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呀,今天咱们随便聊聊一个唐朝的老爷子,贺知章。提起他,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啥?是不是那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哎呀,每次念到这儿,心里都泛酸,那种游子归乡的况味,绝了!但除了这诗,大家知道贺知章还被称为点啥吗?可不光是那个大家可能听过一嘴的“四明狂客”哦,他这辈子,从进京赶考到告老还乡,可有意思了,身上贴的标签可不少。
你说呢?一个人活了几十年,尤其还是在盛唐那种金光灿烂、人才辈出的时代,哪能只有一个简单称呼?贺知章被称为,哎呀,这称呼里头,藏着他的人生轨迹,他的性格,还有那些围绕着他的传奇故事。

首先,最官方的,他被称为啥?那当然是他的官职啦!人家可是状元出身,一路升迁,官至礼部侍郎、秘书监。秘书监啊,这可是个大官,管着国家藏书和文书的部门,听着就高大上。所以,那会儿肯定有人称他为“贺侍郎”,“贺秘书”。哎,别小看这些官称,这说明人家是真有才学,不是只会写两句诗的文人。能在复杂的大唐官场里爬到这个位置,得有点真本事、真情商。你想啊,那会儿多少牛人挤在长安城里,没点手腕,光靠写诗能行吗?所以,贺知章被称为“秘书监”,这背后是他的科举成功,是他的政治智慧。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但有意思的来了,光是个官员名头,哪能让他被后世记这么牢?让他“封神”的,是他那股劲儿,那股子“狂”。“四明狂客”这个称号怎么来的?据说他晚年告老还乡,回到越州(现在的绍兴一带),在老家四明山附近隐居,整天喝酒吟诗,放浪形骸。当地人、认识他的人一看,哎呀,这老头儿,官做得那么大,回来反而更洒脱了,整个一副狂士模样。加上他是四明人,得,“四明狂客”,这名儿一叫,立马就传开了。
这个“狂”字,妙啊!它不是贬义,在那会儿的唐朝,尤其在文人圈子里,“狂”有时候是真性情的象征,是傲骨的体现。你说李白狂不狂?杜甫有杜甫的沉郁,李白就是飞扬跋扈的狂!贺知章能被称为“狂客”,说明他身上也有那股子不被世俗规矩完全束缚的劲儿。他是不是真的整天醉醺醺的,没人知道细节,但至少在他身边人看来,他活得够本色,够自在。这份自在,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官场浸淫了几十年后还能保留下来,太难得了。所以,贺知章被称为“四明狂客”,这称呼里透着一股子潇洒劲儿,一股子不向世俗低头的骨气。
但这还没完!贺知章被称为什么?别忘了,他可还是个伯乐!提到贺知章,怎么能不提李白?这俩人,哎呀,绝配!话说当年李白刚到长安,没啥名气,拿着自己的诗去拜访各路大佬,结果呢?没人搭理他,或者觉得他这人有点飘,不靠谱。直到他遇见了贺知章。
这故事得多有画面感啊!想象一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诗人,雄心勃勃地拿着自己的得意之作《蜀道难》或者《行路难》去找贺知章。贺知章,那可是诗坛和官场都有分量的人物,而且年纪一大把了,按理说应该很稳重,对年轻人可能挑剔得很。结果呢?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诗,震惊了!史书上说,他看了李白的诗,“惊叹不已,以为谪仙人也。”
“以为谪仙人也”!我的天呐!贺知章直接就觉得,这哪是人间写的诗啊,这分明是天上下来的神仙写的!“谪仙人”,下凡的神仙!这四个字一出口,李白这辈子最响亮、最牛逼的外号就这么诞生了!而且,这称呼可不是别人乱起的,是贺知章,一个备受尊敬的大前辈,一个有文化有地位的老先生,亲口认证的!
所以,贺知章还被称为啥?他被称为“谪仙人的发现者”、“李白知己”!这称呼,比“四明狂客”可能更深刻。这不仅仅是说他眼光好,能识别天才,更是说他人品好,没有文人相轻那一套。他看到了李白的光芒,毫不吝啬地赞美,甚至据说还解下身上的金龟袋(这可是官员身份的象征,值钱得很)给李白换酒喝!这是何等的气魄和真诚!一个功成名就的老前辈,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能做到这份上,简直是千古佳话。这说明贺知章这个人,心里装的不是名利场那一亩三分地,他爱的是真正的才华,爱的是鲜活的生命力。
你看,贺知章被称为“秘书监”,这是他的能力和地位;被称为“四明狂客”,这是他的性情和晚年的选择;被称为“谪仙人的发现者”,这是他的眼光和胸怀,更是他与李白那段传奇友谊的见证。这些称呼,叠加在一起,是不是比任何一个单独的称号都要丰富得多?
而且,别忘了,他还有那首《咏柳》啊:“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诗多活泼多形象啊!写柳树写得跟个美人儿似的,把春风比作剪刀,多奇妙的比喻!这诗是不是也说明,贺知章这个人,心里是有童趣的,不是那种死气沉沉的老学究。他能用这么清新自然的笔触去描绘春天,说明他有一颗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的心。也许,正因为他心里有这份纯真和活力,他才能一眼看出李白身上那种超凡脱俗的“仙气”。
所以,当我想到贺知章被称为点啥的时候,脑子里出现的不是一个僵硬的画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老头儿。他可能穿着官袍,一本正经地处理公务;也可能解下官服,跑到酒馆里跟小年轻李白称兄道弟,喝得脸红脖子粗,拍着大腿说“好诗!好诗!”;还可能晚年回到老家,拄着拐杖晃晃悠悠地走在乡间小路上,看着儿童,露出会心的微笑,或者指着家乡的山水跟人说:“这就是四明山啊,我老贺回来了!”
他被称为“狂客”,这份狂,是经过世事打磨后依然保留的真;他被称为“秘书监”,这份地位,是他才华和努力的证明;他被称为“李白的伯乐”,这份眼光和胸怀,是他人格魅力的闪光点。
这些称呼,每一个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能窥见他生命的不同侧面。他不只是历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不只是几首诗的作者,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在盛唐最璀璨的时代,活得淋漓尽致的老爷子。他有功名,有性情,有朋友,有诗酒,最后还能潇洒地回归故里。这样的人生,谁能不羡慕?
所以下次,当再听到贺知章被称为“四明狂客”时,不妨多想想:这个“狂”字背后藏着多少故事?想想那个金龟换酒的晚上,想想那个拍案叫绝的老人,想想那句脱口而出的“谪仙人”。这些点点滴滴加起来,才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那个独一无二的贺知章。他的那些称呼,不只是简单的名号,更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个线索,让我们去感受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活得像诗一样的人。
他被称为贺知章,而这个名字本身,就已经是传奇最好的注解了。就这样吧,今天瞎聊到这儿,回头找找他的诗再读读,肯定能读出更多味道来。毕竟,诗里藏着诗人的心,也藏着那些被称为的理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