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夏天,北京的空气里就飘着一股味儿。不是柳絮,也不是烤串,是一种混杂着紧张、期待和一点点烧焦味的,独属于“高考季”的味道。然后,就像一个设定好的程序,某个瞬间,一个消息会像病毒一样引爆所有人的手机——“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诞生!”或者,更玄乎的,“疑似出现高考满分考生!”
这四个字,北京高考满分,简直就是个咒语。

它能让前一秒还在讨论晚饭吃什么的大妈们瞬间安静,也能让刚下班、挤在地铁里累得像狗的“社畜”们眼神里重新燃起一丝光。那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对极致的、纯粹的智力崇拜。一个活生生的神,降临在了我们这群凡人中间。
我们在谈论“满分”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说真的,作为一个从海淀区“杀”出来的、高考成绩不上不下、如今混迹职场多年的“过来人”,我每次看到这种新闻,心情都复杂得像北京的交通。
羡慕吗?当然。嫉妒吗?可能有一点儿。但更多的是一种抽离感,一种看神仙打架的荒诞感。
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满分考生”是什么样的?
他/她大概率戴着眼镜,镜片厚得能当防弹玻璃。他不玩游戏,不看动漫,不谈恋爱。他的娱乐活动可能就是做一套更变态的黄冈密卷,或者在草稿纸上推演黎曼猜想。他没有七情六欲,像一台精密的、为考试而生的机器,输入的是知识点,输出的是标准答案。完美,但没有人味儿。
可真的是这样吗?
我高中的时候,隔壁班就出过一个“准神”。他不是满分,但离那个分数线也就差了临门一脚的距离。我见过他,一个瘦高个儿,下课也抱着本词典在那儿啃。大家都觉得他是个书呆子。直到有一次学校文艺汇演,这哥们儿穿着皮夹克,抱着一把电吉他上了台,一段solo直接把全场点燃。
那一刻,我“破防了”。
原来“学神”也会听摇滚?原来“卷王”的身体里也藏着一个躁动的灵魂?
那个瞬间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对“满-分”这个概念的想象,是多么的扁平、刻板,而且充满了恶意。我们一边把他捧上神坛,一边又在心里剥夺他作为“人”的资格。我们不允许他有缺点,不允许他有爱好,不允许他“浪费”一分一秒在考试以外的事情上。
因为一旦他有了这些“人性”的特征,神话就不再是神话了。他就从一个遥不可及的符号,变成了一个“我们或许也可以努力成为”的、活生生的人。而承认这一点,对我们这些在题海里挣扎的普通人来说,太残忍了。
那段拿命刷题的日子,和一张“满分”的距离
你问我,高考苦吗?
我不想用那些陈词滥调来回答你。什么“青春无悔”,什么“奋斗的汗水”,听着都像加了太多糖精的鸡汤,齁得慌。
我只记得,高三那年,我家的台灯就没在凌晨两点前熄过。我的床头,永远堆着比我人还高的练习册,《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被我翻得比我家的家谱还烂。我妈每天早上叫我起床的方式,不是“儿子,起床了”,而是“今天离高考还有XX天!”
那种窒息感,你懂吗?
整个世界被压缩成一张A3大小的卷子,你人生的所有可能性,都被浓缩在几个干巴巴的阿拉伯数字里。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参加“饥饿游戏”的选手。周围所有人,既是战友,也是敌人。我们一起在晚自习后分享一碗泡面,也会因为谁多考了两分而暗暗记恨好几天。人性的复杂,在那间小小的教室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班主任,一个典型的“海淀名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记住,高考多考一分,干掉千人!”他每次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都闪着一种狂热的光,仿佛我们不是学生,而是他手下的兵。
在那种环境下,“满分”就像是挂在天边的一轮月亮。我们都知道它在那儿,皎洁,明亮,但谁都知道,那不是我们能碰得到的东西。我们的目标,是够到离我们最近的那颗星星。
所以,当真正的“满分神话”出现时,我们这些凡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我要向他学习”,而是“这还是人吗?”。
考了满分之后呢?人生Online没有标准答案
这可能才是最核心,也是最讽刺的问题。
假设你就是那个天选之子,北京高考满分。清华北大任你挑,专业随便选。媒体把你家的门槛都踏破了,你成了所有“鸡娃”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的终极形态。
然后呢?
你进入了中国最顶尖的学府,发现周围的人,就算不是状元,也至少是个“探花”“榜眼”。你曾经引以为傲的“智商碾压”,在这里突然失灵了。你第一次发现,原来有人可以一边轻松拿A+,一边还是社团主席、运动健将,甚至恋爱谈得风生水起。
你开始工作,发现职场这个副本,比高考卷子复杂一万倍。这里没有标准答案,甚至连题目都得自己找。那个曾经让你登上神坛的“满分”,现在变成了一张轻飘飘的、甚至有点尴尬的标签。你的老板不会因为你数学考了150,就多给你发一分钱奖金。你的同事也不会因为你作文是满分,就在项目合作里对你言听计从。
你需要学的是怎么跟难缠的客户周旋,怎么跟“傻X”的同事合作,怎么在被领导骂得狗血淋头之后,还能笑着对自己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人生,从来不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
它更像一篇开放式的作文。没有题材限制,没有字数要求。你可以写成诗歌,也可以写成小说;你可以写得激情澎湃,也可以写得平淡如水。评卷人,只有你自己。
那个高考满分,充其量,只是给你这篇作文开了一个无比华丽的头。但后面的路怎么走,故事怎么续,全看你自己。写砸了的“满分状元”,这些年我们见得还少吗?
写在最后:别去追那束光,你自己就是光
说了这么多,我不是想“酸”,也不是想否定那些“满分大神”的努力。他们的智商和自律,绝对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
我只是想对现在还在题海里挣扎的弟弟妹妹们,或者那些为孩子的分数焦虑到失眠的叔叔阿姨们,说几句心里话。
别再神化那个“北京高考满分”了。
它是一个美好的祝愿,一个极致的目标,但它不应该成为一个枷锁,更不应该成为评判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
那个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的少年,那个在画室里涂涂改改的少女,那个为了一个程序bug熬到半夜的“小码农”,他们可能永远也拿不到高考满分。但是,他们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闪闪发光的样子,难道不也是一种“满分”吗?
真正的教育,不是要把所有人都塑造成一个模子里的“标准答案”,而是要帮助每一个人,找到他自己的那道题,然后用他自己的方式,写出独一无二的解法。
至于高考,它很重要,非常重要。它是一场相对公平的选拔,是你人生中第一次为了一个纯粹的目标,拼尽全力的体验。请务必全力以赴。
但请一定记住,它只是你人生这场漫长“游戏”里,打的第一个大BOSS。打赢了,值得庆祝,但后面还有无数关卡。没打好,也别灰心,换个路线,换个装备,你一样有机会通关。
别去追逐那个叫“满分”的神话。你只需要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更完整的、更快乐的自己。
祝你,在人生的考场上,找到你自己的“满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