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那些不直白喊“时间快”的句子。它们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残酷。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你看,他没说什么白驹过隙,没说什么光阴似箭,他只写了两种植物颜色微妙的变化。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变化多缓慢啊,是不是?你可能都没察觉。但等到你蓦然回首,才发现,呀,季节都换了几轮了,时间已经溜走了那么一大截。人就在这看似不动声色的物候变化里,慢慢地,被抛下了。这种感觉,太他妈真实了,也太让人心酸了。它不是瞬间的疾驰,它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消逝。
还有那些写物是人非的。时间它不仅让景物 变化,更让人 变化,让关系 变化。崔护那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读到这句,心里那个空落落的劲儿啊,简直了。桃花还是那桃花,可人呢?不见了。时间就这么轻易地隔开了两个人,隔开了过去和现在。那依旧 笑着春风的桃花,在诗人眼里,该有多讽刺,多伤人啊。它见证了相遇,也见证了失去。时间,它总是带着那么点残忍的旁观者 姿态。

有时候,时间流逝的感受,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微小的、个人的。比如你翻开一本旧书,书页已经泛黄,摸上去沙沙作响,一股旧时光的味道扑面而来。那不是时间的全部,只是它留下的一点点气息,一点点痕迹。想起白居易那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写的是头发越来越少,少到簪子都插不住了。这多具体啊!一个老态,一种衰老的无奈,就在这搔头的动作和不胜簪的细节里。时间它一点点蚕食着你的身体,磨损着你的生命力。这比说“我老了”要有力得多。
我们为什么这么迷恋 写时间的诗句?大概因为我们害怕 消失,害怕被遗忘。时间它偷走我们的记忆,偷走我们曾经拥有的一切。那些瞬间的璀璨,那些深刻的感受,如果不被文字 定格,就真的会烟消云散。诗句,就是想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流光,像琥珀一样,把瞬间 凝固起来。
想想杜甫吧,他面对的是乱世,是山河破碎,是亲友离散。他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的是时间在历史 巨变中留下的疮痍。山河还在,草木还在,但国家 破败了,都城 荒凉了。时间带着它的洪流 冲刷过,留下了满目疮痍。那种沉重的历史感,那种个人在时代 洪流前的无力感,读来令人窒息。时间,它不光是个人的老去,它也是文明的兴衰,历史的变迁。
而辛弃疾,那个一生想报国却壮志难酬的词人,他对时间的感叹更是直戳心肺。“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这句的匆匆二字,用得多狠啊。春 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留下的只有几番风雨。这不就是他蹉跎的人生吗?时间 飞逝,而他心愿未了。那种无可奈何的愤懑,那种被时间 抛弃在原地的苍凉,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时间它可不管你心气多高,抱负多大,它就那么径自往前走,把你年轻时的热血一点点冷却。
有时候觉得,写时间的诗句,其实是在写一种追赶。我们追赶 时间的脚步,想抓住点什么,想挽留点什么。可它无影无形,你越想抓,它溜走得越快。就像手里的细沙,你握得越紧,它从指缝间漏掉得越多。那些诗句,与其说是抓住了时间,不如说是记录下了追赶时的姿态,记录下了失去时的心痛。
“白驹过隙”、“稍纵即逝”,这些词儿都用烂了,但为什么还用?因为它们精准啊!它们说出了那种瞬间的感觉。你愣神的功夫,它就过去了。就像小时候,觉得日子慢得像蜗牛,一天好长好长。现在呢?一年比一年快,简直像按了快进键。这不就是时间在不同人生阶段给你的不同 感受吗?少年等着长大,中年怕着老去。
那些写时间的诗句,它们不只是一种文学表达,它们是人类共同的经验。是面对 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时,发出的那种渺小而又不屈的回响。每一句叹息,每一个意象,都是对时间这个巨大而沉默的存在的回应。
可能我们永远也无法完全理解 时间是什么。但通过这些诗句,我们能感受它,触摸它,至少在精神上,与之同行。它们是提醒,是慰藉,也是一种永恒的追问:我们在这匆匆的流光里,究竟要如何 存在?要留下什么?
坐在窗前,看着阳光一点点西斜,影子慢慢拉长。时间,它又这样过去了一点点。而我,只是写下了这些零零散散的念头,关于那些写时间流逝的诗句,和它们搅动我内心的那些涟漪。就这样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