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喂,提到高考那两个字,心头是不是立马就“咯噔”一下?尤其咱们这些过来人,或者家里有考生、陪考生的,那感觉,真是五味杂陈。紧张、期待、焦虑、疲惫……各种情绪混在一块儿,搅得人心神不宁。
这几年,时不时就能听到有人议论:“现在高考到底是考2天,还是3天啊?”哎,你看哈,好像只是多加一天的事儿,听着微不足道,对吧?可你要真去问问那些正经受着,或者刚趟过这浑水(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有时候真的感觉像趟浑水)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長,你会发现,这多出来的一天,那感觉可真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里头藏着的,全是煎熬、全是变数,全是心理拉锯战啊!

我啊,算是个“老派”的过来人,当年我们那会儿,印象里就是扎扎实实的两天。两天,像两场短兵相接、硬碰硬的遭遇战。第一天上午语文,下午数学;第二天上午文综/理综,下午外语。两天,四个科目,砰砰砰,就像打靶,必须快速精准。你根本没时间喘气儿,考完一门,脑子里还在回放刚才是不是哪个填空错了,哪个选择没想清楚,手心儿还在冒汗,下一场紧接着就来了。中午那点儿休息时间,也是囫囵吞枣扒拉两口饭,抓紧时间看几眼笔记,脑子高速运转,根本停不下来。
那种感觉怎么形容呢?像坐上一辆没有刹车的高速列车,直奔终点。紧张到极致,肾上腺素飙升,两天考完,整个人就像被抽空了一样,瘫软,但同时又有一种“终于解脱了!”的巨大快感。像拔个创可贴,你知道疼,但狠心嗖一下就完了,虽然疼过,但至少结束了。那两天,是极度浓缩的压力,是瞬间爆发的能量。
可现在呢?很多地方改成了三天。你看,多了个第三天。这多出来的一天,考啥?通常是根据改革方案,把一些科目拆分,或者把新的选考科目放进去。比如以前的文综/理综拆开考,或者像浙江、上海那些新高考省份,把技术、选考历史物理化学什么的,挪到第三天。
这多出来的一天一夜啊,你说它是好事还是坏事?
从表面上看,科目多了,考试时间拉长,好像能缓解一下每天的考试压力?把科目分得更开,考生中间能有更多时间调整和休息?听着挺科学的,对吧?
但你往深了想想,或者你去问问孩子们,那多出来的一天,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啥?意味着煎熬期的拉长啊!原本两天就能结束的“极刑”(夸张了,但对考生来说真的像),现在要熬三天。
想象一下,考完第二天下午的考试,你以为终于结束了,结果,“不好意思,明天还有!” 那种心情,简直了!原本已经紧绷到极致的神经,还得继续绷!考完前两天,可能觉得考得不太好,那这多出来的一天一夜,就是无限放大这种焦虑和不安。脑子里全是前两天的遗憾,还得硬着头皮准备第三天的考试。那真不是休息,那是延长版的“渡劫”!
我有个侄子,前两年刚经历过三天的。他说,考完第二天,他感觉整个人都垮了,但一想到第二天还有,硬生生又给自己打了鸡血。结果那一晚上,根本睡不着,脑子像放电影似的,一会儿是白天的考题,一会儿是明天的科目,一会儿又开始想万一考砸了怎么办。他说,第三天的考试,他是靠意志力硬撑下来的,脑子根本不清醒,比第二天还累。你看,这哪是缓解压力?这分明是把高压锅的泄压阀给关了,让它继续“滋滋滋”地烧着!
而且吧,这多出来的一天,对陪考的家長来说,也是额外的负担。原本住酒店两天就行,现在得住三天。原本请假两天陪考,现在得请三天。这都不是小数目,尤其对很多普通家庭来说。来来回回跑考点,多一天就多一份心力憔悴。你看看考场门口,乌泱泱的人群里,那些家長,脸上都是写满了担忧和疲惫。那多出来的一天,对他们来说,是多一份希望,也是多一份煎熬的等待啊。
所以说,高考2天还是3天,这压根儿就不是个简单的数字变化。它背后牵扯到的是考试制度的改革、科目设置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影响着几十万、几百万考生和家庭在那几天里的心理状态和实际体验。
改成三天,官方可能说得头头是道:有利于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新课改要求、分散考试风险……这些理论上的好处,咱不是不懂。可落实到个体身上呢?落实到那个考场里,坐在座位上,手心儿冒汗,心脏跳得快要蹦出来的孩子身上呢?那多出来的一天,带给他的是更从容的节奏,还是更漫长的折磨?这事儿,真得好好掰扯掰扯。
你看哈,就算考试时间拉长到三天,甚至四天、五天,只要“一考定终身”这个最核心的压力源还在,只要高考依然是那座独木桥,孩子们身上的担子就不会真正减轻。把考试时间拉长,无非是把一块大石头,掰成几块小一点的,分几天让你背。可石头总重量没变啊!甚至因为科目增加,总重量可能还增加了!只是背的方式变了而已。
我有时候想,这就像跑马拉松。两天考完,就像跑一个冲刺型的半马,咬牙拼了,虽然累但很快就结束。改成三天,就像改成一个分段式的全马,第一天跑一段,第二天跑一段,第三天再来一段。听着好像没那么“冲”,但全程的疲劳感、心理上的煎熬、对体力的持续要求,可能反而更高。尤其对于那些心理素质不是特别强的孩子,这种延长战线,对他们的心理是个巨大的考验。
而且,这多出来的一天,会不会增加偶然性?比如前两天考得挺顺利,结果第三天突然生病了,或者状态特别差,会不会影响最终结果?两天考完,变数相对少一些。三天,变数是不是就多了点?
说来说去,高考2天还是3天,这就像是在问,你喜欢一次性把所有苦都吃了,还是喜欢把苦分成几顿吃?对于不同的人,可能答案真的不一样。有的人觉得分几天吃能缓过来,有的人觉得一次吃完,长痛不如短痛。但无论两天还是三天,那份沉甸甸的压力、那份全力以赴的拼搏、那份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它们都不会因为考试天数的改变而消失。
那两天或三天,不过是漫长备考路上的终点线,是高压锅“滋滋滋”声最高潮的那几天。它考验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更是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和临场发挥。而那多出来的一天,对于无数个坐在考场里的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咬紧牙关,再坚持一下,再熬一熬的最后关头。
所以,别小看这多一天少一天的事儿。对于经历者来说,那多出来的24小时,可能是希望的曙光,也可能是无限放大的绝望。它是考试形式的微调,更是青春记忆里一段拉长的、刻骨铭心的煎熬。
我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又改成两天,或者变成更多天。但无论怎么变,都希望能真正考虑到孩子们的感受,不仅仅是知识的考察,更能多一份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关怀。毕竟,这场青春战役,他们真的太不容易了。
那段日子啊,无论是两天还是三天,都值得我们记住。记住那份拼搏,记住那份不易,也记住那些在考场内外,共同经历煎熬的人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