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你有多久没想起过拼音了?
不是指你在键盘上敲打的那些,那些是工具,是肌肉记忆,冰冷又高效。我说的是,那种,还印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第一页,带着四声调帽子,有点笨拙,甚至有点可笑的——a, o, e, i, u, ü。

我最近就魔怔了似的,总想起它们。在某个需要写PPT到深夜两点的瞬间,盯着屏幕上那个词——“展开”,脑子里嗡一下,自动给它注上了音:zhǎn kāi。
就这两个音节,像两把小小的钥匙,突然就撬开了一个我以为早就尘封了的盒子。
**第一幕:教室里的阳光和粉笔灰**
你还记得吗?那个被阳光晒得暖洋洋的下午。
教室里有股子特殊的味道,是粉笔灰、旧木头桌子、还有小孩子身上那种汗津津的奶气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老师,一个戴着眼镜的,有点严厉但其实很温柔的女老师,用一根细长的竹教鞭,一下一下,笃、笃、笃,敲着黑板上的拼音挂图。
“跟我读——bō, pō, mō, fō……”
那时候觉得好难啊。真的。比后来解的任何一道数学题,写的任何一篇八百字作文,都更让人感到一种……原始的困惑。
b
和 p
,一个送气一个不送气,嘴皮子得使多大劲儿才能分清? z, c, s
和 zh, ch, sh
,舌头到底要卷到哪个位置才算标准?简直是口腔内部的杂技表演。
我的同桌,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为了发准那个 ü
音,嘴巴噘得能挂上个油瓶,急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而我呢,永远分不清前后鼻音, an
和 ang
在我嘴里就是一笔糊涂账,为此没少挨老师的“温柔”批评。
那会儿,拼音不是什么“语言的基石”,它就是个具体的、磨人的、甚至有点讨人厌的小东西。它是一行行写在田字格练习本上的任务,是老师红笔下那个大大的叉,是回家路上还要背诵的“a o e”。
可现在回想起来,那段跟拼音较劲的日子,竟然那么有……颗粒感。
每一个音节,都是一次笨拙的尝试。每一次尝试,都是身体和大脑的一次亲密合作。你得调动你的嘴唇,你的牙齿,你的舌头,你的声带,去模仿,去感受,去发出那个正确的声音。
那是一种极其具象化的学习。不像后来我们学的很多知识,是抽象的,是飘在天上的。拼音,它就落在你的嘴里,落在你的耳朵里,实实在在,有血有肉。
zhǎn kāi。
当年我们学会拼读这两个音节的时候,可能还不知道“展开”这个词真正的分量。我们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任务,拼出来,写下来,然后奔向操场,去玩老鹰捉小鸡。
我们不知道,这个词,将在未来的人生里,一遍又一遍,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真正地,展开。
**第二幕:生活这个巨大的汉字,需要拼音来读懂**
我总觉得,成年后的我们,面对那些庞大到让人失语的命题——比如爱情的走向,比如事业的天花板,比如“我究竟是谁”这种哲学鬼打墙——我们下意识做的,其实就是把它“展开”,像摊开一张揉皱的信纸,试图找到最开始的那个字,那个音。
我们在做的,就是给生活注上拼音。
当一段感情变得复杂 ,充满了沉默、误解和言不由衷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想过,回到最开始?回到那个
xǐ huān
(喜欢)的瞬间。那个瞬间是什么样的?可能只是一个眼神的交汇,
yī yǎn
(一眼)。可能是一句笨拙的搭讪,nǐ hǎo
(你好)。这些就是爱情这个复杂汉字最初的“声母”和“韵母”。把它们找回来,重新拼读一次,那些后来堆积起来的厚重笔画,似乎就没那么可怕了。当一份工作让你感到倦怠 ,每天像个陀螺一样
zhuàn
(转),却不知道为了什么的时候。你停下来,把自己“展开”,问问自己,最初的那个音是什么?是rè ài
(热爱)?是shēng huó
(生活)?还是仅仅是wěn dìng
(稳定)?很多时候,我们迷失了,不是因为路太难走,而是因为我们忘了自己当初出发时,嘴里念叨的那个最简单的“拼音”。那个定义了我们所有努力的,最根本的动机。
zhǎn kāi de pīnyīn,它不再是 z-h-a-n k-a-i
这么简单。
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在被生活揍得晕头转向时,把自己拆解回基本零件,然后重新组装的能力。
它是在一团乱麻里,找到线头的那份耐心。
它是在宏大叙事之下,对最微小、最本真的单元的回归和尊重。
就像一个厉害的厨子,面对再复杂的料理,他脑子里过的,无非还是酸、甜、苦、辣、咸,这些最基本的味觉单元,如何排列组合。
我们,也得学着做自己生活的“厨子”。
**第三幕:人生的四声调,你正在经历哪一个?**
拼音最妙的地方,是声调。真的,简直是神来之笔。
同一个 ma
,可以是妈,是麻,是马,是骂。完全不同的世界。
生活不也一样吗?
第一声 ( 阴平,¯ ): mā
高亢、平稳、绵长。这是生活里的“高光平台期”。一切顺风顺水,情绪稳定,岁月静好。你在自己熟悉的轨道上平稳运行,像一列准点的高铁,窗外风景飞速掠过,而你内心一片安宁。这种日子很舒服,但说实话,有点……温吞。待久了,人容易钝掉。
第二声 ( 阳平,´ ): má
由低到高,昂扬向上。这是“攀爬期”和“疑问期”。你在努力,在争取,在仰望。 wéi shén me?
(为什么?), píng shén me?
(凭什么?)。你在学习新技能,你在追求一个心仪的人,你在为一个项目的成功而奋力一搏。这个声调里,全是欲望、挣扎和希望。很累,但充满了生命力,每一次呼吸都有回响。
第三声 ( 上声,ˇ ): mǎ
先降后升,一个漂亮的转折。我的天,这不就是人生的本质吗?!触底反弹。你跌倒, diē dǎo
(跌倒),你陷入低谷, dī gǔ
(低谷),你以为完蛋了,但你缓过一口气,拍拍身上的土,又站了起来。这个声调里,藏着韧性、反思和重生。每一次的“降”,都是为了下一次更有力的“升”。没有经历过第三声的人生,是单薄的,是未经淬炼的。
第四声 ( 去声,ˋ ): mà
从高到低,干脆利落。这是“决定”与“告别”。斩钉截铁,不留余地。 bú yào le!
(不要了!), fàng xià ba!
(放下吧!)。可能是辞掉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可能是结束一段消耗你的关系,也可能是一个愤怒的瞬间,一个决绝的转身。这个声调带着一种撕裂感,但它也是一种力量,一种结束混乱、开启新篇章的力量。
还有那个轻声。跟在别人后面,轻轻地带过。它是生活里的背景音,是那些“好的”“行吧”“嗯嗯”,是那些我们日复一日、习以为常的瞬间。它们不显眼,却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没有这些轻声,那些抑扬顿挫的声调,也就失去了依托。
所以,朋友,你现在,正活在第几声?
**尾声:重新拼读自己**
从 zhǎn kāi
这两个音节开始,我想了这么多。
好像也不是我想了这么多。
是生活本身,就在用这些最朴素的音节,跟我们对话。只是我们太忙了,忙着去看那些由音节组成的、华丽又复杂的“词语”和“句子”,却忘了去听,去感受,那最底层的声音。
有时候,我真想把自己也“展开”,像一张巨大的拼音挂图。
看看我的“声母”是什么?是与生俱来的那些特质,我的急脾气,我的好奇心,我那点可怜的幽默感。看看我的“韵母”是什么?是后天塑造我的那些经历,我读过的书,我爱过的人,我走过的路。再看看我的“声调”,是高昂的,是曲折的,还是沉重的?
也许,所谓成长,就是从一个只会磕磕巴巴念 a, o, e
的孩子,长成一个能够流利拼读出自己人生复杂篇章的成年人。
并且,在某个时刻,还能随时退回到那个孩子的状态,重新用最笨拙、最真诚的方式,去拼读一个词,去认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下一次,当你看到一个熟悉的词,不妨也试试。
在心里,给它注上拼音。
zhǎn kāi。
听,那声音里,有风,有故事,有整个世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