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通常是政治生活。听名字就觉得挺严肃的,讲国家、政府、权力、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本书读的时候,感觉离自己挺远的。国家机构怎么运作?政府的职能有哪些?那些概念像是一座座宏伟但遥不可及的建筑。我们那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把这些“高大上”的词儿背下来,填到选择题的空里,或者在分析题里“理论联系实际”——虽然那实际,多半是老师课上讲的或者辅导书里的标准案例。什么叫依法治国?什么叫民主监督?书里写得清清楚楚,逻辑链条完整漂亮,可现实世界里的新闻,总感觉跟书本对不上号,充满了各种复杂和变数。那时候我会琢磨,政治这东西,真的就是书上说的那么回事儿吗?它是不是还有很多隐藏的部分?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可能就是让你对国家这个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性的认识,知道有这么一套体系在运行,至于运行得怎么样,书里不会展开说,得自己去看,去想。
然后是经济生活。这本大概是几本里,相对来说最能勾起一点兴趣的,毕竟跟“钱”沾边儿。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供求关系,企业,劳动者,消费者,分配,宏观调控……这些词总算不那么虚无缥缈。上街买东西,知道点市场原理了;听到谁家开公司,知道那叫企业了;自己将来要工作,知道自己是劳动者了。这本书试图构建一个经济运行的基本图景。但同样,书里讲的更多是理想状态或主流模式。比如价值规律的作用,书里分析得头头是道,可现实里,很多商品的价格,似乎受品牌、营销、甚至是“心情”的影响更大,不完全是价值决定价格那么简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更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那些“既要……又要……”的表述,背起来绕口,理解起来抽象。这本书让人对经济有了个大致概念,但要理解真实的经济社会,光啃书本远远不够,它像是个简笔画,描绘了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

再来是文化生活。这本算是颜色最鲜艳、最有“人情味儿”的一本。文化是什么?它无处不在,又难以捉摸。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民族文化,文化多样性,思想道德建设。这本讲了很多传统文化、大众文化、价值观的东西。相对前两本,它读起来没那么费劲,讲春节、讲京剧、讲流行歌曲,感觉离生活近了一步。但它同样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价值导向。文化创新怎么搞?书里讲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同时又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些原则听着都对,但真正去创造、去鉴别的时候,会发现边界模糊,充满争议。这本书更像是给你描绘了一幅理想的文化图景,以及一套评判文化的标准,让你知道我们这个社会推崇什么样的文化,需要什么样的思想道德。
最后,也是让无数高中生头疼欲裂、怀疑人生的一本——哲学生活!我的天,提起这本,感觉脑子都快要炸开了。哲学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反作用,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一切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发展是永恒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条件性……每个词都认识,连起来就成了天书。老师讲得口若悬河,黑板上写满了箭头和圈圈,我们坐在下面,眼神涣散,魂游天外。这本的抽象程度爆表,要理解那些概念,掰碎了揉烂了都不一定消化得了。更别提把它们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去分析了。考试的时候,那些哲学原理分析题,简直是玄学。但不得不承认,哲学这东西,确实提供了一套看世界、想问题的框架。虽然当时没悟透,但那些关于联系、发展、矛盾、实践的概念,就像一颗种子,埋在了脑子里。很多年后,当遇到生活中的难题、看到社会中的复杂现象时,那些词可能会跳出来,让你试着用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去理解。它不像前三本那么直接,但它的影响可能更深远、更隐秘。
这几本书,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它们构成了高中政治的基本教材体系。说实话,当时学它们,大部分时候是为了考试。是为了把那些原理、概念、意义、措施,一个字不落地记在脑子里,然后在考场上倾泻出来。那种感觉,就像是在玩一场文字配对游戏,把题目里的场景,和书本里的某个知识点硬生生地连起来。理解固然重要,但记忆和套用似乎更直接有效。
高中政治的学习过程,常常是枯燥的。大量的概念需要记忆,抽象的原理需要理解,理论和现实的脱节让人感到困惑。考试的模式化,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固化。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思考,而是在重复、在模仿。
但回过头看,这些书真的一无是处吗?恐怕不能这么说。它们就像是为你打开了几扇窗户,让你隐约看到了社会、经济、文化、甚至思维的某些基本结构。虽然看到的可能只是剪影,甚至是美化过的图景,但至少你知道了有这些东西存在。它们为你提供了一套官方的语言体系和叙事方式,不管你将来是认同还是批判,你至少得先了解它们。
学完这几本书,我可能没有立刻变成一个洞察社会的思想家,也没有变成经济学家或者哲学家。但它们给我留下了一些概念的锚点。听到新闻里说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脑子里会浮现出经济生活里的某些章节;看到某个社会现象,会下意识地想用政治生活里公民权利或政府职能的角度去套一套,哪怕套不上;面对复杂的选择,或许会想起哲学生活里关于矛盾和联系的论述,提醒自己要全面地、辩证地看问题。
所以,高中政治那几本书,它们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知识体系的简化和浓缩。它们有它们的局限性,它们的枯燥,它们与复杂现实的距离。但它们也是很多人第一次系统地接触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这些宏大命题的入口。它们可能没有直接教会你如何过好现实生活,但它们为你提供了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的,一套基本的词汇和思考的线索。它们的故事,还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里,继续发酵。那几本泛黄的书页,承载着无数个困顿和恍然大悟的瞬间,是青春里,一段独特又深刻的知识记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