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说到重阳节时间,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是啥?是不是“农历九月初九”这六个字?嗯,没错,教科书上、日历上都是这么写的,标准的不能再标准。但,讲真,对我来说,“重阳节时间”这玩意儿,可不是简简单单一个日子就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个标记,一个提醒,一种感觉,甚至…有点儿像心底里某个地方的密码,只有到了那个点,才能触动一些藏得有点儿深的玩意儿。
你问我具体是啥感觉?唉,怎么说呢。它不是春节那种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时间”,也不是中秋那种圆月高悬、诗意盎然的“时间”。重阳节这时间啊,它带着点儿秋天的萧瑟,带着点儿往事的回响,又带着点儿必须得做点儿啥的催促。你说是不是挺复杂?

我记得小时候,重阳节的时间感特强烈。不是因为学校放假(那时候好像也不怎么放),而是空气变了。秋风开始有点儿凉了,不像初秋那么温柔,它刮到脸上,能把头发吹乱,能让你下意识地拉紧衣服。山上的树叶,也开始变色了,红的、黄的、褐的,像打翻了调色盘。大人们会念叨着“九月初九了,要去爬山咯!”或者“今天重阳,别忘了给奶奶送糕去!”那个时候,“重阳节时间”不是看手机日历,是靠节气,靠风,靠大人的话,靠空气里那股子特有的味道——混着稻谷收割后的泥土味儿、山里草木的清香、还有家里厨房飘出来的重阳糕的甜味儿。
哦,对了,重阳糕!那玩意儿,现在好像哪儿都能买着,花花绿绿的,包装也漂亮。可我总觉得差了点儿啥。小时候我妈做的重阳糕,不像现在这么精致。就是那种米粉蒸出来的,上面可能放几颗红枣、几粒花生,有时候点缀点儿绿色的艾叶粉(或者啥别的草木灰?记不清了),层次感不强,但它就是有那种朴实的、暖乎乎的劲儿。吃一块,甜甜的,糯糯的,感觉整个身子都暖和起来了。那个味道,跟“重阳节时间”是绑在一起的,一闻到那股甜丝丝的米糕味儿,就知道,哦,重阳了。
还有爬山。那时候哪有什么专门的登山鞋、冲锋衣?就是普普通通的衣服裤子,蹬上球鞋就往山上跑。跟着大人,或者跟一群小伙伴,嘻嘻哈哈地往上爬。山不高,但对于小孩子来说,也得使点儿劲儿。爬到半山腰,能看到家里的屋顶冒着炊烟;爬到山顶,感觉风特别大,能听到呼啦啦的声音。大人们会在山上折点儿茱萸,那东西闻起来有点儿冲,但据说能辟邪,就别在衣服上。现在想想,那哪儿是辟邪啊,那是一种仪式感,一种跟自然对话的方式,一种提醒你别忘了这个季节、这个日子的标记。
但,时间这玩意儿,它不会停下来等你。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重阳节时间”,感觉有点儿变了。变得…怎么说呢,有点儿“淡”了,又有点儿“重”了。
说它淡,是因为那种深入骨髓的节气感、自然感好像弱了。城市里高楼林立,你看不到远处山上的变色树叶,闻不到泥土和野草的混合香气。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快得跟一阵风似的,九月初九?哦,法定节假日?没啥假期?哦,那就加班呗。就算有空,也可能选择宅在家里刷手机,或者跟朋友去商场。那种一家老小,或者邻里街坊,一起热热闹闹去爬山、吃糕的场景,好像越来越少了,至少在我周围是这样。重阳节,似乎正在变成日历上的一个符号,或者商家搞促销的由头,“孝敬父母就买XXX!”——搞得跟完成任务似的。
但说它重,是因为随着自己年纪渐长,身边的人慢慢变老,甚至有些已经不在了,“重阳节时间”的另一层含义就越来越沉甸甸地压到心头了。这不是一个轻松愉快的日子,它提醒你:时间在流逝,父母在变老。九月初九,“九九”嘛,谐音“久久”,听着是挺吉利,寓意长久。但它同时也是数字的最大值,俗话说“物极必反”,九到头了,再往后就是十,就是新的开始,但也意味着旧的结束。九月初九,在秋天这个万物开始凋零的时节,它就像一个委婉的提醒:该看看家里的老人了,该想想那些已经不在的人了。
特别是近几年,我越来越觉得“重阳节时间”是属于老人的时间。不是说年轻人就不用过,而是,这个日子,它天然地跟“老”字绑在一起。敬老、爱老、助老,这些词儿,平时也说,但到了重阳,就显得特别理所当然,特别必须。
我有时会想,现在的老人需要什么?是子女给钱?是各种保健品?可能都需要。但他们最需要的,是不是就是时间?我们自己的时间。是你能放下手机,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听他们讲讲过去的事,就算那些故事你已经听了无数遍。是你能陪他们一起去公园散散步,就算你觉得公园里的风景没啥好看的。是你能耐心教他们怎么用智能手机,虽然可能教了十遍他们还是忘。
前两年重阳,我回家。老爸老妈也没啥特别要求,就说想一家人一起吃个饭。就这么简单。没有大鱼大肉,就是几个家常菜。吃饭的时候,老爸突然冒出来一句:“你看,一年一年过得真快啊,好像昨天你们还在我膝下打转呢。”老妈在旁边接口:“是啊,时间不饶人。现在就盼着你们多回来看看。”那一瞬间,“重阳节时间”在我心里具象化了。它不是墙上钟表滴答滴答的机械声,它是父母眼角新增的皱纹,是他们日渐花白的头发,是他们对子女那种藏不住的期盼眼神。它沉重得让我有点儿喘不过气来,又温暖得让我鼻子发酸。
你看,“重阳节时间”是不是挺魔幻的?它既可以是小孩爬山时的欢声笑语,可以是嘴里那口甜蜜的重阳糕;也可以是年轻人为了生计奔波,顾不上回家的无奈和愧疚;更是老人们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看着窗外,心里那种淡淡的孤寂和期盼。
所以,对我来说,“重阳节时间”已经超越了那个农历九月初九的简单日期。它成了一种心理状态,一种情感触发器。它提醒我,该慢下来了,看看身边的亲人,尤其是那些渐渐老去的。它提醒我,别把爱和陪伴当成任务去完成,而是发自内心地去感受和付出。它也提醒我,自己也在变老,也在经历时间的洗礼,要学会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这个“时间”,它没有固定的长度,可以是陪父母吃一顿饭的两个小时,可以是跟爷爷奶奶打一通电话的十分钟,也可以是独自一人站在高处,看着远方,静静想念某个人的一个下午。重要的是,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点”前后,你的心有没有被触动?有没有想起那些需要你关爱的人?有没有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感受一下生命中那些厚重而温暖的情感?
嗯,这就是我理解的“重阳节时间”。它不是一个死板的日期,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情感和记忆的、关于爱与陪伴的约定。一个,只有用心才能真正感受到的时间。所以,别只盯着日历了,抬起头,看看身边的亲人,或者打个电话,发个信息,哪怕只是在心里默默想念一下,都比啥都强。这,才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有血有肉的重阳节时间。对吧?
它不是非得按照老规矩来,非要爬山,非要插茱萸,非要吃糕——这些形式固然好,有传承感。但如果这些形式让你觉得是负担,让你更想逃避,那不如换个方式。也许,给你远方的父母点一份他们爱吃的外卖,或者只是视频聊聊天,看看他们的精神头;也许,只是给身边的老人一个拥抱,陪他们看看电视,听他们唠唠嗑。这些点滴的陪伴,这些真心的连接,才是“重阳节时间”最有价值的部分。
说白了,重阳节时间,就是提醒你,别忘了来时的路,别忘了身后一直默默支持你的人,特别是父母和长辈。它像一个年终盘点(虽然还没到年底,但秋天嘛,总有点儿收尾的味道),盘点一下,你花了多少时间在自己身上,又花了多少时间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人身上?
唉,写着写着,有点儿跑题了,又好像没跑。因为“重阳节时间”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就是这么立体,这么复杂,夹杂着历史、习俗、个人记忆、社会变迁,还有最最核心的,那份剪不断的亲情。
所以,下次再有人跟你提到“重阳节时间”,除了报上那个农历九月初九,不妨也想想,在你心里,这个时间意味着什么?你想为谁停留?你想和谁一起度过?哪怕只是短暂的一会儿。这份思考和行动,远比任何形式都来得真切。
嗯,今年的重阳节时间又快到了。你有啥计划吗?我嘛…大概率还是得回家一趟吧。看看爸妈,听他们唠叨唠叨,一起吃顿饭。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重阳节时间”。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豪言壮语,就是在一起,安安静静地,感受时间流淌过的痕迹,感受那份沉甸甸的爱。这就够了,真的。挺好。就这样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