狂,那种不敢置信,也是一种重要的 receiving 体验。它告诉你,嘿,生活不全是坑,偶尔也会撒点糖。
更有意思的是,Receiving 有时候比 Giving 还要难。
对,你没听错。接收别人的帮助,接收别人的善意,接收别人的爱。听起来理所当然是不是?但很多人,包括我,骨子里都是有点别扭的。从小就被教育要自力更生,要独立,别麻烦别人。所以当别人伸出手,说“我来帮你”的时候,第一反应可能是拒绝,“不用,我自己可以。”那种“接收”里藏着的,是害怕亏欠,是怕自己不够好,是放不下那点可怜的自尊。明明快溺死了,对方递过来一根绳子,你还得犹豫一下,这傻不傻?但这就是很多人接收帮助时的真实写照。
接收赞美也挺难的。特别是那些真诚的、具体的赞美。我们习惯了自嘲,习惯了谦虚,习惯了把自己的优点藏起来。所以当别人说“你做得真棒!”或者“你这个人特别好”的时候,第一反应常常是尴尬,“哪里哪里,瞎猫碰死耗子。” 或者赶紧找个理由否定自己。你看,连Receives点好话,我们都这么手足无措,好像自己不配一样。这也是一种奇特的接收障碍。
但接收批评呢?哦,那个更刺激。哪怕你知道对方说的是事实,哪怕你知道这对你有好处,但批评意见像针一样扎过来的时候,谁能完全心平气和地接收?第一波涌上来的肯定是辩解、不服气、甚至恼羞成怒。得过好一会儿,等情绪过去了,脑子冷静下来了,才能开始一点点消化,看看里面到底哪些是真金白银,哪些是情绪垃圾。所以说,接收批评,那真是修行。它强迫你直面自己不愿意看的那一面。
Receives,它太被动了。或者说,它的开端是被动的。你无法决定别人给你什么,无法决定生活冲你抛来的是鲜花还是石头。但Receives之后呢?那可全是主动权了。
你接收到一条消息,可以选择秒回、晚回、已读不回,甚至删除。
你接收到一个包裹,可以选择打开、闲置、转赠、或者退掉(如果可以的话)。
你接收到一份情绪,可以选择被它裹挟,或者深呼吸,把它慢慢化解。
你接收到一句批评,可以选择反弹回去,或者虚心接受,然后去改进。
你接收到一份爱,可以选择拥抱,或者推开,甚至辜负。
你看,接收本身是单向的,但你如何处理你接收到的东西,是双向的,是互动的,更是塑造你自己的过程。你每一次的选择,都在决定你是被动地被生活推着走,还是主动地消化、吸收、转化,甚至回馈给这个世界。
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快递公司,每天都在往你这儿派件儿。好的坏的,大的小的,软的硬的,香的臭的,应有尽有。你家的门铃——或者说你的心门——永远是敞开的。你 Receives 所有这一切。
有人可能说,我只想接收好的,把坏的都拒之门外。说得轻巧。能做到吗?做不到。生活不会给你这个选项。它是个套装,福祸相依,甜苦掺杂。你接收了阳光,也就得接收阴影;接收了热闹,也就得接收孤独;接收了得到,也就得接收失去。
所以,Receives 的最高境界,可能不是挑拣,而是全然地去接纳。接纳好的,不让它冲昏头脑;接纳坏的,不让它击垮自己。接纳别人的善意,学着感恩和回馈;接纳别人的恶意,学着强大和过滤。接纳意外的惊喜,也接纳飞来的横祸。
这很难。真的,太难了。谁不想只活在蜜罐子里?但正是因为 Receives 了那些扎人的、苦涩的、意料之外的东西,我们才会被迫成长,被迫思考,被迫成为一个更复杂、更坚韧、也更懂得珍惜的人。
下一次,当你的手机屏幕亮起,当有人对你说了什么,当生活冷不丁给你来了一下,或者送了你一份小礼物,停下来感受一下那个动作—— Receives。不仅仅是收到内容本身,而是感受那个“接收”的过程,感受它在你心里激起的涟漪。
因为啊,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我们 Receives 了什么,以及我们选择如何去处理那些我们 Receives 到的东西。这,就是生活。没有暂停键,没有快进键,只有不停地 Receives,然后不停地做出回应。
所以,继续接收吧。带着一点警惕,带着一点好奇,带着一点勇敢,也带着一点柔软。毕竟,这就是我们在这场游戏里的基本操作。不是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