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到底是谁写的?一个让你从粽子香里惊醒的历史大八卦

嘿,朋友,咱先聊个五毛钱的。

每年端午,当满大街飘着粽叶的清香混着糯米的甜软,当电视里龙舟赛的鼓点敲得震天响,你有没有那么一瞬间,脑子里“叮”的一下,冒出个问题:

离骚是谁写的

《离骚》这篇长到能当催眠曲的玩意儿,到底是谁写的?

我知道,我知道,你小学老师早就告诉你了,标准答案脱口而出——屈原嘛!

对,就是那个爱国爱到不行,最后抱着石头跳了汨罗江的帅哥(古画上看着都挺有范儿的)。为了纪念他,我们才有了粽子和龙舟,对吧?

没错,99%的情况下,这个答案能让你在任何知识问答里安全过关。

但如果你今天点开了这篇文章,说明你和我一样,是个不满足于标准答案的“杠精”。咱今天就来把这事儿,往深了掰扯掰扯。

先上主菜:那个叫屈原的“顶级文青”

咱先假设,作者就是屈原。

那屈原这哥们儿,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别把他想象成一个天天坐在书房里45度角仰望天空、无病呻吟的诗人。那格局就小了。

屈原,首先,他是个贵族。楚国国君的本家,姓芈,名平,字原。根正苗红的“官三代”,放到现在,那就是妥妥的顶流圈层。他年轻的时候,那叫一个意气风发,博闻强识,能言善辩,职位是“左徒”,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牛不牛?

他的理想,也特别宏大,不是搞点钱、买个豪宅就完事了。他是要“联齐抗秦”,要“美政”,说白了,就是想搞政治体制改革,让楚国雄起,称霸天下。

这简直就是爽文男主的剧本啊!

可惜,他活在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里,有的是什么呢?有的是一群只会拍马屁、搞内斗的“上官大夫”和宠妃“郑袖”之流。你想想那个画面:屈原在朝堂上,唾沫横飞地讲着国家大计,引经据典,激情澎湃。旁边那群人呢?估计心里想的是:“这人是不是有病?耽误我下班回家斗蛐蛐了。”“哎呀,大王,你看他那张臭脸,好像我们都欠他钱似的。”

一个真正想做事的人,被一群只会搅局的猪队友给围攻了。

结果呢?

屈原,被排挤,被流放了。

这一下,就从云端跌落到了泥潭。

你想想看,一个曾经指点江山的大佬,现在只能一个人,孤零零地,在湖南、湖北那片烟波浩渺的江边上溜达。他看到了什么?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看到了国家的沉沦,看到了自己一身的才华,无处安放。

那种痛苦,不是失恋、不是丢了钱包能比的。那是一种理想被现实活活碾碎的、锥心刺骨的疼。他的心,估计早就被那帮小人给戳得千疮百孔了。

于是,他开始写。

他把他所有的委屈、愤怒、不甘、迷茫,还有那份至死不渝的爱国心,全都揉碎了,掰开了,用最华丽、最奇诡、最浪漫的文字,给缝合了起来。

这就有了《离骚》

“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

你读《离骚》,不能光看字面。那里面写的“美人香草”,什么江离、芷、秋兰,那不是在写植物图鉴,那是他自己的化身,是他坚持的高洁品格。那些“小人”,就是那些臭烘烘的“恶草”。他上天入地,找遍神仙,想找个“懂他的人”,结果呢?一个都没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句你肯定听过。这不就是他当时最真实的写照吗?路太长了,看不见头,但我偏要走下去,上天入地,我也要找个出路!

所以你说,《离骚》是谁写的?

这首诗,字字泣血,句句带风。它里面那种浓烈到化不开的个人情感,那种独一无二的骄傲与孤独,那种“全世界都对不起我,但我还是要爱这个世界(国家)”的拧巴劲儿,除了屈原这个亲身经历了这一切的“倒霉蛋”,还有谁能写得出来?

这首诗,就是屈原的灵魂自传。它不是写出来的,它是从屈原骨头缝里,一点一点渗出来的。

等等!历史的B面,总有“但是”

好了,主旋律唱完了,现在咱换个频道,聊点刺激的。

你以为这事就这么铁板钉钉了?

天真了,朋友。

学术界,那可是个比后宫还热闹的地方。总有一群被称为“疑古派”的大神,喜欢拿着放大镜,去挑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定论”。

到了近代,以胡适、卫聚贤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就对“屈原”这个人,以及他是不是《离骚》的作者,提出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他们的理由,听起来也挺有道理的,主要有这么几条:

  1. 司马迁“瞎编”的? 我们现在知道屈原的故事,最早、最详细的来源是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但是,司马迁距离屈原的时代,也隔了快两百年了。中间没啥别的史料佐证。疑古派就说了:司马迁会不会是为了塑造一个“忠君爱国”的完美文人形象,把很多传说、故事,都安在了“屈原”这个名字上?这在古代,叫“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白了,就是历史人物故事,可能是一代代人不断添油加醋“创作”出来的。

  2. 《楚辞》压根儿就不是一个人写的? 《离骚》是收录在一部叫《楚辞》的集子里的。有学者认为,所谓的“楚辞”,很可能就像《诗经》一样,是楚地民间歌曲、祭祀歌曲的一个 大杂烩 。而《离骚》呢,可能是其中最牛逼、最华丽的一篇,后来的人为了给它找个“爹”,就安上了屈原这个名字。甚至有人更大胆地猜测,《离骚》本身就是一群楚国祭司或者文人的集体创作。

  3. 风格不统一啊老铁! 有人把屈原名下的所有作品(比如《九歌》、《天问》等)放一起看,发现风格差异有点大。这就像你发现周杰伦突然写出了一首凤凰传奇风格的歌,你难道不觉得奇怪吗?他们觉得,这不像是一个人的手笔。

听到这,你是不是有点懵?

感觉自己吃了这么多年的粽子,可能……纪念错人了?

别急。

我的看法:真相不重要,相信才重要

这些学术争论,就像神仙打架。咱们普通人,听个热闹就行。

但要问我的看法?

我站屈原。

我坚定地相信,《离骚》就是屈原写的。

为什么?

不为别的,就为那份“人味儿”

学术考证,讲的是冰冷的证据链。但文学,讲的是滚烫的情感共鸣。

你把《离骚》读进去,你会感觉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你的耳边呼吸、叹息、怒吼、哭泣。那不是一个团队、一个委员会能“设计”出来的情感。

你能想象一群人开会讨论:“哎,我们今天来集体创作一下‘被流放的孤独感’吧,你写两句,我写两句?”

不可能!

那种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是无法模仿,也无法集体创作的。它就像一个人的指纹,独一无二。

《离骚》的指纹,就叫“屈原”。

就算,退一万步讲,历史上没有“屈原”这个人,或者说《离骚》的作者另有其人。那又怎么样呢?

两千多年来,“屈原”这个名字,已经和《离骚》这首诗,和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格,和我们端午节的粽子、龙舟,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彻底焊在了一起。

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人物,他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一个代表着“理想主义之殇”的符号。一个代表着“知识分子的风骨”的符号。一个代表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绝的符号。

我们纪念的,是那个宁可沉江,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灵魂。我们吃下的每一口粽子,都包裹着对这种精神的敬意和向往。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离骚》是谁写的?

答案是:屈原。

这个答案,既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我们情感的选择。

因为在每个人的心里,可能都住着一个小小的屈原。那个在面对不公时,想要奋起反抗的你;那个在坚持理想时,感到孤独无助的你;那个明明被伤得体无完肤,却依然心怀光明的你。

《离骚》,就是写给我们所有人的。

而屈原,就是那个替我们把所有不甘和骄傲,喊出来的名字。

这就够了,不是吗?

清补凉
  • 本文由 清补凉 发表于 2025-08-0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7855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