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喂,又来了。每次刷剧看电影,尤其那非母语的,总能把我这强迫症给勾出来——字幕!配音!这些个“actor翻译”啊(姑且这么叫吧,虽说不完全准确,但大伙儿都懂那个意思,就是把屏幕上那些演戏的人,连着他们的台词儿、他们的表演,跨语言地给咱们呈现出来),真真是门学问,又或者说,是个能把人气死、也能让人拍案叫绝的“魔法”。
你以为《actor翻译》就是,呃,把演职员表里头那个“Actor”翻译成“演员”?

拜托,那也太小瞧这行当了!
那点儿事儿,小学水平都够了。真正让我抓狂、让我佩服的,是那些藏在台词底下、眼神儿里头、甚至是某个停顿、某个呼吸里的东西,怎么跨过语言和文化的鸿沟,还能结结实实地砸到我心坎儿里?
这事儿吧,咱得一层一层剥开聊。
首先,最表面的,翻台词儿。这好像是“actor翻译”里最直接的部分了对不对?演员嘴里说啥,你得翻出来。但,真的只是字面意思那么简单吗?
扯淡!
一个地道的俚语,一个只有他们那个圈子才懂的梗,一个带点儿口音、带点儿情绪的表达……你光知道字面意思,能行?人家演员在那儿咬牙切齿地飙脏话,你给翻成“我很生气”?人家在那儿欲言又止,字字千金,你给翻成大白话,毫无停顿?
这就像,你把一盘热气腾腾的火锅,给外国人解释成“用热水煮各种食物”。解释是对的,但那股子麻辣鲜香、烟火气、大伙儿围坐一起的劲儿,你翻译出来了吗?
根本就没沾着边儿!
所以啊,好的“actor翻译”——这里的“翻译”更像是一种再创作——得把演员的“腔调”翻出来。是傲慢还是谦卑?是讽刺还是自嘲?是压抑还是爆发?这些东西,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主谓宾、定状补就能解决的。
我记得有次看一部英剧,里头有句台词,原文挺损的,那种英式冷幽默,轻描淡写但杀伤力极强。结果字幕给翻得特直白,跟说明书似的。演员在那边儿眼角眉梢都是戏,我们这边儿看字幕看得一脸懵逼——这有啥好笑的?这为啥他表情那么意味深长?
你看,这就是“actor翻译”的失败。它没有把演员通过台词传递出来的情绪和潜台词有效地传递给我这个观众。演员演得再好,到我这儿,信息丢失了一大半。这不就是辜负了演员的表演吗?
再说深点儿,这“actor翻译”啊,还包括了怎么处理演员那些非语言的部分。一个眼神,一个微表情,一个叹息,甚至是一个长长的沉默。
有时候,电影里最精彩的瞬间,反而是演员不说话的时候。那份沉默,里头可能包含了千言万语。它可能是绝望,是无奈,是最后的倔强,是无声的抗议。
比如,某个角色听到噩耗,没有哭天喊地,只是缓缓地坐下,目光放空,手里捏着的杯子“啪嗒”一声掉在地上。那个眼神,那个动作,那个声音,就是他的表演。
那你这个“actor翻译”,怎么翻?
你能在字幕里加一句“[他感到无比悲痛]”吗?
蠢死了!
好的翻译,也许根本不用在那个瞬间加字幕。它信任观众能看懂演员的表演。或者,如果非要加,它得在之前的台词、之后的台词里,甚至是选择的词汇上,为这一刻的沉默铺垫或呼应,让观众在理解文字信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沉默的分量。
再或者,配音!这更是门玄学。配音演员啊,那简直是二次“actor”!他们不光要翻译台词,还要用自己的声音,去模仿、去理解、去重现原演员的表演状态。
语速、语调、气息、停顿……这些都得对得上啊!你见过那种配音吗?原演员在屏幕上气喘吁吁、声嘶力竭地跑,你这边配音演员用一种悠哉游哉的语气念台词?出戏!太太太出戏了!瞬间把原演员累死累活建立起来的真实感给摧毁得一干二净。
我就特别服那些能把配音做到位的。听到他们的声音,你不觉得那是一个不同的演员在说话,你真的会觉得,哦,这就是屏幕上那个人,他说的中文!那种感觉,特奇妙。这需要配音演员对原演员的表演有极高的理解力和模仿力,同时还要有出色的声音表现力。他们不仅仅是翻译,他们是在用声音“演戏”。
所以啊,各位,下次看外片的时候,别光盯着演员的脸、听着他们的原声(如果你听得懂的话)。也多瞅瞅那字幕,多听听那配音。
这里头啊,藏着太多学问,太多辛苦,甚至太多“不可抗力”。
有时候,翻译不好,是能力问题。词汇量不够,理解有偏差,对俚语梗不熟悉,对文化背景一抹黑。这种,多学多练 maybe 能改进。
但有时候,它是艺术和商业的冲突。字幕有字数限制,一句话几十个字,你得在几秒内看完,太长了不行。配音有口型限制,有些词儿,就算意思对,口型对不上,也得换。
还有,钱和时间的问题。一个项目周期短,预算低,找来的翻译/配音团队水平参差不齐,给的时间紧巴巴的。谁还能给你精雕细琢?能把字儿码上去就不错了,还谈啥神韵?
这就导致了市面上充斥着大量的“行活儿”翻译——没错,意思大致是对的,但不接地气,没感情,不传神。它翻译了台词,但没翻译演员的表演,更没翻译角色的灵魂。
看那些老港片、老译制片,为啥那么多人怀念?除了情怀,更因为当年那些翻译和配音,是真的下了功夫,他们吃透了角色,吃透了文化,用最地道、最有味道的语言,把原汁原味的东西端给了我们。那不是简单的“actor翻译”,那是带着敬意的、有创造性的再现。
现在呢?快餐文化下,很多东西都敷衍了事。那些在屏幕上闪闪发光、倾尽全力的演员,他们的光芒,在跨越语言的最后一道关卡上,被暗淡了。
我有时候就在想,对于那些完全依赖字幕或配音的观众来说,他们看到的“XXX影帝”或“YYY影后”的表演,到底有多少是演员本人的实力,又有多少是拜赐于一个靠谱的“actor翻译”?
这问题,想想都觉得有点儿扎心。
当然,也有做得好的!有时候看到一句字幕,或者听到一句配音,你会觉得“哇!翻得太妙了!”它不光让你懂了意思,还让你感受到了演员彼时彼刻的心情,甚至能感受到那个人物独特的说话方式。那种感觉,就像是,翻译这条线,完美地连接起了屏幕上的“演员”和屏幕外的“观众”,没让信息和情感有损耗。
这种时候,我真的想给幕后的那些翻译、那些配音演员鼓掌。他们也是艺术家,在用另一种方式,“表演”着原演员的“表演”。
所以啊,《actor翻译》这码子事儿,真不是翻个“演员”俩字儿那么简单。它关乎语言,关乎文化,关乎表演艺术,更关乎你我能不能真正跨越藩篱,去感受另一个世界里,那些活生生、哭哭笑笑的人。
下次看剧,多留意下吧。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字幕或配音,背后藏着多少门道、多少无奈、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它们,也是“戏”的一部分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