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光标。
对,就是那个。在纯白的搜索框里,一下,一下,倔强又沉默地闪烁着。像一只眼睛,也像一个心跳。它在等待,等待你把那些见不得光的、突如其来的、百思不解的、难以启齿的……统统都喂给它。

我们跟这个光标的关系,说真的,比跟好多“朋友”都亲密。
不信你想想。
凌晨三点,你被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胸闷惊醒,第一反应是什么?不是叫醒枕边人,而是摸出手机,颤抖着手指在搜索框里敲下“半夜胸口疼是什么原因”。然后,在一堆“心肌梗死前兆”、“猝死十大信号”的红色加粗标题里,你把自己吓得魂飞魄散,感觉下一秒就要立地飞升。这就是我们的“赛博疑病症”(Cyberchondria),一种被搜索结果支配的恐惧。我们把最脆弱的肉体,交给了最冰冷的代码。
周末中午,你想露一手,做个可乐鸡翅。你打开APP,输入“可乐鸡翅 做法”,唰——几十个视频,上百篇图文,从“新手零失败版”到“米其林三星主厨秘方”,应有尽有。你跟着一个看起来最顺眼的博主,一步步地放料、翻炒。那一刻,你感觉自己不是在做饭,而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有标准答案的化学实验。
我们把生活的烟火气,也程序化了。
这,就是“searched”的时代。我们,都是被搜索框定义和塑造的一代人。
我有时候会恍惚,在没有搜索引擎的日子里,人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字,难道真的要去翻那本厚得能砸死人的《新华字典》或者《辞海》?从偏旁部首开始,一笔一画地检索,在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里找到它,然后长舒一口气,感觉自己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工程。
跟人吵架,想引经据典,难道真的要跑去图书馆,在蒙着灰的故纸堆里,一页一页地翻检,只为找到那句能噎死对方的话?那种为了一个“知识点”而付出的体力和时间,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的浪漫。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套《十万个为什么》。那是我最初的“搜索引擎”。我会翻它,一遍又一遍,书页都起了毛边。上面的答案,就是权威,就是宇宙的真理。我不会去质疑,也不会有第二个选项。那种笃定感,现在再也找不到了。
因为现在的“searched”,给你的从来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万个可能性。
你搜“最好的手机”,它会给你一堆评测、广告、排行榜,让你在A、B、C、D之间摇摆不定,最后可能选了个最贵的,或者……放弃了。你搜“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它会给你无数个“婆婆是奇葩”的故事和一堆“高情商媳妇”的鸡汤,让你更加焦虑,感觉自己不是高情商,婆婆也不是省油的灯。
我们搜索的初衷,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但结果,往往是陷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的海洋。
信息像洪水一样涌来,我们以为自己是站在岸上,其实早就被卷进了漩涡。我们不停地“searched”,以为自己在掌控信息,实际上,是信息在筛选我们,塑造我们,甚至……奴役我们。
但最要命的,还不是这些。
最要命的,是我们开始用搜索,去处理那些最微妙、最复杂、最“人”的东西。
比如,感情。
“男朋友不回我信息怎么办?”“女朋友突然说要冷静一下是什么意思?”“如何判断一个人喜不喜欢你?”
天啊。这些问题,曾经是需要你看着对方的眼睛,感受着空气里流动的气息,结合你们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用心去猜,去试探,去感受的。这是一个充满了误解、甜蜜、痛苦和惊喜的过程。
现在呢?我们把这些问题,变成了一行冰冷的文字,敲进了那个沉默的光标后面。
然后,屏幕对面,一个匿名的“情感博主”或者某个“过来人”,用一套万能的话术模板告诉你:“他可能在忙,但也可能是不爱了”、“冷静一下=分手的前奏”、“喜欢你的N个细节,中三条以上就稳了”。
我们拿着这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套在自己活生生的、独一无二的感情上。
这简直是……一种亵渎。
我们搜索的,不再是答案,而是一种心理安慰,一种“看吧,别人也这样”的虚假共鸣。我们放弃了亲自去探索一段关系的勇气,转而寻求一种廉价的、批量生产的“攻略”。
而这其中,最隐秘,也最让人心碎的搜索,莫过于——搜索一个早已离开你生活的人的名字。
你有没有过?
在某个深夜,或者某个无所事事的下午。鬼使神差地,在搜索框里,输入那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可能是你的前任,一个闹掰了的朋友,或者一个曾经暗恋过的人。
按下回车的那一刻,你的心跳会漏掉一拍。
然后,你像一个侦探,一个考古学家,一个数字世界的拾荒者,在信息的废墟里,翻找着关于TA的蛛丝马迹。TA的微博,TA的豆瓣,TA在某个论坛的发言,TA在公司官网上的照片,TA被别人提到的新闻……你贪婪地阅读着这一切,试图拼凑出TA离开你之后的生活。
TA过得好吗?TA是不是胖了/瘦了?TA身边有新的人了吗?
每一次点击,都是一次小小的冒险。每一次发现,都可能带来一阵狂喜或者一阵剧痛。你就这样,像一个“数字幽灵”,悄无声息地盘旋在TA的世界之外,窥探着,想象着,怀念着。
你searched,但你永远不敢按下那个“关注”或者“添加好友”的按钮。
这是一种现代社会独有的、心酸的浪漫,也是一种无处可逃的自我折磨。在过去,一个人离开了,就是真的山高水远,杳无音信。思念会被时间冲刷得模糊。而现在,只要有网络,“永不失联”成了一种诅咒。那个搜索框,就是通往过去的地狱之门,你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
我们究竟在搜索什么?
我们搜索菜谱,其实是想找到一种对生活失控感的掌控。 我们搜索病症,其实是想抓住一丝面对死亡恐惧的确定。 我们搜索攻略,其实是想逃避一次亲身去体验失败的可能。 我们搜索故人,其实是想确认一段无法回头的过去是否真实存在过。
说到底,我们搜索的,是那个在现实世界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彷徨的自己。
我们把希望寄托于算法,以为它能给我们一个最优解。我们把困惑丢给大数据,以为它能分析出人性的密码。
我们不停地向外看,向外“searched”,却忘了,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在里面。
那个闪烁的光标,它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吸走了我们的时间、专注力,还有我们独立思考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它给了我们一个看似无穷无尽的世界,却也给我们画了一个无边无际的牢笼。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有点累了。
我想把电脑合上。
我想走到窗边,看看楼下那棵树。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我也不想去搜。我就想看看它的叶子,在风里是怎么晃的。
我想给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打个电话,不问他“最近怎么样”,而是问他:“嘿,记不记得那年夏天,我们一起喝多了,在马路边上唱的那首跑调的歌?”我不想去搜那首歌叫什么,我只想听听他是不是还记得。
我想,我们都被“searched”这个动作绑架了太久。
也许,真正的答案,从来就不在那个冰冷的白色框框里。
它在风里,在书里,在朋友的笑声里,在爱人的眼神里,在你每一次勇敢地面对未知、拥抱不确定性的呼吸里。
也许,最重要的东西,恰恰是那些你永远“search”不到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