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猜了!那些让你抓狂的序号英文缩写,背后故事多着呢!一个非典型解读
唉,你说说,这日子是不是越来越没法过了?今儿早上,刚坐下,一口水还没润嗓子呢,蹦出来一个邮件。标题里赫然几个大字:“关于 H3C-POC-FY24-Q3-v1.0 最终确认”。

我当时就... 怎么说呢,一口老血差点没喷出来。H3C 什么?POC?FY24?Q3?v1.0我大概懂,版本嘛。但前面这几个,就像密码一样,杵在那儿,挑战你的智商,考验你的耐心。尤其你还没喝咖啡的时候!
这还不算完。你去看,哪个公司、哪个部门没点自己的黑话?尤其是那些跟编号、跟项目、跟产品、跟文件挂钩的,统统都给你整个英文缩写!而且通常不是那种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 CPU、USB、Wi-Fi 之类的。不!是那种看起来像随机字母数字组合,像军队电码,像外星人留下的符號的——对,就是我今天想好好唠唠的,各种让人抓狂的序号英文缩写。
为啥要这样?你说为了效率?省事?行吧,写的人是省事儿了,敲键盘少敲几个字母嘛。那读的人呢?每次看到这种,第一反应不是去思考它背后的业务逻辑,而是得先花三分钟——运气不好得半小时——去解密!
你得去问。问谁?问发邮件那孙子(哦不对,是同事)。“哥们儿,这 H3C 是啥玩意儿?你们新搞的代码?那个 POC 又是个啥流程?” 运气好,遇到个有耐心的,给你噼里啪啦讲一堆:H3C 是我们新的第三方合作方 Healthcare Solutions Corporation 的缩写,POC 是 Proof of Concept 的首字母组合,指概念验证阶段... 听到这儿,我的脑袋已经开始冒烟了。
运气不好?嘿!甩你一句:“哦,那个啊,就是那个!你不知道?我们不是在会上说过吗?” 那表情,瞬间拉开八百米距离。感觉自己跟从原始社会穿越来的智人一样,一脸懵逼地看着人家用高科技交流。那时候我就想啊,你们这是交流呢,还是玩儿猜谜呢?是想显得自己特专业,特懂行?弄一堆外人看不懂的代号,瞬间建立起一道高高的壁垒。对,没错,在我看来,有些时候,这些序号英文缩写就是一种故意的门槛,一种“我们是一伙的,你不是”的无声宣言。
你别以为这只在公司内部。走出办公楼,你一样逃不掉。
去看看那些数码产品。手机型号,主板型号,显卡型号,硬盘型号。什么 iPhone 15 Pro Max,什么 ASUS ROG Maximus Z790 Hero,什么 NVIDIA GeForce RTX 4090,什么 Samsung 990 Pro SSD。好家伙,字母数字混合,中间再加点连字符、斜杠,是不是也跟序号英文缩写一个德性?你不研究,你根本不知道那个 Z790 和 B650 有啥区别,不知道 RTX 带不带 Ti 和 Super 差多少钱,不知道 990 Pro 比 980 Pro 快在哪儿。每次想买个东西,都得先去补课,学一遍这些型号里的“黑话”。学会了,觉得自己牛逼了那么一点点。没学会?对不起,等着被坑吧。
还有那些做项目的。项目名称,文件名称,版本控制。比如你随便打开一个软件项目库,里面的分支名: feature/user-profile-v2.1-refactor
, bugfix/login-issue-APR-12
, release/V3.0.0-RC1
。你看,又是一堆斜杠、连字符、大写字母和数字。每个部分都有特定含义:功能分支,修复bug的分支,发布版本,谁谁谁负责的,哪个日期处理的,版本号多少,是不是发布候选版。不懂这套体系?光是文件名就能让你眼花缭乱,根本不知道哪个是最新、哪个是稳定、哪个是你在找的。
别提那些学术界、工业界更专业的了。什么 ASTM 标准,什么 ISO 认证,什么 IEC 规范。点开一看,哇塞,满眼都是缩写。GB/T XXXX-YYYY,EJ XXXX-YYYY,YY/T XXXX-YYYY... 这些更是序号英文缩写的“终极形态”,它们代表着一套庞大的标准体系,每一串字母数字背后都是厚厚一本文件。没在这个圈子里混过,想搞懂?得,从头学起吧您呐。
所以,每次遇到这些序号英文缩写,我的心理活动都异常丰富。
第一阶段:懵圈+烦躁。“这是啥玩意儿?啥意思啊?又要查?!”第二阶段:沮丧+被排斥感。“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不知道啊?我怎么这么笨?我是不是不属于这个圈子?”第三阶段:化悲愤为力量(偶尔)。“行!你不是缩写吗?你不是黑话吗?老子今天非把你查个底朝天,弄个明白!” 然后开始各种搜索、请教。这个过程,就像是在玩一个大型的在线解谜游戏,只不过这个游戏的奖励不是宝藏,而是... 不再懵逼的平静。
当然,当你终于弄懂一两个特别复杂的,比如那个该死的 H3C-POC-FY24-Q3-v1.0,并且下次会议上再听到,嘿!心里那个小小的成就感啊,别提了!“我知道这个!H3C 是那个医疗合作方,POC 是概念验证!” 感觉自己也升级了,拿到了一张进入这个小圈子的“门票”。那时候你会觉得,好像这些缩写也没那么讨厌了,它们确实提高了那些懂行的人的沟通效率。你让一个工程师每次都写“异步非阻塞网络传输协议”,估计他能疯掉。一个 ANBP 就搞定,多清爽!
这是他们内部沟通的密码,是效率的催化剂。我们这些偶尔闯入的外围人士,就得慢慢啃,慢慢消化。
但凡事都有个度啊!有些缩写,比如 CPU、USB,已经普及成通用词汇了,方便。但有些,纯粹是造词运动,造出来显得自己高大上,或者干脆就是当年起名字那哥们儿懒得想,随手抓了几个字母。尤其那种动不动就用公司内部代号来跟外部沟通的,简直是耍流氓。你觉得你是在提高效率,在对方看来,你可能就是在制造障碍,在故弄玄虚。
我记得有一次,公司有个项目叫“凤凰”,然后内部代号是 PHX。结果有个新来的同事,把另一个项目的缩写 PXE 给听成了 PHX。然后就全程在讨论一个跟自己完全不相干的项目内容!听得我们一头雾水,他自己也越说越没底气。最后才发现,啊,是 PXE 啊!哎哟喂,那场面,真是哭笑不得。这就是序号英文缩写惹的祸!一个字母之差,鸡同鸭讲。
所以你说,这些序号英文缩写,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可能是个有点烦人,但又不得不相处的远房亲戚吧。它们是效率的密码,也是沟通的障碍。是专业人士的通行证,也是门外汉的绊脚石。它们让信息传递更简洁,也让信息变得更不容易获取。
在我看来,理想状态是什么?内部沟通?随便缩,你们开心就好,只要圈子里的人都懂。对外沟通?尤其跟非专业人士沟通?拜托,能不能稍微,就稍微解释一下?或者至少,有个地方能一键查询?每次收到那种满篇缩写的邮件或文件,都像是在玩儿“大家来找茬”或者“密码破译”,真的心好累。
说到底,语言这玩意儿,不就是活的嘛。新词儿、新用法层出不穷。缩写这东西,古已有之,不是现在才冒出来的。只不过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技术迭代快,各种编号、代号、项目名、产品型号,像雨后春笋一样往外冒,自然也催生了海量的序号英文缩写。
只不过啊,在使用它们的时候,能不能多想想接收信息的那一方?是不是所有人都跟你一样整天泡在这个环境里?是不是这个缩写已经在行业内普及了,还是只有你们公司内部用?多花几秒钟写个括号加个全称,或者第一次出现的时候解释一下,真的不会死人的!相信我!这能省下多少人懵圈、求助、搜索、最终放弃的时间啊!
所以,下次再看到那些奇奇怪怪的字母组合,比如什么 PRJ-ABC-PH2-R3A 之类的序号英文缩写,先别急着抓狂。深吸一口气,也许背后藏着一个你不知道的故事,一个复杂系统的命名逻辑,或者... 嗯,还是很有可能,纯粹就是当年起名那哥们儿想偷懒。
但没办法,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充满了各种密码和代号。而我们,只能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努力学习解码。谁让这是通往“懂行”世界的必经之路呢?只是希望这条路上,路标能再清楚一点,对我们这些“路痴”友好一点。阿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