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知道二十四气节吗?不是课本上那个死记硬背的名字列表,不是日历上那个小小的、你几乎不会留意的标记。我说的是那种, 真的 住进你身体里、住进你感觉里,让你知道季节到底走到哪一步了的那种“气节”。
说实话,咱们现在这日子过得,快得跟什么似的。高楼大厦把你裹得严严实实,空调暖气一开,外面刮风下雨,你感觉不到;太阳几点出来几点落山,你可能都没注意。别说二十四气节了,有时候春夏秋冬界限都模糊得一塌糊涂。

可是吧,我觉得这二十四气节啊,真真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它不是一堆冰冷的日期,而是一套活生生的、关于变化的哲学,关于节奏的指导。跟着它走,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活着”这件事,跟这个地球一起呼吸、一起脉动。
春:不是一天变暖的,是攒着劲儿爆发的
你以为春天就是立春那天突然就暖和了?哪有那么简单!
先是立春。那几天,冷还是冷的,但总觉得空气里有点不一样的东西在蠢蠢欲动。阳光?好像稍微硬朗了那么一点点。风?刮在脸上不像之前那么刀子似的了,带了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柔意。你走在外面,会忍不住深吸一口气,好像能闻到泥土解冻的味道。
然后是雨水。你看这名字多贴切,就是告诉你,该下雨啦!绵绵的、润物细无声的雨。不是夏天的倾盆,而是那种能渗进土里、滋养万物的雨。下了雨,万物才真的开始醒过来。地上冒出嫩绿的尖儿,树枝上的花苞也肉眼可见地鼓起来。
再到惊蛰。哎呀,这个词儿厉害!一个“惊”字,一个“蛰”字,画面感绝了。春雷一响,冬眠的小虫子被惊醒,骨碌碌翻个身,伸伸懒腰,该出来活动啦!这也是动物开始活跃的时候。走在野外,你会听到虫鸣鸟叫,整个世界好像突然从静音模式切换到有声模式,热闹起来。
春分。这个重要!白天黑夜一样长。过了这天,白天就越来越长了。你能感觉到阳光越来越慷慨,晒在身上暖洋洋的,懒洋洋的,让人想打个盹。田里的人该忙活了,播种育苗,一年生计的开始。
清明。这个我们都知道,扫墓祭祖。但它本身的意思是“天气晴朗,万物萌发”。空气里总带着点湿漉漉的土腥气,混着新抽芽的柳枝味儿。雨可能多,也可能晴。但不管怎样,那股子“清”和“明”的意境是有的。这个时候,万物生长得特别快,有点野蛮的劲儿。
最后是谷雨。谷雨谷雨,就是说这个时节的雨水对农作物生长特别重要。下完这场雨,基本上气温就稳了,彻底告别倒春寒,真正进入春末夏初的节奏了。
你看,光是一个春天,就分了六步走。每一“步”都有它的脾气,它的颜色,它的味道。你跟着这个节奏走,就不会觉得春天是突然来的,而是看着它一点点铺陈开,特别踏实。
夏:热,是主题曲,但也有高低起伏
夏天啊,主题就是一个字:热!但热也分好几种热法。
立夏。宣布夏天来了。可能还没到最热,但你知道,好日子(清凉的日子)不多了。短袖可以大胆穿起来了。
小满。这个名字有点意思,说的是麦子开始灌浆,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人生也是这样吧?小小的满足,等着更大的收获。天气开始真的热起来了,能感觉到空气湿度在增加。
芒种。麦子成熟了,该收了。同时,水稻等作物开始播种。这是农民最忙的时候,抢收抢种。天气更热了,有时候会觉得人也像被芒刺扎着,有点烦躁。
夏至。白昼最长的一天。嗨,能玩儿的时间最长!但也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过了这天,阴气就开始萌生了。热到极致,好像要开始往回走了。
小暑和大暑。这哥俩是夏天最“火爆”的时候。特别是大暑,那真是酷热难耐,恨不得住在冰箱里。知了叫得震天响,听着都觉得热。马路上冒着热气,感觉脚都要烫化了。这个时候,人也容易犯懒,做什么都没劲儿。
你看,夏天不是从头到尾一样热的。它有开始的热,有忙碌的热,有极致的热。跟着气节,你对这种热也有了心理准备,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大概会持续多久。
秋:不是悲伤的全部,更多的是收获和沉淀
一说到秋天,好像很多人就觉得是悲伤的。但二十四气节里的秋天,远不止这一种情绪。
立秋。夏天还没走远,可能还是热得要命,但总有一天,你会突然觉得早晚的空气不一样了,带了点凉意,带了点干爽。那就是立秋了。你知道,最难熬的日子快过去了。
处暑。这个“处”是停止、结束的意思。就是说,暑气到这里就差不多该停止了。虽然白天可能还是“秋老虎”发威,但晚上睡觉不用开空调的夜晚越来越多了。
白露。清晨草叶上凝结的露珠,晶莹剔透。告诉你,秋天真的来了。天气转凉,晚上睡觉要注意盖被子了。露水变白,预示着寒气渐重。
秋分。又一个昼夜平分的日子。和春分一样重要。过了秋分,黑夜就长过白天了。天气越来越凉,树叶也开始变色。
寒露和霜降。这两个名字一听就冷!寒露时露水更冷,快要结霜了。霜降嘛,就是地面开始出现白霜了。天气越来越干燥,早晚温差巨大。秋收接近尾声,北方的树叶可能已经落光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颜色丰富的季节(想想那些金黄、火红),也是空气清新、最适合出门走的季节。它有凉意,有萧瑟,但更多的是一种成熟、一种圆满、一种为冬天做准备的沉淀。跟着气节走,你会发现秋天的层次感特别丰富。
冬:不是死寂,是休养生息和新的孕育
冬天来了,好像世界都安静下来了。
立冬。正式进入冬天。该穿厚衣服了。北方可能已经下雪了。
小雪和大雪。告诉你下雪的时候到了。小雪可能只是飘几片,大地还没完全银装素裹。大雪嘛,才有“千树万树梨花开”那种感觉。雪不是坏事,它能冻死害虫,储存水分,来年春天才能好。所以冬天的雪,是藏着生机的。
冬至。白天最短的一天。黑夜最长。这一天,老底子人看得可重了,吃饺子啊汤圆啊。过了冬至,光明就开始回来了,白昼一天天变长。虽然最冷的日子还没到,但你知道,希望已经在路上了。
小寒和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透心凉,心飞扬(不是)。那个冷啊,是能钻进骨头里的冷。手脚冰凉,恨不得把自己裹成个粽子。但也是最需要猫冬、休息的时候。人和自然一样,都需要在这个时候慢下来,养精蓄锐。
你看,冬天不是什么都没有的。它有雪的洁白,有炉火的温暖,有等待春天的希望。它教会你慢,教会你积蓄力量,教会你如何在严寒中找到温暖。
为什么我觉得这事儿特重要?
活在现代社会,我们太容易被各种人造的光、声音、信息淹没,感觉不到自然的变化了。我们吃反季节的蔬菜水果,住在恒温的环境里,工作不分昼夜。好像很方便,很厉害,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少了什么?我觉得就是和自然连接的那根弦。二十四气节就是这根弦。它提醒你:
- 你不是孤立的。 你是这个大自然循环的一部分。你的身体,你的情绪,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天冷了想多吃点,天热了容易烦躁,这都是自然的。
- 变化是永恒的。 没有哪个季节是永远的。最热的时候会过去,最冷的时候也会过去。低谷时别绝望,高峰时也别得意忘形。这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安慰。
- 跟着节奏走,事半功倍。 古人跟着气节种地,是经验总结。我们不种地,但也可以跟着气节调整生活。比如,夏天多吃点清热的,冬天多吃点温补的。春天适合生发,多活动;冬天适合收藏,早点睡。顺应自然的节奏,你会更健康,更舒服。
- 发现身边的美。 开始注意气节后,你会发现生活里多了好多有趣的东西。惊蛰后听听有没有雷声,清明看看柳树发芽了没,白露早上看看有没有露珠,霜降摸摸有没有结霜……这些小小的变化,都是大自然的魔术,特别有画面感,特别有诗意。
现在太多人抱怨“年味儿淡了”,“节日没意思了”。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跟那些节日赖以存在的自然节奏脱节了。端午节的龙舟和粽子,本来是夏至前后避邪驱虫、祈求平安的习俗,现在我们只记得吃和放假。中秋的月饼和团圆,本来是秋分后庆祝丰收、感谢大地的仪式,现在只剩下买买买。
不是气节没意义了,是我们自己“失敏”了。
重新找回对二十四气节的感觉,不是让你穿长袍马褂、过回古代日子。不是的。它是一种意识上的回归,是让你在忙碌的生活里,偶尔停下来,抬抬头,看看天,感受一下风,听听虫鸣鸟叫。
它就像一个隐形的日历,告诉你现在大概是什么“气”,你应该吃点啥,穿点啥,注意点啥。它把一年分成了24个小段落,每一段都有它独特的风情和智慧。跟着它,你的日子不会那么单调,不会只有工作日和周末。
你看小寒大寒,外面冷得要死,正好窝在家里看看书,陪陪家人,储备能量。到了立春惊蛰,心里就痒痒的,想出去走走,感受那股子冒头的生机。谷雨立夏,天气好了,户外活动可以搞起来了。白露秋分,天高气爽,最适合爬山徒步。
这不就是生活的色彩吗?
所以,我现在挺喜欢“感知”气节的。不是非要记牢哪天是哪个气节,而是去感受那种“啊,这个季节要变了”的信号。
可能是某天早上出门,闻到空气里突然有了股枯叶的味道;可能是看到路边的迎春花突然就冒出小黄点;可能是听到夏天的第一声知了叫;可能是感觉到某个晚上盖着被子还有点凉意……
这些细微的变化,都是气节在跟你打招呼呢!它们提醒你慢下来,去观察,去感受。
生活已经够快了,别让自己的感觉慢了下来。跟着老祖宗的节奏,去感受你的二十四气节吧。它会让你的日子,变得更有味道,更有画面感,也更像——活着。
就到这儿吧,感觉跟你聊了好多。下次有空,你也可以自己试试,去感受一下,现在是什么气节?你的身体,有没有收到信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