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y复数怎么说?不止是Boys,更是我们回不去的一段时光

你问我boy的复数?哈哈,这问题问得,有点意思。

教科书会秒回你,不假思索,像个精准但毫无灵魂的机器:Boys.对,没错,语法上,一个男孩是boy,一群男孩就是boys。简单,干脆,小学三年级水平。考试填这个,满分。

boy复数

但你真的只想知道这个吗?我猜不是。如果你只想知道这个,百度一下,0.1秒就搞定了,根本犯不着来问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你问的,肯定不是那个印在纸上的、冷冰冰的“s”。

你问的,是“boy”这个词,一旦从单数变成了复数,它背后那整个世界,到底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甚至有点……让人伤感的变化。


先说说那个单数的boy,唯一的,具体的,刻在我记忆里的boy。

他叫小军。也许吧。也可能叫小明。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是我童年隔壁的那个“boy”。

我只记得他身上总有一股子夏天午后太阳晒过尘土的味道,混着两毛钱一根的冰棍儿甜味儿,还有膝盖上永远好不了的疤。那疤,旧的刚结痂,新的又添上了,层层叠叠,像一幅记录了他所有淘气壮举的地图。

阳光把他的头发晒得有点发黄,像秋天的玉米须。他笑起来,会缺一颗门牙,说话漏风,但眼睛里有光。是真的光,不是形容词。是那种你一看,就知道这世界在他眼里,是个巨大、新奇、等待他去征服的游乐场。

他会为了一个玻璃弹珠,在泥地里滚一下午;会爬上院子里最高的那棵香椿树,只为了掏一个鸟窝(当然最后被鸟妈妈啄得哇哇叫);他还会用一整个暑假的时间,试图用易拉罐和破风扇,造一艘“能飞的船”。

那个时候的“boy”,是具象的。他有名字,有气味,有体温,有独一无二的、傻乎乎的梦想。他是一个独立的宇宙。他是“The boy”,而不是“A boy”。


然后呢?然后这个boy就长大了。或者说,他遇到了另一个boy。然后,他们就成了——Boys.

这个“s”一加上去,事情就变得微妙起来了。画面瞬间切换。

不再是那个在阳光下独自傻笑的少年。是街角,马路牙子上,蹲着的一排“boys”。他们穿着松松垮垮的校服,或者印着看不懂的英文的T恤,嘴里可能还叼着根没点燃的烟,也可能在嚼着槟榔。他们喧哗、打闹、用一种全世界都欠了他们的音量说话,讨论着最新的游戏装备、哪个班的女生最好看,或者昨晚的球赛。

他们的笑声,不再是清澈的,而是哄笑,带着点儿表演性质。他们的眼神,不再是纯粹的好奇,而是多了些探寻、挑衅,和一种被称为“酷”的、刻意为之的漠然。

这个“s”,像一个化学催化剂。

它让那个原本独立的宇宙,互相碰撞、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叫做“群体”的星云。在这个星云里,个体的光芒被稀释了。为了融入,你得学会他们的“黑话”,get到他们的笑点,遵守那套不成文的规定。

比如:

“男孩子嘛,就该野一点。” “哭?我勒个去,娘不娘啊?” “这事儿你也怕?怂包!”

看到了吗?当“boy”变成“boys”,一种无形的压力就诞生了。它叫“男性气质”,叫“哥们儿义气”,叫“面子”。那个曾经会因为小鸟受伤而偷偷抹眼泪的boy,在“boys”的群体里,必须学会把柔软藏起来,藏得严严实实,最好连自己都找不着。

那个曾经梦想着用易拉罐造飞船的boy,现在可能觉得,聊这种事挺幼稚的。他的梦想,变成了更“实际”的东西——一双限量版的球鞋,一部最新款的手机,或者,在喜欢的女孩面前,一次帅气的投篮。

“s”的魔力就在于此。它抹掉了那个具体的、有名字、有味道的小军或者小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模糊的、被贴上标签的集合名词:“那帮男的”


再后来,“Boys”这个词,就彻底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被消费,被定义,甚至被扭曲的符号。

打开社交媒体,打开电视,打开电影……扑面而来的,都是各式各样的“boys”。

有“小奶狗”boys,有“小狼狗”boys,有“盐系”boys,有“霸总”boys……他们被精心包装,切割成不同的“款”,供人挑选,供人迷恋。他们是完美的,没有缺点的,永远符合某种人设的。

“Boys will be boys.”

这句话,我以前觉得是句挺豁达的解释。小男孩调皮捣蛋了,大人无奈地笑笑:“Boys will be boys.”(男孩子嘛,就这样啦。)

但现在,这句话听起来越来越像一句恶毒的咒语,或者说,一张万能的“免罪金牌”。他们做错了事,可以甩出这句。他们不负责任,可以甩出这句。他们拒绝长大,拒绝共情,拒绝理解,都可以心安理得地躲在这句话后面。

仿佛那个“s”,赋予了他们胡闹的特权。

你看,从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到一个群体,再到一个符号。“boy”的复数之路,走得何其遥远,又何其……失真。


可是,难道“boys”就真的这么不堪吗?

也不是。我这么说,可能有点精神分裂。但事实就是这么复杂。

我的记忆里,还有另一种“boys”。

那是大学宿舍里,熄了灯,几个“boys”躺在各自的床上,天南地北地胡侃。从宇宙的起源聊到隔壁系的姑娘,从未来的迷茫聊到谁的脚更臭。在黑暗里,没有了那种需要表演给别人看的“酷”,每个人的声音都变得真实而柔软。

那是哥们儿失恋了,几个“boys”默默地陪他在大排档,一言不发,就是一杯接一杯地陪他喝。不说“别难过”这种屁话,只是用碰杯的声音告诉他:“嘿,兄弟,我们都在。”

那是我爸和他那群老“boys”。一群头发花白、肚子凸起的中年男人,聚在一起,聊的还是几十年前谁在球场上更威风,谁追女生的手段更高明。他们互相揭短,笑得像一群傻子。但在那酒酣耳热之际,我分明看到了,他们眼神里闪过的,是几十年前,那个唯一的、还没加上“s”的boy的影子。

这种时候的“boys”,那个“s”代表的,不再是压力和标签。它代表的是——陪伴,是联盟,是避风港。

是那些被折叠、被压缩、被社会这台巨大的压路-机-碾-平的情绪,终于可以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小心翼翼地展开,透口气。

所以,你看。Boy的复数,它从来就不只是一个“s”那么简单。

它是一段成长史。是从一个纯粹的个体,走向一个复杂的、充满了规则、偏见、温暖与挣扎的群体的过程。它是一面多棱镜。你从不同的角度看,会看到截然不同的光。有的是刺眼的,有的是温暖的,有的是虚假的,有的是真诚的。

下次,当有人再问你,“boy的复数是什么?”你可以告诉他,是Boys。然后,你可以停顿一下,看着他的眼睛,慢慢地,像讲一个很长的故事一样,告诉他:

“它也是街角的那群喧哗,是写字楼里的格子间,是球场上的汗水,是深夜酒馆里的沉默,是我们每个人,再也回不去的,那段闪闪发光的……少年时光。”

廿四味
  • 本文由 廿四味 发表于 2025-07-2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7847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