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那些赞美牡丹的诗句:人间富贵花,自带国色天香滤镜!

说真的,这世上花花草草那么多,争奇斗艳的也不少。你问我啥花能让人心甘情愿地掏钱,掏大钱,还觉得值?啥花一开,就好像自带BGM,气场全开,直接秒杀一片?那必须是咱老祖宗就盖了章的“国色天香”啊——牡丹!

你看别家的花,开得是挺好,小家碧玉啦,清新脱俗啦,或者妖娆妩媚啦,各有各的好。但牡丹,它不一样。它一出场,那架势,那排面,怎么说呢,就是俩字儿:“贵气”!不是那种暴发户的土气,是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经过几千年文化熏陶,被无数文人墨客捧上天的“高级感”。

赞美牡丹的诗句

说到这“高级感”,光用眼睛看、用嘴说,好像总觉得差点意思。你说它花瓣多?大?颜色艳?这些形容词都太空洞了。真正能把牡丹那种“非凡”劲儿写出来,写到人心坎儿里去的,还得是诗句!那些古老的、带着墨香的文字,才真是给牡丹量身定做的“赞美诗集”。

我就特别喜欢翻那些写牡丹的诗。每次读,脑子里立马就能“嘭”地一下,炸开一片绚烂的画面。而且,不同的人写牡丹,感觉还不一样。有人写它的美,写得你仿佛能摸到那丝滑的花瓣;有人写它的势,写得你好像置身于那个万人空巷、争睹芳容的现场;还有人,写它的“不凡”,写它为什么就是比别的花更受偏爱。

第一个要提的,那肯定是刘禹锡啊!他那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简直是给牡丹钉上了历史地位的铁证!你说说,前面先抑后扬,把芍药、荷花都“踩”了一脚(哎呀,这话有点狠,但为了突出牡丹嘛),说芍药妖艳得没品格,荷花清淡得没感情。嘿,一转眼,笔锋直指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 这句厉害在哪儿?“国色”啊!一个国家最顶级的颜色!这已经不是单纯说花漂亮了,这是把牡丹上升到国家形象、民族审美的层面了!后面那句“花开时节动京城”,更是不得了。一个“动”字,写活了!它不仅仅是开花,它是搅动了整个京城!你想想,多少达官显贵、贩夫走卒,都为了看它跑断腿?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整个城市都因为它的绽放而骚动、沸腾。这哪是看花啊,这是看一场盛大的嘉年华!刘禹锡这老哥,就这么轻轻松松两句,就把牡丹的美貌、地位、影响力全给写绝了。每次读到这儿,我都能想象出那个画面,那种扑面而来的热闹和惊艳!

再说说白居易。白居易嘛,他写东西总是很接地气,很有人情味儿。他有首诗叫《买花》,里面就提到了牡丹。他说“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看到了没?“买花去”!这说明什么?说明牡丹那时候就已经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而且是那种大家追捧的“网红”商品!“贵贱不相知,耻与邻里伍。题诗报花愁,无钱买花故。” 白居易写得有点儿无奈甚至带点儿自嘲。他说那些有钱人,为了买牡丹,连亲戚朋友都不认识了,宁愿跟不认识的人挤在一起抢。而他自己呢?看看花得了,没钱买!哈哈,是不是很有画面感?一个唐朝大诗人,看着别人一掷千金买牡丹,自己只能写首诗解愁。这简直就是现代人看着别人开豪车、住豪宅的心情嘛!白居易这诗,虽然没正面夸牡丹多美,但通过写大家“买花”的疯狂,恰恰从侧面衬托了牡丹的价值和受追捧的程度。它不是高高在上,它已经融入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甚至成了一种消费潮流。

还有欧阳修,他虽然不是以写诗闻名牡丹,但他写过《洛阳牡丹记》,那可是把洛阳牡丹的品种、颜色、历史、甚至当时的“花市”状况都记载得清清楚楚,简直是牡丹界的“百科全书”!他在诗里也写,“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独得人间宜。” 这就点出了洛阳牡丹为什么那么出名——地理环境太好了,而牡丹偏偏就最适应这块风水宝地,于是成就了“甲天下”的美誉。这就像说某个地方的水土特别养人,出了好多美女一样。欧阳修是从一个更宏观、更像个研究者的角度去看牡丹,他写出了牡丹与洛阳这座城市的绑定关系,写出了它的地域优势和文化积淀。这跟刘禹锡、白居易那种更感性的描绘又不一样了。

你看,光这几位,写牡丹的角度就完全不同。有人赞美它的绝世美貌,有人感叹它的社会影响力,有人考究它的文化根源。但骨子里透出来的,都是对这种花的深深的赞叹和痴迷

让我来跟你掰扯掰扯牡丹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这么多人为它折腰,写下那么多传世的诗句。

首先,它的形。牡丹的花瓣,不是那种单薄的一两层,它是层层叠叠的,厚重得像堆起来的丝绸,又像精心雕刻过的玉石。一个花头,有时候能赶上你饭碗那么大!而且不是软趴趴地垂着,它是昂首挺胸地开在枝头,就那种“我就是主角,你们都看我”的自信。你看那些诗里,很少用“纤弱”“娇小”去形容牡丹,用的都是“雍容”、“富丽”、“壮观”这样的词。比如唐代皮日休写“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虽然“第一香”可能有点争议(有人觉得牡丹香气不算最浓郁),但“百花王”、“天下无双艳”这名头,完全是冲着它的形和势去的!

其次,它的色。牡丹的颜色太丰富了!红的、粉的、黄的、紫的、白的、甚至还有复色的!而且不是那种单调的颜色,是那种有层次感、有光泽感的颜色。正红能红得像火焰在燃烧,粉色能粉得像少女的脸颊,黄色能黄得像明亮的绸缎... 诗人写它,不仅仅是提颜色,还会用比喻。比如白居易另一首诗里写“浑厚嫌红浅,轻盈斗白偏”,虽然这句是在说轻红和重白牡丹,但“浑厚”、“轻盈”、“斗”这些词,把颜色都写活了,写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竞争感。不同的颜色,给人不同的感觉,但都离不开一个字:!是那种健康饱满、充满生命力的艳,而不是病恹恹的妖艳。

再来,它的“气场”。牡丹开花的时间其实不长,也就十几天到二十天。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它能把所有的能量、所有的美,一股脑儿地爆发出来。就像一个积蓄了很久的能量球,瞬间释放。这种极致的盛开,本身就带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不像有些花,细水长流地开,它就是轰轰烈烈地来,轰轰烈烈地开,然后干脆利落地谢幕。这种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周期,也给它增添了一层悲壮或珍惜的意味。宋代蒋捷不是写过“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嘛,他还有一句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花开满城春,又复叹息春将迟。”你看,把牡丹“花开花落二十日”的时间性写进去了,跟时间的流逝联系起来。虽然赞美的是它的盛开,但背后也带着一丝对美好易逝的感叹。

所以,你看这些诗句,它们赞美的不仅仅是牡丹的外表,更赞美的是它所代表的文化意义、精神气质、甚至它引起的社会现象。它是富贵的象征,是繁荣的标志,是极致美的代表,也是时间流转的一个缩影。

现在啊,有时候我去公园看牡丹,或者在手机上刷到那些美美的牡丹照片,脑子里还是会时不时蹦出这些老掉牙的诗句。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密码,瞬间就能把你拉回到那个时代,拉回到古人看到牡丹时的那种激动、那种赞叹。那些层层叠叠的花瓣,好像真的自带了“国色天香滤镜”,让你觉得,啊,这花就是不一样,它值得所有那些美好的诗句!

总而言之,赞美牡丹的诗句,写尽了它的形色之美,写活了它的傲骨之势,写深了它承载的文化和情感。它们不光是文字,是一幅幅画,是一段段旋律,更是我们跨越千年,与古人共同分享的那份对美的极致追求和由衷赞叹。下次你再见到牡丹,不妨也试试,是不是有那么一两句诗,会悄悄地在你心里开出来?反正我是会。那感觉,绝了!

四果汤
  • 本文由 四果汤 发表于 2025-06-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7811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