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脑子里一想到“养尊处优”,画面感就来了。不是那种电视里西装革履在写字楼里指点江山的老板,那是工作,是另一种累。我想象的是,一个下午,阳光透过落地窗懒洋洋地洒进来,那人——男人女人都行,穿着柔软的丝绸睡袍,坐在宽大的沙发里,手里端着一杯不知道是咖啡还是什么的高档饮品。旁边可能站着个阿姨,轻声问“您今晚想吃点什么?”或者“要不要把院子里的花修剪一下?”他或她,只是微微点了点头,眼睛甚至都没从手里的平板或书上挪开。他们的世界,好像就是那个沙发,那个房间,那个精心打理的院子,以及一群随时待命的人。
这就是“尊”的体现吧?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赢得尊敬,而是你的身份、你的出身、你拥有的东西,天然就让你站在了一个高处,接受别人的“养”。这养,是被动接受的,是被供奉起来的。

“处优”呢?那就是舒服到极致,没有一点点需要自己操心、费力的事。脚趾头磕一下?不存在的,因为根本不会走到会磕到的地方。渴了?水杯永远是满的,温度刚好。饿了?想吃什么,只要报个菜名,很快就会变出来。外面风大雨大?没事,屋里恒温恒湿,岁月静好。他们不用挤地铁,不用赶报告,不用担心房租涨价,甚至连衣服都不用自己洗,车子都不用自己开。他们的日常,就是享受。享受物质的极大丰富,享受时间的极大自由,享受“不费力气”本身。
这词儿,听起来很美,很让人向往是不是?谁不想活得轻松点,自在点?可这“养尊处优”的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有意思,甚至有点扎心的东西。
你想啊,一个从记事起就没吃过苦、没碰过壁、没真正为生存挣扎过的人,他对世界的感知会是什么样的?摔一跤知道疼,饿一顿知道什么是食物的珍贵,累瘫了才知道休息的可贵。这些最基本的人生体验,是构建我们对世界认知和情感连接的基础。而“养尊处优”的人呢?他们像生活在一个无菌罩里。所有锋利的东西都被磨平了,所有冰冷的东西都被捂暖了,所有需要亲力亲为的环节都被省略了。
他们可能不懂得“失去”的滋味,因为拥有的太多,太轻易。也可能不理解“奋斗”的意义,因为好像一切都是现成的。更难体会“同甘共苦”的情感,因为他们的世界里,好像只有“被服务”。这并不是说他们天生冷漠,而是他们的成长环境,极大地隔绝了他们与“真实生活”的连接。
我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有点俗,但它强调的是磨砺和积累。而“养尊处优”的状态,恰恰是磨砺的缺失。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人会不会变得脆弱?一点点小挫折就受不了?会不会变得傲慢?习惯了别人的低姿态,就忘了平等交流?会不会变得无趣?除了享受,好像没有什么能真正激起内心的波澜?
别误会,我不是说有钱有势就是罪过。努力得来的财富,当然值得享受。但“养尊处优”强调的,不是奋斗后的享受,而更像是一种持续的、无需付出、无需担忧的“被供养”。这种状态,很容易让人失去钝感力——那种面对困难、压力时硬着头皮扛下去的能力。也容易失去好奇心和探索欲——反正一切都有人安排好,为什么要自己折腾?
所以,“养尊处优”这词儿,常常带着一点批判的意味。批评一个人不接地气,没有担当,经不起考验。想想那些富家子弟,如果只知道花钱享乐,不学无术,我们就会说他们是“养尊处优”惯了,没出息。反过来,如果他们懂得利用资源,努力做出一番事业,那我们夸的是他们的能力,而不是他们的“养尊处优”。
当然,话说回来,谁又能完全抗拒这种诱惑呢?在卷得要死的现代社会,每天披星戴月地奔波,谁心里没偷偷想过:“要是我能过上‘养尊处优’的日子就好了。”躺平,不用努力,有人把一切都打点好,这简直是现代人的终极白日梦。
但这白日梦,如果真成了现实,是不是就圆满了?我见过一些从小锦衣玉食的孩子,他们物质上极度富足,但眼神里有时会流露出一丝空虚。他们似乎拥有了一切,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可能有很多玩伴,但很难有真正的朋友,因为“关系”有时也变得简单,甚至带有利益的色彩。那种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一起拼搏的热血,那种克服巨大困难后的成就感,那种跌倒了再爬起来的韧劲,这些构成完整人生的重要部分,在“养尊处优”的生活里,可能会变得稀薄,甚至缺失。
所以,“养尊处优”到底好不好?它是一个目标吗?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种极端状态的描述。它描绘了一种物质极大丰富,精神可能极度贫瘠的风险。它提醒我们,人活着,除了物质的舒适,还需要经历、需要创造、需要与世界的真实连接。真正的“好日子”,或许不是滴汗不流、一帆风顺,而是在经历过风雨后,依然有享受阳光的心情;是在付出努力后,收获应有的回报;是在与他人建立连接中,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温暖。
养尊处优,嗯,听着是挺舒服的。但我想,我还是愿意在尘土里打几个滚,流几滴汗,踩几个坑。因为那些不那么“优”的时刻,才是让我成为我,让生活变得有层次、有深度、有回甘的东西。那不是我的人生目标,倒像是一种需要警惕的状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