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各位!说起除夕和春节,嘿,那哪儿是简简单单放个假的事儿啊?对我这个从小在北京胡同里滚大,后来又南下北上、东奔西跑的人来说,它根本就是刻在骨子里的印记,是血液里流淌的暖流。年复一年,它就像一个无比精准的生物钟,在日历走到特定那几页的时候,“铛——”的一声,把我的心瞬间拉回到那个叫做“家”的地方。
你知道吗?年根儿底下,那股子劲儿就不一样了。不是说非得放假了才觉得到年,而是从腊月二十几号开始,你就会感觉到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掺杂着腊肉或者酱货的香气、扫帚扬起的尘土味儿(对,大扫除开始了!)、街边小店里开始循环播放的新年歌曲,还有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的炮仗引线味儿……怎么说呢?就像一台老旧的收音机,平时乱七八糟的杂音,调啊调,终于调到了那个熟悉的、清晰的频道,“滋啦滋啦”声里,年的声音就来了,立体、鲜活,直冲你的脑门儿。

除夕,那就是一场盛大的“收尾”仪式。不仅仅是把旧的一年打包好,更是把散落在天南海北的家人,一点点地,像磁铁一样吸回来,重新粘合在一起。从腊月二十几开始,家里就像启动了什么古老的、必须遵守的仪式。扫尘,必须得扫!把过去一年的不顺、晦气、灰尘统统扫出去。里里外外,犄角旮旯,都要清理得干干净净,这叫“辞旧”。然后是备年货,那可不是网上点点手指就行的事儿,得赶大集,得去熟悉的店里,亲手挑,亲口尝。糖果、干货、春联、福字、红灯笼……一样都不能少。那感觉,就像在为一场重要的演出做准备,每一个细节都得对。
到了除夕这天,更是忙得脚不沾地,但心里是熨帖的。早上起来,贴对联,这是门面活儿。大红的纸,黑亮或者金亮的墨,工工整整或者龙飞凤舞的字,往门框上一贴,哎哟,那精气神儿一下就起来了!整个家瞬间就有了“过年”的样子。然后,厨房!除夕的厨房,那简直就是战场,也是艺术创作现场。我妈(或者奶奶,或者我姑姑,看谁是家里的主厨)指挥着一大家子,洗菜的洗菜,切肉的切肉,剁饺子馅儿的“砰砰砰”声,炸带鱼或者丸子的“滋啦滋啦”声,各种调料的香气混在一起,弥漫到屋子的每一个角落。这香味儿,是年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忙碌并快乐的味道。
最重要的,当然是年夜饭。啧啧,那桌子,必须是圆的,像团圆的满月一样。而且必须得把所有能放下的、觉得吉利或者家人爱吃的菜都摆上去,满满当当,堆成一座小山才好。鸡鸭鱼肉,样样齐全,鱼是绝对少不了的,象征年年有余嘛;还有那一口咬下去满嘴流油的红烧肉或者扣肉,寓意富足;饺子必须有,守岁的时候吃,那叫“更岁饺子”,吃的是团圆,包的是祝福。别提了,写着写着我都饿了!
一家人,不管平时多忙,不管相隔多远,除夕晚上,能回来的都得回来,围坐在这张圆桌旁,热热闹闹的。说什么的都有,东家长西家短,工作顺利不顺利,孩子学习怎么样,身体好不好……好像要把一整年的话都在这一晚上说完。孩子们的笑声,大人的聊天声,电视里春晚的声音当背景音——虽然有时候大家根本不看,就听个响儿,听个伴儿。那一刻,外面的寒风好像都进不来了,屋子里暖烘烘的,心里也熨熨帖帖的。你看着身边的亲人,他们一年一年地变老,孩子们一年一年地长大,时间在脸上留下了痕迹,但在年夜饭的灯光下,他们还是最熟悉、最温暖的样子。这种感觉,是踏实,是依靠,是你知道无论外面世界怎么变,总有一个地方,有一群人,是你的港湾。
守岁,就是一家人熬着。小时候困得不行,巴不得赶紧到十二点,然后赶紧睡觉,就为了初一早上能早点起来穿新衣服、玩炮仗(那时候还能随便玩)!长大了,反倒觉得,熬的不是夜,是想把这一年最后的时光,多留住一会儿。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天,看看电视,或者干脆就发发呆。窗外时不时传来遥远的鞭炮声,像是在提醒时间在一点点地流逝。当零点钟声敲响,外面突然间鞭炮齐鸣、烟花绚烂的时候,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就像跨过了一道门,过去的一切都留在身后,无论是好的坏的,都正式画上了句号。面前是崭新的一页,等着你去书写。耳朵里是震耳欲聋的响声,眼睛里是五颜六色的火光把夜空照得亮如白昼,心里嘛,满满的都是希望和那么一点点对未知的期待。那一刻,你会觉得,嗯,新的一年,开始了!
初一早上,空气里还有没散尽的硝烟味儿,但感觉完全不一样了。除夕是收,是团圆,是把所有的线头都聚拢;初一呢,是放,是出发,是把祝福和好运往外洒。小时候最盼的就是初一,因为有新衣服穿,有红包拿!揣着鼓鼓囊囊的口袋(虽然里面的钱也没多少,但那份沉甸甸的感觉特真实,特满足),跟着大人去拜年。挨家挨户地跑,嘴里说着吉祥话儿:“新年好!恭喜发财!”收到的不仅仅是红包,是长辈们的爱和期盼,是“又长大一岁”的成人礼。
现在大人了,发红包的居多,收到的少了,哈哈,身份变了嘛。但那份去拜年的心情还在。初一去长辈家,初二初三去别的亲戚朋友家。见到平时少见的亲戚,问候一下,聊聊家常,听听他们最近的生活。有时候觉得,这拜年啊,表面看是走动,是社交,实际是咱们中国人维系情感、确认‘我们是一家人’的方式,是一种无声但有力的情感连接。不用说什么大道理,坐在那儿,吃点儿糖,嗑嗑瓜子,听听长辈唠叨,看着孩子们满屋子乱跑,那种安心感,是任何其他时候给不了的。那种感觉就像在说:“看,我们还在,我们的大家庭还在,我们一起又度过了一年,一起迎来了新的一年。”接下来的几天,陆陆续续地走亲戚,朋友间也会约着聚聚。年的氛围好像一天天淡了,街上的行人多了,店铺开门了,生活似乎又要回到正轨,但留在心里的暖意还在,那份“满电”的感觉还在。
是啊,现在的年,跟小时候比,形式上变了很多。鞭炮在很多城市禁止了,环境意识强了嘛,挺好。拜年很多时候变成微信发个表情包或者转个账,方便是方便了,可总觉得少了点儿啥——少了那份面对面的温度,少了那份揣着红包在手心里的真实感,少了那份亲自登门拜访的仪式感。春晚?吐槽的人越来越多,每年都有人说不好看,但年夜饭的时候,你要是不开着当背景音,总觉得少了点儿声音,就像少了个重要的BGM。有人选择春节出门旅游,去看外面的世界,これもまた時代の流れでしょう(这大概也是时代的潮流吧)。
但是你知道吗?这些形式上的变化,其实没动摇最核心、最宝贵的东西。除夕夜的团圆饭,它不仅仅是一顿饭,它是过去一年的句号,是所有奔波疲惫的终结,也是对家里所有人说‘还好,我们都在一起’的、最直白也最温暖的仪式。它告诉你:外面再大,你也有个地方可以回来。春节,也不是简简单单放七天假让你出门旅游或者宅在家里刷手机。它是咱们中国人,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大假,回到最安全、最温暖的港湾,重新连接上自己的“根”——那个生你养你、塑造了你的地方,那些永远无条件爱你、支持你的人。
不管你在外面多光鲜亮丽,多风里来雨雨里去,到了年跟前儿,你就是家里的那个孩子,是家里的一份子。这份归属感,这份被爱包裹的感觉,才是除夕和春节最宝贵的地方。它提醒我们,跑得再远,也不能忘了来时的路,不能忘了身后永远有人在等你,永远有盏灯为你亮着。
所以啊,对我来说,除夕和春节,不是简单的日期标记,不是旅游高峰期,更不是各大商家促销打折、买买买的借口。它是我们这个民族,一次集体的心灵回归,一次能量的充电,一次对亲情、对传统的再确认。是家,是爱,是那些永远都在,永远不会过时的小事堆起来的,最温暖的回忆和力量。它就在那儿,不动声色地提醒你:嘿,无论什么时候,家都在等你。
所以,好好过年吧,用心去感受这份独一无二的“年味儿”。因为它,就是我们心里的根,心里的魂啊!在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个人化的现代生活里,它像一个锚,把我们牢牢地固定在一些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上。这份踏实,这份温暖,足够我们再面对接下来的一年风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