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也好笑,满大街都是鸡汤,名人名言啊,座右铭啊,看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小时候觉得,这些不就是些大词儿吗?离我的生活远着呢。可真要遇上点儿事儿,心里打结的时候,或者迷茫得找不着北的时候,脑子里、心底里,蹦出来的,还真就是那么几句老话。它们就像藏在心底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平时安静得跟不存在一样,关键时刻“叮”一下,提醒你,或者给你一巴掌,或者就那么静静地抱你一下。
这些年跌跌撞撞走过来,有些曾经觉得矫情的句子,现在觉得字字千钧;有些听腻了的,猛地一下又听出了新的味道。它们不再是书本上或者墙上的印刷体,而是我生活里摸爬滚打留下的印记。

今天,我就想掏心窝子聊聊,那些在我这儿,分量特别重、真真切切影响过我,或者让我反复琢磨、至今还在咀嚼的——十句名人名言。不是排座次,也不是说教,就当是个朋友间的闲聊,或者我对着空气自言自语。看看这些老家伙们留下的话,在咱们这普通人的日子里,到底还管不管用,到底能照亮点啥?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哎呀,孔老夫子这话,小时候听着,就觉得是说学习嘛,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感觉离我挺远,学习,哪儿来那么多乐啊?特别是那些压根儿不喜欢的科目,简直是煎熬好吗!
但长大了才明白,这话根本不是只讲学习,它讲的是一种状态,一种跟自己、跟事情相处的方式。工作也好,学个啥新技能也好,甚至经营一段关系也好,如果只是“知之”,知道它存在,知道怎么做,那太表面了。进一步,“好之”,有点儿兴趣,愿意花点儿心思。但最高境界是啥?是“乐之”!是那种你投入进去,忘了时间,忘了辛苦,甚至有点儿上瘾的感觉。
我见过太多人,干着一份只是“知之”甚至“不好”的工作,眼神都是死的。那种消耗,比加班到半夜还可怕。我也曾那样。后来啊,逼着自己去试、去找,哪怕是个小小的爱好,哪怕是工作里某个别人不乐意我却觉得有点意思的边角料。一旦找到了那个“乐”的点,哪怕过程依然有困难,有挫败,但心里是热乎的,是有股劲儿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的,别把自己困在那些只是“知道”或者勉强“喜欢”的事情里。试着去寻找、去创造那个让你眼睛发光、让你心里“嘿嘿”一声乐出来的事儿吧,哪怕它现在看起来微不足道。它可能是你对抗平庸日常的最大武器。
2.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Socrates这话,嗯,听着有点儿沉重,有点儿哲学家的“凡尔赛”。“审视”?多累啊!咱们不都是被生活推着,赶场子似的往前冲吗?今天赶这个Deadline,明天操心孩子学区房,后天可能还得伺候个难缠的客户。哪儿有那个闲工夫坐下来“审视”啊?光是活着就够拼尽全力了。
可偏偏,这话像个幽灵似的,时不时在我脑子里晃荡。想想那些踩过的坑,那些事后拍大腿的决定,那些糊里糊涂就走下去的路……是不是就因为当时没停下来,哪怕就五分钟,问问自己,“我真的想这样吗?”“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有没有别的可能?”
我们太容易活在惯性里,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活在社会约定俗成的模式里。像一辆只知道踩油门的车,不看看油表,不看看地图,更不问问自己到底想去哪儿。苏格拉底这话不是说你得活得多轰轰烈烈,得天天搞什么哲学思考。它是在提醒我们,给自己留白,停下来喘口气,看看自己内心的风景。问问自己,你现在跑的这条路,真的是你想去的方向吗?你现在扮演的这个角色,真的是你想要的自己吗?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不是说没有价值,而是说你活得太模糊了,太被动了。时不时地按个暂停键,跟自己的内心聊聊,这是件挺重要的事儿。它让你在人生的旅途里,不至于完全迷失。
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
这句啊,老生常谈,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以前觉得,哦,就是读书和旅游呗。文艺青年标配。现在觉得,它说的远不止这些。它说的是“输入”和“体验”的结合,是理论和实践的碰撞。
光读万卷书,就像你坐在家里看遍了全世界的地图,知道哪里是山哪里是河,哪里是沙漠哪里是雨林。你的知识体系是完整的,但那是平面的。你没呼吸过雨林的湿润空气,没感受过沙漠的炙热风沙,没亲眼看过高山日出时那种震慑人心的金光。那些书本里的文字,在你脑子里是抽象的概念,缺乏血肉。
可光行万里路,没头没脑地闯,就像一个探险家冲进未知世界,虽然看到了很多,体验了很多,但可能看得不够深,不够透,甚至容易被表象迷惑。你可能不知道眼前这片土地的历史,不理解当地人行为模式背后的文化根源。你的体验是丰富的,但可能是零散的,缺乏结构。
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思考去走路。读点儿书,有个框架,有个期待,甚至有个怀疑。然后走出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皮肤去感受,用心灵去印证或者颠覆书本上的东西。我记得有一次去一个历史古镇,书上读过它兴衰的故事,但只有亲眼看到那些斑驳的老墙,触摸那些刻着岁月痕迹的石板路,跟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人聊聊天,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才真真切切地钻进心里。书本上的文字“活”了过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让你的认知立体起来,有深度,有广度,更有温度。它是让你成为一个有感知力、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装满了知识的硬盘或者一个只会拍照打卡的机器。
4. 失败是成功之母。——(俗语)
这句太耳熟了,简直是跌倒了就有人在你耳边喊这句。听着挺振奋人心的,但失败的时候,谁会觉得这是“成功他妈”啊?疼死了好吗!面试被拒、项目搞砸、表白被拒、创业失败、关系破裂……那时候只想钻地缝,只想时间倒流,哪儿有什么成功未来的影子?只有当下巨大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
可等那股劲儿过去了,等伤口没那么疼了,冷静下来回头看,那些失败的经历,是不是真的教会了我一些东西?第一次搞砸,我学到了下次要多做几步验证;第一次被拒,我学到了也许得换个沟通方式;第一次心碎,我学到了怎么保护自己,怎么更好地去爱。
所以,它不是说失败本身有什么魔力,摔一跤就能自动走向成功。它是说,从失败里爬起来、并且认真总结经验、调整方向的这个过程,才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失败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自己的不足、盲区、甚至性格里的缺陷。它也是一块磨刀石,让你在痛苦中变得更坚韧。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话不是鼓励你失败,而是鼓励你在失败之后,别躺平不起。它是给所有摔倒、受伤、怀疑自己的人,一个爬起来的理由,一个前进的方向,甚至是一点儿温暖的安慰。别害怕失败,害怕的是你从失败里什么都没学到。
5. 谁也不能让你感到自卑,除非你同意。——埃莉诺·罗斯福
这话简直是现代社会的救心丸!在这个人人光鲜亮丽、朋友圈里都是岁月静好和人生赢家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觉得自己“不够好”、“比不上别人”了。总有人会给你贴标签,评判你,说你不够瘦、不够美、不够有钱、不够成功、不够“正确”……这些声音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如果我们把所有这些外部的声音都照单全收,都往心里去,都信以为真,那日子就没法过了。罗斯福夫人这话是在提醒我们,外面的声音,是他们的看法,是他们的投射,是他们的标准。而你对自己的感觉,你的自我价值,决定权是在你手里的。
它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听不进任何意见的傲慢的人,而是让你学会过滤那些恶意的、不负责任的、只是为了打压你、让你觉得渺小的噪音。你的价值,不是由别人的点赞数、别人的评价或者别人给你定义的成功来决定的。你的价值,是你自己内心的感受,是你对自己的认可。
谁也不能让你感到自卑,除非你同意。所以啊,下次再听到那些让你自我怀疑的声音,无论是外界的,还是来自内心的(很多时候内心的声音更可怕),试试问问自己:我真的要同意这种说法吗?我真的要让这个声音决定我的感受吗?别轻易把那个“同意”的按钮按下去。
6.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
这句佛经里的话,第一次听到时,觉得哇,好消极啊。啥都是假的?都是梦?是泡影?那还努力个啥劲儿?人生岂不是一场空?听着就让人泄气。
可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多了,发现这话里头有大智慧。它不是让你啥都不干,躺平放弃。它是让你看清事物的本质——这世间一切,只要是通过人为努力、因缘和合而成的,都会变,都会消失。你现在拼了命追求的财富、名声、地位,可能转眼就没了;你现在深爱的人、拥有的关系,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变、疏远;你现在痛苦不堪的困境,也总会过去。就像梦一样,醒了就了无痕迹;像泡沫一样,再绚丽也会破灭;像影子一样,太阳一下山就不见了。
明白了这一点,是不是能稍微放松点儿?对拥有的时候,更能珍惜,因为知道它随时可能失去;对失去的时候,也更容易释怀,因为知道它本来就不是永恒的。它提醒我,别太执着。名啊利啊情啊,就像手里的沙子,你抓得越紧,流得越快。看到它们的“泡影”属性,反而能更自在地去经历,去感受,去拥有,去失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话不是让你虚无,而是让你清醒。它让你在追求和经历中,多一份内观,多一份平和。它让你明白,真正属于你的,不是那些外在的东西,而是你的内心,你的体验,以及你如何看待这一切。
7. 我们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说的这句,跟上面那句有点儿呼应,但更侧重于“流变”本身。那条河流,它一直在流动,里面的水,每一秒都不一样了。同样,你我,我们自己,也在不停地变化。你的身体在变,你的想法在变,你的感受在变。你不可能带着上一秒的自己,踏入现在这条河流,因为上一秒的你已经过去了,这条河流也不是上一秒的那条了。
有时候想想挺感慨的。想抓住点儿啥,留住点儿啥。想回到过去某个快乐的时刻,想挽留某个已经渐行渐远的人。可河流一直在流啊。你硬要站在岸边试图抓住过去的水滴,只会错过更多正在流向你的风景。
这句话强迫你接受一个事实:变化是永恒的。你的过去永远过去了,你怀念的那个情境、那个人、甚至那个自己,都只能存在于记忆里。接受这种流动,才能真正活在当下。每一刻都是新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新的。这当然也意味着不确定性(哈哈),但同时也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你永远有机会,以一个全新的自己,去体验一条全新的河流。
我们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所以啊,别活在过去,也别死守现状。珍惜当下你所拥有的,然后准备好,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下一个瞬间,下一个弯道,下一条河流。
8.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列夫·托尔斯泰
Tolstoy这句,嗯,听着有点儿大,有点儿理想主义,像圣人或者伟人该说的话。奉献?听起来离普通人有点儿远,总觉得那是做慈善、做志愿者或者为国捐躯才叫奉献。
可往小了说呢?奉献是不是也可以是: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因为你的工作成果对别人有价值;给家人做一顿他们爱吃的饭,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滋养;帮同事一个忙,让他们少走弯路;写一篇文章,让看的人有点儿启发或共鸣;哪怕只是给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让彼此的心情好一点点。这些算不算“奉献”?我觉得都算。
当你做的事儿,不光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不光是为了追逐纯粹个人的欲望,也对别人、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哪怕只是很小很小一点点,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你会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有了连接,不再是孤立的小我。你会发现,当你在给予的时候,恰恰也是在滋养自己,在实现自己的价值。人活着,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和浅层享乐,总觉得差点儿意思。奉献,也许就是那个填补“差点儿意思”的答案。它给你一个跳出自我的视角,让你看到更大的格局。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这句话不是让你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而是让你去找到那个,让你愿意付出、让你觉得付出是值得的、让你通过付出感受到自己价值的“点”。然后,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9. 性格决定命运。——赫拉克利特(也有其他类似说法)
哎呀,赫拉克利特又来了。这句话太真实了,有时候也太让人有点儿无力了。你看身边的人,是不是那些特别积极阳光的,好像机会就多点儿,人缘就好点儿?那些总是习惯性抱怨的,是不是遇到的麻烦事儿就特别多?那些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是不是总是错过一些可能很好的机会?
你的性格,你的思维模式(你看待问题的方式),你的行为习惯(你习惯怎么处理事情),这些东西就像一套你自己都没太留意的“程序”,一直在你大脑后台运行。这套程序会悄悄地影响你接收到的信息,影响你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而你的无数个小选择,最终就汇聚成了你现在站的位置,你走上的这条路——也就是你的“命运”。
这可不是宿命论啊,不是说你生下来是什么性格就定死了改不了。它是让你正视自己。如果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总是碰到类似的麻烦,也许得看看,是不是有些性格里的“bug”在作祟?是不是有些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把你困住了?然后,试试去调试它。改变性格很难,但认识它,一点点去调整,是可能的。
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认识自己,比认识世界有时候更重要。花点儿时间,诚实地看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看看自己习惯性的反应模式。这是改变的开始。
10. 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恐惧,但仍然前进。——(多种说法,常被引述为曼德拉或类似思想)
最后一句,我想留给“勇敢”。我们总以为勇敢的人是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就像电影里的超级英雄,无所畏惧地冲向危险。可哪有那样的人啊?真正生活里的勇敢,是心里怕得要死,手心冒汗,腿肚子转筋,声音都在颤抖,但你还是深吸一口气,迈出了那一步。
可能是鼓起勇气对老板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可能被批评;可能是结束一段已经消耗掉你所有能量的不健康关系,哪怕害怕孤单;可能是辞掉稳定的工作开始一个充满未知的新尝试;可能是向喜欢的人表达心意,哪怕害怕被拒绝;可能是承认自己的错误,哪怕感觉丢脸……每一步都可能是错的,都可能让你摔得很难看,都可能迎来嘲笑或者失败。但如果因为害怕就不走了,那永远不会知道路的另一边是什么风景。
这句话给我很多力量,它告诉我,害怕是完全正常的,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它是身体在提醒你“有危险”。重要的不是消除恐惧(你也消除不了),而是带着恐惧,依然选择前进。承认自己的害怕,然后问问自己:虽然害怕,但这件事值得我迈出这一步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去做吧。
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恐惧,但仍然前进。记住这句话,下次你感到害怕、想退缩的时候,告诉自己,“没关系,带着它,出发!”你不是战胜了恐惧,你是选择了在恐惧面前,不放弃前进的可能。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好了,唠叨了这么多,这十句,就是这么多年里,在我脑子里、心里盘旋,时不时跳出来跟我“对话”的老朋友。它们不是万能药,解决不了你所有的麻烦,也挡不住你遇到困难。但它们像一面面小镜子,让你看看自己,看看世界,看看人性的底色,然后想想,下一步怎么走,怎么应对。
希望这番碎碎念,也能给你一点点启发。也许你也有自己的“十句”?或者,读完我的,你想去书里、去生活里,去找找属于你自己的“那几句”?生活嘛,就是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边想边试。这些老话,就是拐杖,也是望远镜,更是和你促膝长谈的老人。它们不给标准答案,只给你思考的素材和前行的微光。
行了,不说了,我去泡杯茶,继续我的“不审视不行的生活”去了。哈哈。
咱们下次再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