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译文

项脊轩志译文:一个老宅的故事,和那些被时光雕刻的记忆

大家好,我是李明,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与其说是“聊”,不如说是“分享”,分享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以及它带给我的感动。我知道网上有很多译文,但我相信,每个人读到的《项脊轩志》都是不同的,因为它映照的是我们各自的人生。

项脊轩,到底是个什么地方?

项脊轩志译文

要说项脊轩,它可不是什么金碧辉煌的豪宅,而是作者归有光在老家昆山的一间小小的书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陋室”。但陋室不陋心嘛!这小小的项脊轩,承载着他太多的记忆,有童年的欢笑,有读书的苦乐,更有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你想啊,一个破破烂烂的小屋子,要不是寄托了那么深的情感,能让作者念念不忘,写出这么感人至深的文章吗?

归有光的视角,像极了我们自己

读《项脊轩志》,我总觉得归有光像是我的一个老朋友,絮絮叨叨地跟我讲着他家里的那些事儿。他写庭院里的那棵枇杷树,写母亲在这里教他读书,写妻子在这里操持家务,写祖母在这里慈祥地看着他长大……这些看似平淡的场景,却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特别是写到妻子去世后,他回到项脊轩,看到妻子当年亲手种植的枇杷树已经亭亭如盖,那种物是人非的悲凉,真是让人忍不住心酸。时间这玩意儿,真的是太残酷了,它带走了我们最珍爱的人,却留下了那些无法磨灭的记忆。

译文,不仅仅是翻译

翻译《项脊轩志》,不仅仅是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更重要的是要还原作者当时的心境,体会他字里行间的情感。所以我不会用那些华丽的辞藻,只希望用最朴实的语言,把这篇文章的灵魂传递给大家。

  • 原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 我的译文: “项脊轩啊,其实就是老房子南边的一个小阁楼。房间小得可怜,也就一丈见方,住一个人都觉得挤。这老房子都一百多年了,墙上到处是灰尘和泥浆,一下雨就漏水,我每次搬桌子,都找不到个不漏雨的地方。”

你看,我没用什么“陋室”“破败不堪”之类的词语,而是用“小得可怜”“挤”“漏雨”这些更生活化的词语,希望能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项脊轩的简陋。

  • 原文: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评书史,从余饮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 我的译文: “我写了这篇志后,过了五年,我老婆嫁给我,经常来项脊轩。她会陪我聊聊古代的故事,评评书里的历史,有时候也会和我一起喝点凉水解渴。我从小就在这屋里读书,有一天,我奶奶来看我,说:‘我的乖孙,好久没见你人了,你整天闷在这里,像个大姑娘似的!’”

这里我用了“我老婆”而不是“吾妻”,用了“聊聊”而不是“问古事”,就是为了让语气更亲切,更接地气。而且,奶奶那句“像个大姑娘似的”,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

项脊轩,是家的象征,是爱的寄托

《项脊轩志》之所以能打动我们,不仅仅是因为它写得好,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写出了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对家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

项脊轩,不仅仅是一个破旧的房子,它是归有光的精神家园,是他记忆的载体。在这里,他感受到了母亲的慈爱,妻子的温柔,祖母的关怀。这些爱,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他的一生。

我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项脊轩”。它可能是一间小屋,可能是一棵老树,也可能是一张照片。它承载着我们最美好的记忆,是我们永远的港湾。

最后,我想说

《项脊轩志》是一篇值得我们反复阅读的文章。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希望我的译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也能让大家更加珍惜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记住,家才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回家的路。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里。希望大家喜欢我的分享!

四果汤
  • 本文由 四果汤 发表于 2025-05-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77700.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