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秋文言文》:别再当那个“思鸿鹄”的废柴了!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弈秋》这篇文言文,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嗨,不就是讲下棋嘛,老掉牙的东西。” 或者,“文言文?头疼。” 但兄弟姐妹们,信我一句,这短短几句话,简直就是给咱们现代人,特别是那些总觉得“我好像什么都能学一点,但啥都不精”的朋友,量身定制的一剂猛药,还特么扎心!

《弈秋》,出乎孟子他老人家之口,原文是这样的:

弈秋文言文

>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你看,就这么点儿字。简单吧?小学或者初中就学过吧?但它的杀伤力,你有没有真的感受过?

孟子他老人家,轻描淡写地,就给我们画了两幅像。一张是学霸的学习状态——“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就盯着老师(弈秋),老师说啥,就听啥,心无旁骛。另一张呢?哎哟喂,简直是我的日常写照,也可能是你的——“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嘴上说“嗯嗯嗯,懂了”,眼睛看着书或者屏幕,脑子里呢?早跑到九霄云外了!

那个“鸿鹄将至”的比喻,绝了!太有画面感了。你坐在这儿, supposedly 在学习,在听课,在工作,结果呢?突然脑子里蹦出一个念头:哎呀,微信是不是有新消息?朋友圈是不是有人点赞了?那个新出的游戏啥时候上线?今天的午饭吃什么?晚上约谁去?——你看,你的“鸿鹄”形式更多样,数量更庞大,而且它不是“将至”,它无时无刻不在你头顶盘旋,时不时俯冲下来叼走你那可怜的专注力碎片。

孟子说了,这俩人“虽与之俱学”,一块儿学的,同一个老师,同一个起跑线,结果呢?“弗若之矣”。那个“思鸿鹄”的,就是学不过那个“专心致志”的。

然后孟子自问自答,简直是灵魂拷问:“为是其智弗若与?” 是因为他笨吗?天生不够聪明吗?

答案,“曰:非然也。” 不是的!

看清楚了,各位!孟子没说这人智商低。他没说他天赋不行。他说的原因是啥?就是因为他“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你的“智”,而在于你的“心”!在于你那颗定不下来的心,那双总想瞄准“鸿鹄”(也就是各种杂念和诱惑)的眼睛和手。

这事儿,哪儿只是下棋啊!这简直就是对我们现代生活,特别是信息爆炸时代学习和工作状态的精准吐槽,提前了两千多年!

想想看,你是不是这样?

想学门新技能,比如编程。刚打开教程,看到几行代码,手机震了。得看看。刷了十分钟短视频,回来。哦,刚才看到哪儿了?算了,先回个微信吧。回完微信,又看了眼新闻推送。哎呀,出大事了!于是又点进去看。一个小时过去了,编程?哦,等等再学。——鸿鹄,来了,而且你屁颠屁颠地去追了。

想看本书,提高自己。刚翻开第一页,字还没看进去一行,脑子里已经在想:这本书好看吗?看完有用吗?要不要发个朋友圈打个卡?哎呀,好像忘记回复朋友消息了。——鸿鹄,又来了,而且你还没开始“听之”,心就已经飞走了。

开会的时候,人虽然在会议室,耳朵虽然好像在听老板讲PPT,但你的脑子可能已经在规划周末行程,或者琢磨下班吃什么,再或者,偷偷在手机上看股票行情。——大型集体“思鸿鹄”现场。

甚至跟家人朋友在一起,说好了高质量陪伴,结果呢?大家人手一个手机,各自沉浸在自己的“鸿鹄圈”里,面对面无交流。——这是“虽与之俱学”的极端反例,连“学”(陪伴或交流)的皮都没了。

孟子那个例子里的哥们,至少身体还在弈秋跟前,耳朵还在“听之”。咱们呢?有时候连“听之”这个动作都省略了,直接就“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然后身体力行地去“援弓缴而射之”了。直接就拿起手机,刷起来了。

这多可怕!可怕就可怕在,我们常常把失败归结于“我不够聪明”、“我没天赋”、“我不是那块料”。但孟子告诉你:不是!你可能不笨,你只是太容易分心了!你不是学不会,你是根本没给“学”的机会!

那个“专心致志”的人,他可能天赋一般,但他坐在那儿,心无旁骛,每一个指令都听进去了,每一个动作都练习到位了。他是在有效学习

那个“思鸿鹄”的人呢?他可能很聪明,脑子转得快,能同时想好几件事。但他坐在那儿,身体在,魂不在。耳朵听到的东西,还没进脑子就被“鸿鹄”的叫声盖过去了。他是在无效学习,或者干脆就是假装学习

时间花下去了,精力好像也付出了,结果呢?跟没学一样。甚至更糟,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觉:“我都这么努力(坐在这儿)了,怎么还是不行?” 然后自我怀疑,打击自信。恶性循环。

你品,你细品,《弈秋》这篇文言文,是不是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很多人的学习和工作困境?我们活在一个充满“鸿鹄”的世界里,各种诱惑、信息、打扰就像漫天飞舞的鸟儿,时刻准备把你拉离你本来应该专注的事情。

而且,现代社会的“鸿鹄”更狡猾。它会伪装成“重要的信息”(怕错过)、“放松的方式”(辛苦了,刷刷手机吧)、“社交的需要”(得回信息啊)。它让你觉得分心是合理的,是必要的,甚至是你的权利。

于是我们习惯了碎片化,习惯了浅尝辄止,习惯了三分钟热度。我们的大脑,就像那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人,被训练得越来越容易被外部刺激吸引,越来越难以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有深度、需要持续投入的事情。

这篇文言文的价值,就在于它用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揭示了一个最最 fundamental 的道理:学习也好,做事也罢,效率和成果,往往不是由你的“智”决定的,而是由你的“志”决定的。那个“专心致志”的“志”。

那个被“鸿鹄”分了心的哥们,就算他脑子转得再快,如果心不在这上面,眼不在这上面,那弈秋教他的东西,就像水泼在地上,根本留不住。而那个可能没那么灵光,但能“专心致志”的人,一点一滴,都累积起来了。日积月累,差距就出来了。

你以为他只是下棋比你厉害?不,他可能在任何需要专注和持续投入的事情上,都比你更容易成功。因为他掌握了学习和做事的🔑——钥匙!就是专注。

所以,当我们再读《弈秋》的时候,别把它当成一篇古老的、讲下棋的文章。把它当成一份给自己的诊断书。问问自己,我是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吗?还是那个“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家伙?

如果是后者,那恭喜你,你找到了自己为什么总是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原地踏步或者进展缓慢的根源。问题不在于你笨,在于你没能管住自己的心,没能抵御住那些该死的“鸿鹄”的诱惑。

出路在哪里?孟子没明说具体怎么做,但他指出了方向:回去,尝试去做到“专心致志,惟...之为听”。把那些“鸿鹄”请出你的脑子,至少在你需要专注的时间里。把那些会发出“鸿鹄”叫声的设备,放到你够不着或者静音的地方。

这很难,真的。尤其在今天这个世界。但《弈秋》的故事提醒我们,这是唯一有效的路。天赋差异固然存在,但决定大多数人能走多远、学多深、做得多好的,恰恰是这种最朴素、最反人性的能力——专注力

所以,下次当你又拿起手机准备追逐“鸿鹄”时,或者脑子开始神游时,停一秒。想想《弈秋》里那两个一同学棋,结果天壤之别的人。问问自己,你真想成为那个因为追逐虚幻“鸿鹄”而错过眼前真实学习机会的“废柴”吗?

不是否定“智”的重要性,但《弈秋》赤裸裸地告诉你,没有“志”(专心致志),再高的“智”也可能白搭。

这就是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文章,读起来依然让你醍醐灌顶,甚至有点后背发凉。因为它说透了人性,说透了学习的本质。

别再找借口了。不是你不行,是你没专注。从今天起,哪怕只能多专注五分钟,也试试看吧。把那些该死的“鸿鹄”,从你的目标清单里删掉,至少,在你该努力的时候。

《弈秋文言文》,这篇讲下棋的小文章,其实是孟子留给所有时代的我们,一份关于如何有效活着的说明书。读懂它,也许是你摆脱“假性忙碌”和“无效努力”的第一步。

愿你我都能成为那个“专心致志”的人,而不是那个永远在“思鸿鹄”的家伙。共勉。

暴打柠檬红
  • 本文由 暴打柠檬红 发表于 2025-05-0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7746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