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你问我“八九年多大”?嘿,这问题听着简单,可一入耳,脑子里跟过电影似的,“嗖嗖嗖”闪过一堆画面,跟碎片似的,乱七八糟的,但都有颜色,有声音。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能概括的。
我啊,那一年... 让我想想... 翻了翻脑子里那本老黄历。那时候,我大概就是个小学快毕业、刚摸到初中门槛的小屁孩儿吧。具体几岁?掰手指头算算... 哦哟,差不多十岁出头。十岁出头,你知道那是个什么年纪吗?就是那种,觉得天大地大,自己特牛逼,啥都懂一点点,可实际上,真正重要的事儿,一件都没整明白的年纪。说好听点叫“少年不知愁滋味”,说不好听,就是个懵懂的傻乐呵。

那年的夏天,哎哟喂,印象深啊!怎么说呢,感觉空气都比现在燥热一些,太阳光,特别毒。我记得当时最爱干嘛?疯跑呗!放了学,书包一扔,就冲出去了。胡同里、院儿里、河边上,哪儿人多去哪儿,哪儿野草深往哪儿钻。那时候哪有什么手机、Pad啊?娱乐全靠两条腿一张嘴,还有几块捡来的砖头,或者一个破了洞的皮球。拍洋画、滚铁环、跳皮筋(虽然我是男的,但偶尔也跟着瞎跳),还有自个儿瞎琢磨的各种游戏。裤腿上永远是泥巴印子,膝盖上时不时就挂彩。回家挨我妈熊,那是家常便饭。
那时候的天,真蓝啊。不像现在,有时候灰蒙蒙的。晚上的星星特别多,亮晶晶的,躺在院子里小马扎上,听大人们瞎侃,眼睛就盯着天上看,觉得可神奇了。蝉鸣那个响啊,跟免费的背景音乐似的,从早到晚没停过。现在想想,那种声音,那种感觉,好像都快从记忆里消失了。你说奇怪不奇怪?明明没过去多久,可有些东西,就那么淡了。
学校的事儿呢?迷迷糊糊的。学习?咳,成绩也就那样儿,不好不坏,够我妈签字不犯愁就行。当时最关心的可能是明天有没有体育课,今天老师点名了吗,隔壁班那个谁谁谁,今天穿了什么新衣服。哈哈,就是这么肤浅。哦对了,好像那会儿小学毕业班流行写同学录,一人一本小册子,你给我写几句,我给你画个道道,留个地址电话什么的。现在想想,好多人都失联了,那些小本子,估计早不知道扔哪儿去了。
可话又说回来,虽然我那时候就是个光知道玩儿、成绩不上不下的十岁小孩儿,对“天下大事”啥的根本没概念。但那一年,总觉得有点不一样。现在回想起来,不是我记忆出错,是真的有点不一样。怎么说呢?空气里,好像有股说不上来的“味儿”。大人们说话,有时候声音压得低低的,眼神里有担忧,有焦虑。平时特爱聊天的邻居,也突然变得有点沉默。电视里,新闻节目好像多了些平时不怎么见到的画面,虽然小孩子看不懂,但那种气氛是能感受到的。有点紧张,有点沉闷。
我记得,有段时间,电视里反反复复播一些东西,画面不太一样,但大人一看,脸上表情就更凝重了。街上,好像人也少了点儿,没那么热闹了。出去玩儿的时候,大人们会叮嘱得更严,别乱跑,早点回家。平时挺随意的事儿,突然变得有点“规定”。那种感觉,就像... 就像平时好好的晴天,突然头顶上压了一块巨大的乌云,你知道可能要下雨,但不知道雨会多大,什么时候下。就是那种隐隐约约的不安。
当时可没细想这些啊。小孩子嘛,注意力在哪儿?在手里的弹珠上,在刚买的冰棍儿上,在晚上动画片播不播上。大人的世界离我们太远了。那些低语,那些凝重的表情,就像背景噪音一样,听见了,但没往心里去。或者说,心里有点纳闷,但很快就被别的新鲜事儿给冲淡了。哎呀,你看,小孩子的世界,有时候残酷起来也是真的残酷,无关痛痒的,就像没发生过一样。可那层“不一样”的底色,现在想想,确实是在的。它像一个淡淡的影子,投在那一年的记忆深处。
很多年以后,当我慢慢长大,开始接触更多的信息,开始学着理解这个世界运转的逻辑,学着去翻那些不那么容易找到的书和资料,去听那些欲言又止的故事,我才后知后觉地明白,哦,原来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啊。原来我当时感受到的那种“不一样”,不是错觉。原来那些大人们的低语和担忧,背后有那么沉重的分量。
那时候的我,十岁出头,我的世界就那么大点儿:家、学校、几个朋友、常去的几个玩儿的地方。大洋彼岸发生什么,国家层面有什么变化,我一概不知,也不关心。我关心的是,明天学校门口的小卖部会不会进新的零食;我关心的是,我那辆带辅助轮的自行车啥时候能把轮子卸了;我关心的是,夏天晚上能不能多出去玩会儿,少在家呆着听我妈唠叨。
所以,你问“八九年多大”,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我那时十岁出头”这么个数字。它代表的是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在一个特定的年份里,所能拥有和感受到的全部世界。那个世界,是有限的,是蒙昧的,但也是真实的。它有我拍洋画儿的笑声,有摔倒了蹭破皮的疼痛,有夏夜的蝉鸣和星空,也有大人世界投射过来的一点点阴影和不安。
你想想看,换了个人,同一个年份,不同的年纪,那感觉完全不一样啊!
要是你那时候是个小婴儿呢?那八九年对你来说,可能就是喂奶、睡觉、尿布、妈妈的怀抱,对那个年份本身,完全没有记忆和概念,它只是你生命起点的一个标记。
要是你那时候是个大学生呢?哇,那八九年对你来说,可能就是风华正茂、思想激荡、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也可能直接面对并参与了一些事情。你的记忆会深刻得多,复杂得多,甚至可能影响你一辈子。
要是你那时候已经是个中年人呢?上有老下有小,工作稳定或正在拼搏。那一年对你来说,可能更多是关于家庭的责任,关于生活的压力,当然,也少不了对外界变化的观察和思考,你的视角会更宏大,更实际。
要是你那时候已经是个老人了呢?可能已经看惯了风风雨雨,但那一年发生的事情,也许依然会让你震惊、让你担忧,甚至唤起你对过去其他历史时刻的联想。
你看,“八九年多大”这个问题,问的好像是年龄,实际上,它是个引子,引出的是每个人在那个特定时间坐标下,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和记忆切片。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八九年”。我的那个八九年,就是晃晃悠悠、疯疯癫癫的十岁出头,带着一点点没搞明白的困惑和不安,混杂着阳光、蝉鸣、泥巴和大人低语的底色。
现在回头看,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傻得可爱,但也挺让人怀念的。那种无忧无虑(至少表面上是)、那种对世界的好奇、那种精力旺盛得好像永远不会累... 现在哪儿还有啊?每天被生活这摊子事儿推着走,操心这个操心那个。所以,当我听到“八九年多大”这个问题,我脑子里跳出来的,不是历史书上的大事件,而是那些琐碎的、个人的、带着体温和声音的小事儿。那些小事儿,才是我那个年龄能真正抓住、真正记住的。
那一年,时间好像过得比现在慢。一个下午,可以玩好久好久,太阳落山了才肯回家。现在呢?一个下午,刷刷手机,看看电脑,一晃眼,天就黑了,啥也没干,一天就过去了。所以,不仅仅是年纪不同,连时间的流速感都变了。那年的十岁出头,感觉时间是散步走的;现在的这个年纪,时间是坐火箭🚀飞的。
哎呀,说了这么多,好像有点跑题了。但这就是我的风格嘛,想到哪儿说哪儿。你问我“八九年多大”,我给你掏心窝子说我那年的感受。不是教科书,不是新闻报道,就是一个当时在场、或者说“路过”了那个年份的小屁孩儿,长大后的回忆和碎碎念。带着我个人的滤镜,带着我后知后觉的理解,带着我对逝去童年的留恋。
所以,你的“八九年”是什么样的?你那时多大?你的脑子里,又会闪过哪些画面和声音呢?肯定跟我的不一样吧?可能更清晰,可能更模糊,可能更沉重,可能更轻松。但无论如何,那个年份,对经历过的人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印记。它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点,更是我们各自人生轨迹上的一个重要“锚点”。你回望它的时候,能看到当时的自己,当时的周围,当时的世界。而那个“多大”的答案,就是你解读那一切的起点。
好了,就聊到这儿吧。光说不练假把式,我得去琢磨琢磨,把裤子上的泥点子洗洗干净,虽然已经不是十岁出头了,但有些习惯... 哈哈。
记住,八九年多大,这是一个关于你、关于我的问题,答案,藏在你心底的记忆里。翻出来看看,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