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说起老师啊,这词儿简直自带BGM,脑子里唰唰唰就闪过好多画面。你们呢?第一时间蹦出来的形容词是啥?“好”?“坏”?“严格”?“温柔”?打住打住,别这么快下结论嘛!我觉得吧,老师这职业,或者说,老师这个人,可不是一个两个词儿就能框住的。他们是啥?嗯,是行走的形容词博物馆!真的。
你看,小时候我们形容老师,多简单粗暴啊。喜欢哪个,就觉得ta“好”,ta“温柔”;不喜欢哪个,就觉得ta“坏”,ta“凶”。有时候还有个“漂亮”或者“不漂亮”,肤浅得很。但等再大点儿,或者像我这样,都快成“老学生”了,再回头看那些年遇到的老师们,就发现,哎哟喂,事情哪有那么简单!他们身上的形容词啊,那叫一个五花八门,有些甚至还是互相矛盾的。

说起来,我人生里遇到的第一个,嗯,“印象深刻”的老师,是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她给我的第一个形容词印象是啥?“吓人”!真的,不是开玩笑那种怕,是那种一看到她,腿肚子就开始打转的怕。她的声音不高,但只要眉毛一皱,整个教室瞬间能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那时候,上她的课,我得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生怕哪个字儿写错,哪个计算糊涂。她批作业,用的不是红笔,是那种墨蓝色的钢笔,划出来的叉叉啊,简直像判决书一样。有一次,我一个应用题列错了式子,她没骂我,也没打我手心,就那样站在我桌边,静静地看了我大概有十几秒。就这十几秒,比挨顿骂还难受!那时候觉得她“严厉”,“不近人情”。
可奇怪的是,就是这个“吓人”的老师,有次我病假好几天,回到学校,一下课,她没像往常一样赶紧收拾东西走,而是走到我座位边,轻轻地问我:“好些了吗?落下功课了吗?” 说完,她居然,居然从兜里掏出一块糖!不是那种学校门口一块钱一把的,是包装很漂亮的水果糖。那时候,那块糖在我手里,简直像烫手的山芋,又像无价之宝。我捧着糖,抬头看她,发现她眼神里没有平时的严厉,而是一种淡淡的、嗯,怎么形容呢?有点“关心”,又有点“别扭的温柔”。就那一刻,我脑子里关于她的形容词瞬间多了好几个。原来,一个人可以同时是“吓人”和“关心”的。挺神奇的。
然后是初中,叛逆期嘛,看啥都带点儿刺儿。那时候,最不喜欢的是班主任,语文老师。怎么说呢?她吧,挺“认真”的,备课笔记能写好几本,讲课也条理清楚。但她太太太太太“啰嗦”了!一件事儿能翻来覆去讲八百遍,从学习讲到做人,从做人讲到安全,从安全讲到吃饭别吧唧嘴。简直了!下晚自习拖堂是家常便饭,有时候我们都快睡着了,她还在讲:“你们现在不努力,将来会后悔的!” 听得我们耳朵都要磨出茧子了。那时候给她的形容词,除了“啰嗦”,还有“古板”、“烦人”。觉得她不理解我们的世界,就知道按部就班。
可她也是真“操心”啊。那时候班里有个同学家里条件不好,她没声张,自己掏钱给他买了新书包、文具。有同学打架,她能连夜找到家里去,苦口婆心地劝。有回我生病住院,她专门提着水果来医院看我,坐在床边跟我聊了半天闲话,没提学习一个字。走的时候,拍拍我肩膀,说:“好好养病,别担心学校的事儿。” 哇,那时候我就觉得,虽然她平时“啰嗦”得要命,但关键时刻,她又特别“靠谱”,特别“有温度”。她身上的“啰嗦”和“靠谱”,也是并存的。
到了高中,遇到的老师就更“千奇百怪”了。有那种特别“有激情”的历史老师,讲到战争,他能激动得脸红脖子粗,好像自己就在战场上一样;讲到名人,他能模仿得惟妙惟肖,把你逗得哈哈大笑。上他的课,从来不犯困,感觉历史书里的人都活过来了。他就是那种,怎么说呢,特别“有趣”,特别“有感染力”。但下课问他问题,他有时候又会突然变得很“严肃”,告诉你:“知识要严谨,不能光凭热情。”
也有那种看起来“高冷”得不行的物理老师。成天抱着本书,走路带风,不苟言笑。上课就推公式,讲定理,语速飞快,听得我们一愣一愣的。感觉他住在另一个星球,和我们这些凡人有壁。那时候觉得他“深奥”,“难以接近”。结果呢?有次他在黑板上推导一个复杂的公式,写着写着,突然卡住了。他自己也愣了一下,然后特别自然地,抓抓头发,嘿嘿一笑,说:“哎呀,不好意思,人老了,卡带了,让我重新捋捋。” 就这一笑,这一句“卡带了”,瞬间把我们之间的墙给推倒了。原来,“高冷”的外表下,他也有点儿“呆萌”,也有点儿“真实”的窘迫。那瞬间,我觉得他特别“可爱”。你看,“高冷”和“可爱”也能粘在一块儿。
还有些老师,他们身上的形容词,可能没那么耀眼,却特别扎实。比如那时候,总能看见办公室里,改作业改到深夜的老师,眼神里带着“疲惫”,但手里动作不停;比如升学压力大的时候,能陪着你,听你倾诉,给你一点点“鼓励”的老师;比如你犯了错,ta没急着批评,而是先听你说完,然后跟你分析,让你自己想明白的老师,这种叫“耐心”,叫“引导”。
甚至,有些老师身上,我们当时觉得是缺点的形容词,现在想来,也情有可原。比如有时候觉得ta“偏心”,可能只是ta对某个同学倾注了更多精力,因为那个同学更需要帮助;比如觉得ta“严苛”,可能只是ta知道你还没尽全力,想逼你一把。当然,也有一些,emmm,不太好的形容词,比如“敷衍”(有的老师讲课确实有点儿照本宣科),比如“急躁”(一问就嫌你笨),这些也是真实存在的,没必要回避。他们毕竟也是人嘛,有七情六欲,有自己的烦恼和局限。
但回头看,那些能让我记住的老师,身上都有那么几个特别鲜明、特别有画面感的形容词。这些形容词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交织在一起的,构成了那个立体的人。他们可以是“严厉而公正”的,可以是“啰嗦却温暖”的,可以是“高冷又可爱”的,可以是“充满激情但偶尔失误”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我们的青春里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笔触。
有时候我会想,老师这个职业啊,真是个神奇的存在。他们每天面对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不一样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本翻开的书,得去读懂,得去影响。他们得有知识,得有方法,还得有,最重要的,一颗心。这颗心,要能装下学生的调皮捣蛋,装下他们的烦恼忧愁,装下他们的梦想光芒。这得需要多少种不一样的“形容词”叠加起来,才能胜任啊?得需要“耐心”,得需要“爱心”,得需要“责任心”,还得需要点儿“童心”,甚至,偶尔还得有点儿“铁石心肠”(不是真的冷血,是顶住压力的那种)。
所以啊,真的别再用“好”或“坏”这么简单的词儿去定义一个老师了。那太片面了。他们是“认真”的,是“负责”的,是“奉献”的,有时候也是“无奈”的,是“疲惫”的,是“孤独”的。他们可能“博学”得让你仰望,也可能在某个瞬间露出“普通人”的一面让你觉得亲切。他们是各种各样的形容词的集合体,是那些年,在教室里,在走廊上,在办公室里,用自己的言行,给我们上着一堂堂无形的人生课的人。
现在想想,那些年我给老师贴过的形容词,很多都变了,丰富了,甚至颠覆了最初的认知。这大概就是成长的过程吧,看世界不再非黑即白,开始理解复杂和多面。
写了这么多,脑子里都是那些鲜活的身影。那些“敬业”的,“耿直”的,“幽默”的,“刀子嘴豆腐心”的,“严谨”的,“浪漫”的(真的有讲诗词很浪漫的老师!),甚至是,emmm,有点儿“迷糊”的老师们…… 谢谢你们啊,用你们各自独特的形容词,组成了我们完整的青春记忆。
向所有那些,曾经或正在,用自己的人生,给我们书写下各种各样精彩形容词的老师们,深深致敬。你们是真正的“形容词艺术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