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这题目……“考生身份”。光是把这几个字码出来,背上就条件反射地泛起一阵凉意,混杂着那么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嗯,怎么形容呢?就像是闻到旧书本里陈年的油墨味儿,又像是听到午夜时分,万家灯火都熄了,只有你屋里那盏台灯还倔强地亮着,那种,那种孤悬于世的感觉。
说实话,我早就不当考生好多年了。日子过得挺平淡,朝九晚五,偶尔加班到怀疑人生,周末约三两好友吃吃喝喝,或者宅在家里刷剧打游戏。生活嘛,就是这样,流水一样往前淌,不惊不险。可有时候,比如看到新闻里播报高考、中考,或者路过培训机构门口那些背着大书包、眼神里带着点迷茫又带着点紧绷的孩子,那个曾经被我甩在身后的“考生身份”,就又像个幽灵似的,嗖一下钻出来,在我脑子里晃悠。

你知道吗?“考生身份”这事儿,它真不是仅仅指你户口本上多了一行字,或者你有准考证那么简单。它是一种状态,一种弥漫在你周遭空气里、渗透进你骨子里的、非常规的生存模式。那时候,你仿佛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被赋予了特定任务、被时间追赶、被无数规则限定的“备考机器”。
时间?别提了。时间不再是二十四小时,它被切成无数个小方块: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十分钟的课间、一个半小时的自习、半个小时的吃饭,甚至上厕所都得算着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沙漏里的沙,漏掉的不是时间,是机会,是分数。睡觉?哎呀,能睡够六个小时就谢天谢地了,多少个夜晚,我都是顶着一对儿熊猫眼,在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复习资料里“深耕”。那种困,不是平时没睡好那种,是带着点儿生理极限挑战的困,眼皮像是灌了铅,脑袋里嗡嗡作响,但手里的笔不能停,不能!
生活?哪有什么生活啊!所有的社交活动?取消!所有的兴趣爱好?暂停!朋友约你出去玩?“不去,要看书。”家里亲戚请吃饭?“不去,要刷题。”整个世界突然变得特别小,小到只剩下你、你的书桌、你的笔、你的那些卷子,还有墙上挂着的倒计时。那时候,我妈看到我都小心翼翼的,生怕一句不中听的话就点燃我这颗“易爆”的心。吃饭更是像打仗,狼吞虎咽扒拉两口就得回屋,生怕耽误那几分钟。
“卷子”和“分数”?这是那个世界里永恒的主题曲,还是背景音,还是紧箍咒?都有吧。做得好,偶尔能喘口气,那一点点成就感像是沙漠里的一滴水;做得不好,得,立马心就沉到太平洋底,觉得一切努力都白费了,前途一片黑暗。分数简直就是你的晴雨表,你的情绪控制器。而且你还得面对各种排名,班里的、年级的、市里的……天知道那时候的我,看到排名靠前的名字,心里是多复杂!羡慕?嫉妒?还是咬牙切齿下决心下次要超过他们?都有,统统都有!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参加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但每一张卷子,每一个排名,都是明晃晃的战报,要么激励你,要么打击你。
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晚自习,外面下着雨,天特别黑。我做一道数学题怎么也做不出来,卡在那里。周围静悄悄的,只有沙沙的写字声和翻书声。突然间,一股巨大的委屈和迷茫涌上来,眼泪就那么吧嗒吧嗒掉在草稿纸上。我当时就想: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我这么拼命到底是为了什么啊?那个瞬间,觉得自己特别渺小,特别无助,好像全世界的重量都压在了我一个人身上。
“考生身份”,它还附带着一种特殊的心理包袱。这个包袱里装着家人的期望,老师的叮嘱,甚至是你自己对未来模糊不清的憧憬。你不敢轻易懈怠,因为你知道有无数双眼睛在看着你,或者说,是你自己在用未来的自己审视着现在的你。你必须对得起这份投入,这份辛苦。那种压力,不是外部强加的,更多是自我赋予的。你把自己架在一个极高的目标下,然后拼尽全力去够,够不着就自责,就更拼命。这是一个有点病态,但在那个环境下又极其“正常”的循环。
而且,这个身份,它把很多人推向了某种极端。有人为了分数,可以放弃健康,放弃睡眠,放弃一切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东西。有人因为承受不住压力,情绪崩溃,甚至做出更糟糕的决定。它像是一个巨大的筛子,在那个阶段,用一套相对统一的标准,粗暴地筛选着年轻人,然后把他们导向不同的人生轨道。它残酷吗?挺残酷的。它必要吗?在现有体系下,似乎又是不得不为之。
但回过头看,那个“考生身份”真的只有苦和泪吗?也不是。
在那些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在和一道难题死磕到底的瞬间,在模考成绩出来后,看到自己进步了一点点的那种小小的窃喜,在和几个“战友”互相打气、分享学习资料的时候,其实也有一些闪光点。
它教会了我什么叫坚持,什么叫自律。那时候的自律,不是现在这种“我想早起我就早起”的佛系自律,而是“我必须早起,因为时间不够了”的被迫式、钢铁式自律。这种自律,虽然是被逼出来的,但在后来的人生里,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它都成了我非常宝贵的财富。
它还让我体验了那种全情投入、心无旁骛的状态。你知道吗?当你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全世界其他声音都自动屏蔽的时候,效率是多么惊人!虽然压力巨大,但那种纯粹的、目标明确的投入,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注意力极度分散的时代,反而成了一种奢侈。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认识到,有些坎儿,咬着牙,流着泪,也是能迈过去的。那些曾经以为迈不过去的难关,回头看看,都成了脚下的基石。那个在书桌前孤独战斗的自己,比我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想要退缩的时候,我就会想想那个穿着校服,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穿梭在书本和考场之间的自己。那个为了一个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目标,愿意放弃那么多的人。那个时候的我,多有冲劲儿啊!那种不服输的劲头,是“考生身份”烙在我骨子里的印记。
所以,“考生身份”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它是一种洗礼,一次淬炼。它不是简单地决定了你去了哪所学校,而是实实在在地重塑了你的一部分性格,你的抗压能力,你的时间管理,你的目标感。
当然,我不是说现在大家就都得回去体验那种极端状态,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改革。我们当然希望未来的孩子们能在一个更健康、更快乐的环境下学习。但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那个“考生身份”,它就是我们青春岁月里,一段无法回避、无法抹去、甚至在多年后回味起来,既辛酸又带着点儿燃的,嗯,怎么说呢?一段彪悍的历史。
它定义了我们人生中的某一个阶段,强制我们停下脚步,聚焦目标,然后铆足了劲儿往前冲。冲过去了,或许是艳阳天;没冲过去,也未必是世界末日。但无论结果如何,那个过程本身,那种“我是考生”的状态,那种被压力压迫又在压力下生长的体验,它真真实实地发生过,并且在我们的生命里留下了浓重的印记。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处于“考生身份”中,别怕,别觉得孤单。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确实是一段难熬的日子,但它会过去。而且,它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只是为了一个分数。它更像是一个成人礼的前奏,一场关于自我管理、关于坚持、关于认识自己极限和潜能的,嗯,大型社会实践活动。
咬住牙,再坚持一下。等很多年以后,你回过头再看,也许会发现,那个“考生身份”,不仅仅是压力,更是你青春岁月里,最专注、最纯粹、最值得骄傲的一段日子之一。
而我,那个曾经的考生,现在回想起,更多的是复杂的情感。有解脱后的庆幸,有对那些苦日子的心疼,但竟然,也有一丝丝对那种全情投入、别无旁骛状态的怀念。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矫情?哈哈,也许吧。但这就是我,“一个过来人”,对“考生身份”这事儿,最真实、最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了。它不是教科书里的定义,它是我的汗水、我的泪水、我的青春,一起揉出来的,一段独一无二的记忆。就这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