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每次一提到“伦理道德”这四个字,我脑子里就自动浮现出一张严肃的、不苟言笑的脸,好像下一秒就要开始背诵《思想品德》教科书。但实际上呢?这玩意儿根本就不是挂在墙上的圣旨,也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哲学概念。
它就是你我,每天都在面对的一地鸡毛。

不信?你听。
早高峰的地铁,挤得像一罐快要爆炸的沙丁鱼。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扶着栏杆,脸色有点发白。你坐在“老弱病残孕”专座上,昨晚加班到凌晨三点,困得眼皮都在打架,脑袋里有两个小人儿正在激烈开战。
一个小人儿说:“快起来啊!没看见人家孕妇吗?你这点觉算什么,有点公德心行不行!”另一个小人儿反驳:“凭什么!我花钱买的票,我累死累活的,就不能歇会儿?再说了,谁规定了这个座位就必须让?道德绑架!”
你看,伦理道德,就在这起与不起的一念之间。它不是什么宏大叙事,它就是你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挣扎和权衡。
我总觉得,我们这个时代,谈论道德变得特别有意思。一方面,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热衷于“审判”。网络上,但凡有点什么事儿,从明星出轨到素人吵架,网友们立刻化身“道德警察”,举着键盘组成的火把和草叉,浩浩荡荡地就冲上去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手握着绝对正义的标尺,量天量地量别人。
但另一方面,轮到自己了,这标尺的刻度,嘿,就变得灵活多了。
我有个朋友,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做销售。前阵子吃饭,他跟我吐槽,说老板让他把一个明明有瑕疵的产品,吹得天花乱坠,卖给一个特别信任他的老客户。
他当时那个纠结啊,脸都皱成了一团苦瓜。
“你说我怎么办?”他灌了一大口啤酒,“签了这单,我这个月的业绩就爆了,奖金能让我老婆孩子过个好年。可我骗了人家,我这心里……就像压了块石头。”
“那不签呢?”我问。
“不签?老板的白眼能把我戳穿。以后什么好项目,估计也轮不到我了。年底考核一过,说不定就得卷铺盖走人。我这房贷车贷,谁给我还?”
这就是最要命的伦理困境。它根本不是“做一个好人”和“做一个坏人”之间的选择题。它往往是“做一个会饿肚子的好人”和“做一个能让家人吃饱饭,但心里有点不得劲的‘普通人’”之间的选择。
这种时候,你再跟他讲什么“诚信为本”、“商业道德”,是不是显得特别苍白无力,甚至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所以,我特别反感一种人——就是那种永远占据道德制高点,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普通人的人。他们自己可能什么都没经历过,却总喜欢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视频,一个外卖小哥因为送餐超时,被客户指着鼻子骂了十几分钟,最后崩溃大哭。评论区里,除了大部分人心疼小哥之外,总有那么些“人间清醒”:
“规则就是规则,迟到了就该受着,有什么好哭的?”“心理素质这么差还送什么外卖?玻璃心!”
我看到这种评论,气就不打一处来。
这些人永远无法理解,那个外卖小哥可能同时接了好几个单,可能被不合理的平台规则压榨,可能路上电瓶车坏了,可能家人生病了急需用钱……他不是一个冰冷的数据,不是一个“送餐机器”,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他的难处和极限。
真正的伦理,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完美无瑕的圣人,而是懂得“体谅”和“共情”。是在看到别人跌倒时,能想到“如果是我,会不会也这么狼狈”,而不是上去踩一脚,再骂一句“活该”。
聊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我这人有点悲观,好像把伦理道德说得一文不值。
恰恰相反。
我只是觉得,我们必须把伦理道德从神坛上请下来,放到我们滚烫的、乱糟糟的现实生活里,用我们自己的体温去感受它。
我的道德观,就不是从书本里来的。
是我小时候,亲眼看到我妈,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自家都快揭不开锅的时候,还偷偷给邻居家更困难的孤寡老人送去一碗白面馒头时,建立起来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叫善良的本能。
是我刚工作时,被一个前辈抢了功劳,委屈得想辞职,另一个平时不怎么说话的老同事,却不动声色地在老板面前,用几句关键的话帮我澄清了事实。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叫无言的正义。
也是在我犯错之后,以为要被全世界抛弃时,有朋友对我说:“没事儿,谁还不犯点浑呢?过去了,咱重新来过。”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叫宽恕的力量。
这些东西,比任何理论都有力量。它们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张张具体的脸,一句句温热的话。它们像一颗颗钉子,把我的道德坐标系,牢牢地钉在了现实的土地上。
所以,伦理道德到底是什么?
我想,它可能不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答案。它更像是一个内置于我们灵魂深处的指南针。
这个指南针,有时候会因为外界的磁场干扰(比如利益、压力、欲望)而剧烈摇摆,甚至失灵。我们会在十字路口迷茫、徘徊、甚至走错路。我们会纠结,会痛苦,会为自己的选择彻夜难眠。
但这才是常态,这才是“人”。
一个从不为道德问题纠结的人,要么是圣人,要么……就是个完全没有道德感的混蛋。而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处在这两者之间。
我们能做的,不是假装自己手里有张标准答案的地图,而是努力地、笨拙地,去校准我们内心那个不断摇摆的指南针。
在地铁上,经过一番天人交战后,你可能还是站了起来,对那个孕妇说:“您坐这儿吧。”那一瞬间的疲惫,会被一种奇妙的、温暖的感觉所取代。
面对老板的压力,那个做销售的朋友,最后可能还是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既保住了客户的信任,又没彻底得罪老板,虽然奖金少了点,但晚上能睡个踏实觉。
最重要的,不是每一次都做出“完美”的选择,而是永远不放弃“选择”的努力。是那种明知很难,明知有代价,却依然愿意去“挣扎”一下的劲儿。
这份挣扎,本身就是人性最高贵的光辉。
所以,别怕纠结。纠结,说明你还在乎。说明你心里的那个指南针,虽然指针在颤抖,但它依然在努力地、固执地,试图指向那个它认为正确的方向。
而这,就是我们作为普通人,所能坚守的、最了不起的伦理道德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