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先坦白个事儿。

吾从而师之: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的“拜师”野路子


每次看到韩愈老爷子那句“圣人无常师……吾从而师之”,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画面,不是什么谦逊好学的儒雅书生,反倒更像……嗯,更像一个在电子游戏里到处接任务、学技能的玩家。

看到个NPC头顶冒着金色的感叹号,甭管他是铁匠、乞丐还是个扫地的,眼睛一亮,赶紧凑上去:“嘿,大佬!有啥能教我的不?”

吾从而师之

你别笑,我觉得这比喻还真就挺贴切的。

我们活在这么一个时代,一个信息量大到能把你活活淹死的时代。知识?技能?观点?满天满地都是。B站上一个UP主随手剪个视频,可能比你大学老师一学期的课讲得还透彻;抖音上一个大妈,三分钟教你做的家常菜,比你妈念叨了二十年的“秘方”还管用。

所以,“老师”这个词儿,早就被冲刷得不成样子了。

它不再是那个限定在三尺讲台、戴着老花镜、手捧教案的特定形象。它被稀释了,被揉碎了,然后像阳光下的尘埃一样,飘散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你看不见它,但它无处不在。

而“吾从而师之”这五个字,对我来说,也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谦恭的姿态。它变成了一种主动出击的狩猎。一种在信息的原始森林里,凭着直觉和嗅觉,去寻找那些能让我“叮”一下,脑子里亮起灯泡的瞬间。

这是一种本领,一种在这个时代里,比学任何具体技能都更要命的本领。


我的第一位“野路子”师傅:那个从不抬头的快递小哥

我们小区有个快递小哥,特神。

我住的那栋楼,是出了名的“魔窟”,AB座入口不一样,单双号电梯不互通,还有几个“隐藏楼层”得从消防通道进。刚搬来那会儿,我自己都得靠手机导航。

但这小哥,从来没打过一个电话问我路。

每次都是“叮咚”一声,门开了,他站在那儿,戴着耳机,满头是汗,把那个印着LOGO的纸箱子往我手里一递,眼神在我们脸上停留不超过0.5秒,嘴里蹦出两个字:“谢了。”然后转身就走,留下一个被汗水浸透、印着物流公司名字的背影。

他好像永远在跟时间赛跑,整个人就是一架被精密算法驱动的人形机器。

一开始,我只是觉得他效率高,挺牛的。

直到有一次,我眼睁睁看着他在暴雨里,把自己的雨衣脱下来,严严实实地盖在他那辆电动车后座堆成小山的快递上,自己淋成了个落汤鸡。而他手上的那个扫描终端,居然还用一个透明塑料袋给仔仔细细地套了起来,扎得死死的。

那个瞬间,我突然就懂了点什么。

我从他身上学的,不是什么吃苦耐劳这种空洞的赞美诗。我学的是一种叫“系统化生存”的东西。

你看,他的大脑里,肯定有一张我们小区的三维活地图,精确到哪一户人家白天没人,哪一家的狗特别凶。他的路线规划,绝对是最优解。他对自己的工具(电动车、扫描仪、甚至那个塑料袋)的爱护,是一种专业主义的本能。他在混乱、高压、重复性极强的工作里,建立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无懈可击的秩序。

这不就是我们这些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对着KPI和PPT头疼的人,最需要的东西吗?

我们总说要建立工作流,要优化流程,要对抗熵增……说得天花乱坠。可你看他,一句话不说,全做到了。

从那天起,我每次看到他,心里都默默地喊一声:师傅好。

吾从而师之。他是我的“秩序”之师。


拜“反面神”:那些让我尬到脚趾抠地的“老师们”

学习嘛,不一定非得是正面的。

有时候,拜一拜“反面神”,收获可能更大。

我有个特别的爱好,就是收集和观摩那些做得稀烂的玩意儿。

比如,一个设计得让人找不着北的APP界面。我会一边吐槽“这什么玩意儿!”,一边像做解剖实验一样,把它烂在什么地方给一条条列出来:按钮颜色和背景糊在一起、关键信息藏在三级菜单底下、文案写得狗屁不通……

分析完,爽了。然后打开我自己的工作文档,挨个检查自己有没有犯类似的低级错误。

你看,这位不知名的、倒霉的UI设计师,就成了我的“避坑”之师。

还有那些充斥在朋友圈的、油腻到能炒盘菜的“人生感悟”。

“真正成熟的人,都戒掉了情绪……”“你的圈子,决定了你的层次……”

我每次看到这种句子,都感觉像被人强行灌了一碗温吞的、馊了的鸡汤。但我不会划过去就完了,我会停下来,咂摸一下。

为什么我觉得它油腻?因为它把复杂的人性问题,粗暴地简化成了一个标签。因为它充满了居高临下的、不容置疑的“爹味儿”。因为它试图用一个万能公式,去解决千姿百态的个体困境。

想明白这些,我再回头看自己写的东西,就会下意识地警惕:我有没有在说教?我的表达是不是太绝对了?我有没有尊重读者的智商和独立思考能力?

那些油腻文案的作者,就成了我的“真诚”之师。他们用自己的“烂”,给我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绝对不能踏足的红线。

这种学习方式,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只不过我是“以他人之糟,修我之好”。

所以,当别人都在追捧“大神”、“天花板”的时候,我有时候更喜欢去垃圾堆里淘宝。因为金子在哪儿都发光,但能从一堆垃圾里,提炼出闪闪发光的“避坑指南”,那种快乐,才是独一份的。

吾从而师之。他们是我脚下的警示牌,是我前行路上的反光镜。


向昨天的“我”,磕一个响头

要说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其实不是别人。

是那个住在时间长河上游的、顶着一头傻气的、干过无数蠢事的——昨天的我

真的,我有时候会翻看自己几年前写的东西,或者回忆起当年在某个场合说过的某个自以为是的蠢话,那种尴尬和羞耻,能瞬间让我从头红到脚后跟。

我曾经因为一个项目的小小成功,就飘到不行,在会议上大放厥词,结果被现实狠狠抽了几个耳光。我曾经因为固执己见,跟最好的朋友吵得不可开交,差点丢掉一段珍贵的友谊。我曾经写过自认为才华横溢、现在看来却空洞无物的文章,还到处显摆。

这些记忆,就像一个个存档点。每次读档,都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热气腾腾的傻瓜。

但,疼过之后呢?

疼过之后,就是宝藏。

那个因为骄傲而摔跟头的我,教会了我敬畏。那个因为固执而伤害朋友的我,教会了我倾听。那个写出空洞文章的我,教会了我脚踏实地

别人教你的道理,你听了,可能转头就忘了。因为那不是你的。

但你自己犯过的错,是刻在骨头上的。那种痛感,是任何外部的“醍醐灌顶”都无法比拟的。它会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成为你的本能,在你下一次要犯同样错误的时候,提前拉响警报。

所以,我从不忌讳回头看自己的“黑历史”。我甚至觉得,定期“回访”一下那个笨拙的、天真的、犯错的自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修行。

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拜师。

每一次尴尬,都是一次授课。

向昨-天-的-我,磕一个响头。谢谢你,用那么惨痛的方式,为我趟平了今天的路。

吾从而师之。你是我最严厉,也最慈悲的老师。


所以你看,韩愈那句话,到了今天,简直酷毙了。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那个快递小哥,论学历,论社会地位,可能“不如”我。但论“系统化生存”这门课,我给他提鞋都不配。

那些写出烂文案的作者,论“影响力”,可能比我大。但论“如何避免油腻”,他们就是我最好的反面教材。

昨天的我,更是个彻头彻尾的“不如”今天的我的家伙,但他却是我所有成长最重要的基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个“道”,如今可以是任何一种智慧,一种技能,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个“业”,可以是任何一门手艺,一个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路径。这个“惑”,可以是任何一个困扰你的,大到人生哲学,小到马桶堵了怎么办的问题。

而那个传道受业解惑的人,可以是任何人,任何事,甚至任何一个过去的你自己。

关键在于,你的“心”是不是开着的。你的眼睛,是不是一双能够发现“师傅”的眼睛。

在这个人人皆可为师,万物皆可为师的时代,“吾从而师之”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古训。

它是一种生存哲学,一种永远保持好奇、永远保持谦逊、永远保持成长的姿态。

这双眼睛,得一直擦亮着才行啊。

清补凉
  • 本文由 清补凉 发表于 2025-07-2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7846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