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边缘的警示:细说那些冲出牢笼的虎兕与责任

哎呀,说到“虎兕”这俩字儿,一听就不是什么让人省心的玩意儿。出自《论语》嘛,那个“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句话,我跟你讲,年轻时候读,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儿,古人的比喻。现在嘛,年纪上来了,见的多了,才品出点儿味儿来。这哪是比喻啊,这根本就是我们活着的真实写照,隔三岔五就得遇上这么一档子事儿。

你想啊,“虎兕”,猛虎,犀牛,都是力大无穷,凶猛得要命的主儿。把它们关在“柙”里,就是那个笼子、那个围栏,是干嘛的?不就是怕它们乱窜,伤人害物,制造混乱嘛。那个“柙”,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动物园笼子,但更多时候,它指的是规矩、制度、约束、底线,甚至是一个人的自我控制,一份工作的职责范围。

虎兕

可问题就在这儿了,这玩意儿,它活的,它有劲儿,它不安分。一旦那个“柙”有了裂缝,或者看守的人打瞌睡,或者干脆有人故意把门打开……嘿!刹那间,一股子憋了许久的野劲儿就冲出来了!哗啦一下,整个世界都跟着抖三抖。

我见过这种“虎兕”。有的是人。那种平时看着挺老实,或者压抑得快爆炸的人,积攒了巨大的能量或者怨气,突然就爆发了。可能是在职场,平时唯唯诺诺的,突然撂挑子不干,还把公司里的秘密全捅了出去,那叫一个鸡飞狗跳。可能是感情里,一个看着没脾气的人,突然就掀桌子走人了,决绝得像换了个人。再往大了说,有些企业家,起家的时候像个斗士,身上带着一股子锐气,是好事。但要是没有“柙”约束,没有敬畏之心,那股锐气就可能变成蛮劲,变成贪婪,最后冲出道德、法律的笼子,把企业、把自己都毁了。那可不就是一头冲出柙的虎兕嘛!看着唬人,其实要命。

还有的“虎兕”,不是具体的人,是股劲儿,是个念头,是个趋势。比如前几年的各种泡沫,P2P也好,某些概念股也好,一开始可能只是个小苗头,大家觉得“有搞头!”,一股脑儿往里冲。这股劲儿,野蛮生长,速度快得吓人,没人想刹车,也没人敢刹车。所有的规矩、风险提示都成了耳边风,那个“柙”形同虚设。结果呢?砰!一下子炸了,多少人血本无归,多少家庭因此破碎。这不就是失控的虎兕,把市场搅得稀烂吗?那个时候,你再说什么风险提示、什么理性投资,谁听啊?虎兕都跑出来了,说啥都晚了。

所以,“虎兕出于柙”,这话听着就让人捏把汗。它代表着失控,代表着破坏力,代表着意料之外的灾难。那种感觉,就像你走在路上,突然旁边冲出来一辆刹车失灵的大卡车,你根本来不及反应。或者你辛辛苦苦搭起来的积木城堡,被一股莫名的力量瞬间推倒。那种无力感,那种混乱,就是虎兕冲出来的现场。

话说回来,孔老夫子那句话后面还跟着半句呢——“龟玉毁于椟中”。这个就更耐人寻味了。“龟玉”是宝贵的东西,比如占卜用的龟甲,珍贵的玉器,都是要好好收藏在“椟”里,也就是那个匣子、那个盒子里。按理说,放在盒子里,安全得很吧?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外人也碰不着。可结果呢?毁了!在最安全的地方,自己就坏掉了。

这又是什么情况?我觉得这说的是另一种失败,一种无声无息的、内部的失败。不像虎兕冲出来那样惊天动地,它悄悄地发生。可能是因为放在盒子里太久,受潮了,虫蛀了,或者 просто被遗忘了,没有得到应有的保养和使用,慢慢就朽了,碎了,失去了价值

我在工作中也见过这种“龟玉”。有些公司,家底厚,历史久,按理说有资源、有品牌、有技术,是块好“玉”。可偏偏就躺在功劳簿上睡觉,觉得自己在“椟”里待着就行了,外面世界怎么变,跟我没关系。不学习,不创新,不接受新事物,内部流程一塌糊涂,员工士气低落。外面风雨飘摇,他们不出去搏击,躲在自己那个看似坚固的“椟”里。结果呢?市场份额一点点被侵蚀,老客户慢慢流失,等到想动的时候,发现内部已经腐朽不堪,像一块放在潮湿箱子里发霉的玉,一碰就碎。外面没敌人,自己把自己耗死了。这不就是“龟玉毁于椟中”吗?

这两种情况,虎兕和龟玉,一动一静,一外一内,但都指向一个核心:事情搞砸了。然后呢?夫子问了:“是谁之过与?”这责任,算谁的?

这是个要命的问题。虎兕跑出来了,你说怪虎兕太凶?废话,它本来就凶啊!怪笼子不结实?那谁建的笼子?谁负责维护?怪看守的睡着了?那谁请的看守?谁来监督看守?怪故意开门的那个?那为什么能让他开门?是没有权限管理,还是管理层默许,或者干脆就是管理层自己干的?你说这笔账怎么算?

我觉得吧,很多时候,责任是多层次的复杂的不是一刀切的

你说那个冲出来的“人”虎兕,他本人肯定有责任,是他没管住自己,没遵纪守法。但你说,是不是他所处的环境,那个“柙”,一开始就太压抑了,或者根本就不合理,逼得他不得不以极端的方式冲出来?或者那个“看守”,他的上司,他的家人,他的朋友,是不是没有给他足够的引导、支持,或者干脆就是助长了他的那种冲动?都有可能啊!

再说那个“趋势”虎兕,比如金融泡沫。你说怪参与者太贪婪?确实是。但你说,是不是监管那个“柙”一开始就没建好,或者执行不力,放任了风险的积累?是不是媒体、专家这些“看守者”没有及时预警,甚至还推波助澜谁的屁股是干净的?

至于那个“龟玉”,毁在盒子里。怪玉自己不争气?这话说不通,玉是死的。那就是怪那个“椟”的设计有问题,通风不好?还是怪收藏的人根本就忘了它,没拿出来擦拭把玩?或者怪他压根就不懂怎么保养,好心办了坏事?又或者,干脆就是他守着这个宝贝不撒手,不敢拿出去用,不敢交易,结果放废了?这都是收藏者的错啊!

所以你看,无论是虎兕冲出来,还是龟玉烂掉,责任很少是单方面的。它可能在个体,在他的冲动、他的贪婪、他的懈怠。它可能在系统,在那个“柙”的不完善、不合理、不坚固。它可能在管理者,在那些“看守者”的失职、无能、甚至纵容。甚至,它可能在环境,在于整个时代的风气,那种“大家都这样”的无奈。

我就亲身经历过这么一件事儿。早些年,我们公司有个项目,一开始挺顺利的,大家劲头十足,野心勃勃,都想做成一个大爆款。这就是一股子“虎兕”的劲儿,是好的,有闯劲。但领导层呢,没有及时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控制和流程管理,那个“柙”没跟上。大家各自为政,资源浪费严重,内部沟通混乱。同时,为了追求速度,盲目扩张,招了很多不靠谱的人,这相当于把“虎兕”往不结实的笼子里塞。结果呢?项目周期一拖再拖,预算严重超支,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市场根本不买账。虎兕没伤到别人,把自己这艘船给撞沉了。

事后复盘,你说怪谁?怪最初的野心太大了?怪执行团队能力不行?怪市场变化太快?都有点儿,但最根本的,是上面那个“柙”没建好,是“看守者”失职。是他们没看清风险,没管好流程,没约束好那股子最初的蛮劲。这就像虎兕明明有跑出来的危险,但笼子门却没锁紧一样。

还有那种“龟玉”式的失败,看得更让人心疼。有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进入一个大机构,本以为进了“椟”,可以得到保护,慢慢打磨成一块美玉。结果呢?机构内部层层叠叠的条条框框,论资排辈的腐朽风气,一眼望到头的人生轨迹。他们的棱角被一点点磨平,激情被一点点消磨,学到的新知识没地方用,想做点创新的东西也得不到支持。他们就在那个看似安全的“椟”里,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一块毫无生气的石头,甚至发霉变质。外面世界再精彩,跟他们也没关系了。他们的才能,他们的可能性,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毁于椟中”了。这怪谁?怪他们自己不努力?不全是。更大的责任,在那个僵化、窒息的“椟”,在那些只知道守着旧规矩的“看守者”。他们不是在保护玉,而是在扼杀玉的生命力。

所以,孔老夫子那句话,真是说透了。“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每次看到那些冲出牢笼制造混乱的,或者那些在安全港里慢慢死去的,我脑子里都会回响这句话。它提醒我,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观察这个世界,都得留个心眼。要警惕那种失控的、破坏性的力量,它可能是外部的冲击,也可能是内心的冲动,都需要坚固且合理的“柙”来约束。但同时,也得警惕那种过度的安逸和僵化,它可能让最珍贵的东西在静止中腐烂。

而更重要的,是去思考责任。出了问题,别光盯着闯祸的那个,也别光指责受害者不小心。看看那个环境,那个系统,那些本该承担看管和维护责任的人。很多时候,根儿在那里。防范于未然,比事后追责重要得多。把“柙”建结实,把“椤”设计合理,更要把“看守者”的责任心和能力提上来。这才能真正减少那些让人心惊肉跳的“虎兕”时刻,和那些让人惋惜的“龟玉”悲剧。这事儿,真不是说着玩儿的。每一次“虎兕”的咆哮,每一次“龟玉”的碎裂,都是一次血淋淋的警示。就看我们愿不愿意睁眼瞧,愿不愿意动脑筋去改了。反正我是看明白了,这辈子,跟这“虎兕”和“龟玉”的故事,算是缠上了,躲都躲不开。就看自己,是想当那个能管住虎兕、能养护好龟玉的“看守者”,还是不小心成了冲出牢笼的虎兕,抑或是那个在盒子里慢慢死去的龟玉了。你自己选吧。

花生汤
  • 本文由 花生汤 发表于 2025-05-2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7773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