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加班加到脑子发懵的晚上。
我把自己从那堆该死的PPT和数据报表里拔出来,拧了拧已经嘎吱作响的脖子,晃到窗边,想透口气。你知道的,就是那种城市里独有的,混杂着尾气、烧烤摊和若有似无的植物气息的空气。

然后,我就看到了它。
就那么冷不丁地,挂在两栋摩天大楼的夹缝里。一弯瘦得像道划痕的月亮,清冷,锐利,像一把淬了霜的银钩。
月如钩。
这三个字,不是念出来的,是直接从我心里蹦出来的。像是某个尘封已久的开关被“咔哒”一声打开了。瞬间,周围那些钢筋水泥的冰冷轮廓,那些闪烁的霓虹广告牌,全都模糊、褪色,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沉默的幕布。
而这把月钩,它不是来照明的。
它是来“钓”东西的。
它轻轻往下一沉,就这么……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把我心里某个沉睡多年的角落给勾了起来。
我一下就被拽回去了。
拽回到了我姥姥家那个吱呀作响的夏夜。
那会儿哪有什么空调,全家人的命都是那台老掉牙的“华生”牌落地扇给的。扇叶转起来,带着一种催眠的、嗡嗡的节奏。我躺在院子里那张油光锃亮的竹躺椅上,姥爷在旁边摇着蒲扇,扇出来的风,带着一股子烟草和汗水的,特别安心的味道。
那时候的月亮,好像也总是这么一弯钩子。
它不像现在这样,被城市的光污染挤兑得只剩下一丝羸弱的银线。乡下的夜,黑得那叫一个纯粹,所以月亮再瘦,也亮得扎眼。它挂在院子那棵老槐树的枝丫上,把斑驳的树影投在地上,风一吹,那些影子就像活过来一样,在地上跳舞。
空气里,飘着晚饭后还没散尽的饭菜香,混着邻居家飘来的花露水味儿,还有姥姥点在墙角的那一盘蚊香——那股子现在闻起来有点呛人、当时却觉得无比安心的味道。
耳边没有汽车的轰鸣,没有楼上邻居的争吵,只有一片盛大的、属于夏夜的交响乐:草丛里的蛐蛐儿、青蛙,远处田埂上传来的几声狗叫,还有风吹过玉米地的沙沙声。
我记得我那时候总会问姥爷一些傻问题。
“姥爷,月亮为什么有时候圆,有时候弯啊?”
“月亮被人啃了一口呗。”姥爷总是这么回答,蒲扇摇得不紧不慢。
“谁啃的?”
“天狗呗。天狗饿了,就上去啃一口。”
“那它啥时候能长回来?”
“你乖乖睡觉,睡醒了,它就慢慢长回来了。”
现在想想,真是朴素又充满想象力的宇宙观。哪像现在,我能给你用一堆天体物理学的术语解释地月公转、潮汐锁定、月相变化……可我再也找不回那种,真心相信月亮是被天狗啃了的天真。
那弯月亮,就像一个坐标,死死地钉在了我记忆里最柔软、最无忧无虑的那个时空。
人啊,真是奇怪的动物。
我们拼了命地往前跑,从一个小地方,挤进一个大城市。我们学会了看财报,做分析,谈吐得体,八面玲珑。我们把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每一个小时都被切割成有效率的单元。
可就在这样一个寻常的加班夜,一弯瘦月亮,就能把我们所有的盔甲都卸掉,打回原形。
你知道吗?我甚至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可能都有一种病。
可以叫它“月圆恐惧症”,也可以叫“月缺PTSD”。
月圆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应该发生点什么。阖家团圆,花好月圆。可现实呢?你可能独自一人在出租屋里吃着外卖,看着朋友圈里别人家的团圆饭,心里泛起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酸楚。团圆,成了一种KPI,一种需要达成的社会期望,完不成,就有种莫名的失落感。
而月缺的时候,像今晚这样,月如钩。它不强迫你圆满,它只是安静地展示它的残缺。
而这种残缺,恰恰和我们内心的某个空洞,达成了完美的共鸣。
它就像一把钥匙,或者说,一把钩子,精准地探入我们被现代生活磨得粗糙不堪的内心,钩出了那些我们以为自己早就忘了,或者说,刻意不去想的东西。
那些“无用”的东西。
比如,姥爷蒲扇扇出来的风,到底是什么味道?
比如,夏夜的蛐蛐儿叫,和现在手机白噪音App里的蛐蛐儿叫,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比如,那个相信天狗会吃月亮的小屁孩,他到底去哪儿了?
在今天这个一切都要求“有用”的时代里,这些问题,简直就是奢侈的、无聊的、矫情的。你的老板不会关心,你的客户不会关心,甚至连你自己,在白天的时候,也会觉得想这些玩意儿纯属浪费时间。
我们被KPI追着跑,被房贷压着喘不过气,被各种“你应该”“你必须”推着往前走。我们的生活被各种APP、算法、大数据精准地计算和投喂着。我们习惯了高效,习惯了便捷,习惯了即时满足。
但那把月钩告诉你:嘿,老兄,你丢失的东西,比你得到的多多了。
它钩住的,不仅仅是那段回不去的童年时光。
它钩住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在慢悠悠的时光里,可以发呆、可以胡思乱想、可以和世界有一种非常本真、非常直接的联系的感觉。那种感觉,在今天,几乎已经绝迹。
后来我发现,生活里的“钩子”无处不在。
它可能是一段老歌的前奏,在某个嘈杂的商场里突然响起,让你瞬间定在原地。
它可能是街角某个小吃摊飘来的、和家乡某种食物一模一样的香气,让你猛地咽了口口水,鼻子一酸。
它可能是一句被人无意中说出的方言土语,明明和你没关系,却像一颗小石子,在你心湖里激起一圈圈涟漪。
这些,都是时间的钩子。
它们是时空胶囊的钥匙,是记忆的触发器。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在我们自以为是的坚硬外壳上,毫不留情地划开一道口子,让那些柔软的、潮湿的、带着温度的情感,汩汩地流出来。
它们在提醒我们,我们不只是一个社会身份,一个岗位名称,一个消费符号。
我们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过去,有记忆,有来处的人。
我站在窗边,看了很久。
那弯月亮,就那么静静地挂着。它不说话,但它好像说了一切。
它说:你看,我缺了一大块,可我依旧悬在这里。
它说:你看,你心里也缺了一大块,但你依旧站在这里。
它说:别忘了那些让你成为你的东西。
我突然不想回去了,不想再去看那些冰冷的数据和PPT了。我拿出手机,不是为了刷短视频,也不是为了回工作信息。我翻出了我爸妈的微信,拨了一个视频电话过去。
电话接通,是我妈那张有点惊喜的脸。
“哟,怎么这么晚打电话?加班呢?”
“没,刚忙完。看眼月亮挺好看的。”我把摄像头对准窗外那弯钩子。
“是哦,今儿的月亮是挺亮的。你那儿也能看着啊……你姥爷以前就说,月亮弯弯像小船……”
我听着电话那头我妈絮絮叨叨的声音,看着窗外那道清冷的月光,心里那被钩子勾起来的空洞,好像被一点点地填上了什么。不是填满,就是……填上了一点点温热的东西。
这可能就是“月如钩”的意义吧。
它不是为了让你沉溺在过去的伤感里无法自拔。
它是为了在你快要被现实磨得面目全非的时候,用它那锐利的尖儿,轻轻地刺你一下。
“喂,醒醒。”
“别忘了,你从哪里来。”
那弯钩子,就这么挂在天上,也挂在了我的心上。挺好。它提醒我,在那些被算法和数据填满的缝隙里,还藏着一个有血有肉,会疼会痒,会无端想起一片旧月光的我。
那个我,才是真的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