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讲,学英语这事儿,到了一定阶段,真的,就不是会不会的问题了。
是什么问题?是“挤”。

对,你没看错,就是拥挤的“挤”。
我脑子里那个叫“英语”的房间,早就不是什么窗明几净的样板间了,它更像一个囤积癖晚-期-患-者-的地下室,堆满了各种从四面八方搜刮来的“宝贝”:学校发的词汇红宝书、APP上打卡背的GRE三万词、美剧里扒下来的俚语、商务邮件里的高级套话、还有那些该死的、一辈子可能都用不上一回的语法细枝末节。
东西多吗?巨多。多到我有时候想找个最简单的词,比如“重要的”,脑子里瞬间弹出来一堆选项: important, essential, crucial, vital, significant, pivotal, indispensable ……它们像一群蜜蜂在我脑袋里嗡嗡嗡,乱作一团,最后我卡壳了,嘴巴张了半天,憋出一个——“very good”。
我真的会谢。
一、我的英语是怎么“挤”起来的?一个囤积狂的自白
一开始不是这样的。
刚学英语那会儿,A for Apple, B for Boy,多清爽。脑子里的英语角,就那么几个小家具,摆放得整整齐齐。每学会一个新单词,就像给这个小房间添置了一件心爱的摆设,特有成就感。
转折点是什么时候呢?大概是,我们开始“为了学而学”的那一刻。
为了考试。四六级、考研、雅思托福……这些考试像一个个无情的KPI,逼着我们疯狂地往脑子里“吞”东西。不是“吃”,是“吞”。囫囵吞枣,不求消化,只求塞进去。今天背完list 1,明天就得背list 2,生怕忘了哪个考点。那些单词,它们不再是鲜活的沟通工具,而是一个个冷冰冰的、用来换分数的筹码。
然后是互联网。我的天,这简直是语言信息的大洪水。
关注了十几个学英语的博主,今天这个教你“地道口语”,明天那个分享“小众高级词汇”。刷个TikTok,全是些Z世代的新潮黑话,什么 “no cap” , “bet” , “it’s giving…” ,你刚搞明白啥意思,下周人家就不用了。再打开个YouTube,又是某个英国绅士在慢条斯理地分析莎士比亚……
信息瀑布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我像个掉进漩涡里的人,拼命想抓住每一根漂浮的木头。结果就是,什么都抓了一点,但没一样抓得牢。
这就是“拥挤英语”的诞生过程:被动的、焦虑的、无差别的海量输入,最终导致了大脑的交通堵塞。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跟老外聊天,明明心里想说的东西特别丰富,像一幅五彩斑斓的油画,结果一开口,出来的全是简笔画。那些你背过的“高级词汇”、“地道表达”,全都在你脑子的那个“地下室”里堆着,落满了灰。你明明知道它们就在那儿,可就是死活找不到,或者说,不敢用。
怕用错。怕不地道。怕被笑话。
这种“拥挤”带来的,不是自信,而是“表达瘫痪”。
二、“拥挤”的坏处,可不止是张不开嘴
这种拥挤感,真的,太消耗人了。
它让你觉得学英语是个无底洞,永远没有尽头。你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词汇量永远“不够大”,发音永远“不够标准”。这种持续的自我否定,简直是学习热情最大的杀手。
还记得吗?小时候我们咿呀学语,说错了话,爸妈只会笑,会鼓励我们再说。但现在呢?我们自己成了自己最严苛的监察官。
“这个词用得对吗?会不会太正式了?”“这句话的时态是不是有问题?虚拟语气应该用哪个来着?”“我的口音……天啊,一听就是Chinglish,算了还是别说了。”
你看,脑子里的交通警察太多了,红灯一直亮着,你的思想根本出不了口。
最要命的是,这种“拥挤”会固化你的“学习者心态”。
你永远把自己放在一个“学生”的位置上,而不是一个“使用者”的位置上。你总是在准备,总是在吸收,却忘了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沟通,是连接,是把你的思想,你的感受,传递给另一个人。
一个拥有三千“精选”词汇并且敢于拿来交流的人,绝对比一个脑子里装着三万“沉睡”词汇却P都不敢放一个的人,英语要“好”得多。
这还用说吗?!
三、给你的“拥挤英语”来一次“断舍离”吧,朋友!
好了,吐槽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贩卖焦虑。恰恰相反,我是想说,我们有救。
怎么救?
学学人家近藤麻理惠,给你的大脑来一次轰轰烈烈的“断舍离”。
这不是让你不学了,而是让你学得更聪明,更“自私”一点。
第一步:清空你的“地下室”——承认遗忘
首先,请你大声地、发自内心地告诉自己:
“忘了就忘了吧!那些八百年用不上的破烂玩意儿,不值得我为它们浪费脑细胞!”
没错。那些为了某场特定考试而硬背的生僻词,那些你永远搞不清的语法细节,那些你根本不感兴趣领域的专业术语……放过它们,也放过你自己。大脑的内存是有限的,得留给那些真正让你“怦然心动”的、真正有用的东西。
第二步:确定你的“核心衣柜”——找到你的表达舒适区
别再贪心了。你不需要成为一个行走的韦氏词典。
你需要做的,是为自己打造一个“核心表达衣柜”。
想一想:*你是谁?学生?程序员?设计师?市场人?*你学英语主要是为了干嘛?日常吹水?看懂技术文档?和客户开会?还是为了看懂你家爱豆的采访?*你最常谈论的话题是什么?科技、艺术、生活、八卦?
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然后,围绕着这些核心场景和话题,去构建你的词汇和句式。
比如说,你是个程序员,那 “debug”
, “deploy”
, “repository”
, “merge conflict”
这些词,就比 “photosynthesis”
(光合作用)对你重要一万倍。你就要把这些核心词汇用熟、用烂,用到它们像你的母语一样脱口而出。
这就是你的“白T恤”、“牛仔裤”、“小黑裙”,百搭,实用,而且完全代表了你的风格。
第三步:从“囤积”模式切换到“策展”模式
别再当一个语言的“垃圾回收员”了,看见什么都往脑子里捡。
从现在开始,你要当一个“语言策展人”。
遇到一个新词、一个新表达,别急着抄下来就跑。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东西,我用得上吗?在我的“核心衣柜”里,有它的位置吗?*它真的比我已有的表达更好吗?“plethora”这个词听起来是挺牛逼,但在99%的情况下,用“a lot of”是不是更自然、更有效?*我喜欢它吗?有些词,就是天生跟你对不上眼,读着别扭,用着心虚。那就别强求。语言也讲究个缘分。
只有那些通过了你“策展”标准的表达,才配进入你的大脑。这样一来,你的输入虽然变少了,但质量却指数级提升。你的英语世界,会从一个杂乱无章的地下室,慢慢变成一个井井有条、充满个人风格的精品买手店。
写在最后:让英语为你服务,而不是你为英语所累
说了这么多,核心就一句话:
我们要做语言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拥挤英语”的本质,就是我们把主次搞反了。我们总想去迎合英语那看似无穷无尽、高不可攀的标准,结果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失去了表达的欲望和乐趣。
所以,从今天起,不妨试试这个思路:
别再问“我的英语够不够好?”,而是问“我现在的英语,够不够我用?”。
够用了,就大胆去用。去说,去写,去犯错,去在真实的世界里“玩”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你自然会发现“衣柜”里还缺哪件衣服,再去有目的地寻找和添置。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生命力的。
你的英语,也许永远不会“完美”,但它可以变得“舒适”、“够用”、而且“是你自己的”。一个不拥挤、不焦虑、能让你自由呼吸的英语,这难道不比一个堆满“知识”却让你窒息的英语,要好上一万倍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