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烈火,从何而起?
你想问义和团啥时候开始的?这事儿吧,就像点火,不是一瞬间就“轰”一下全烧起来的。它有个酝酿的过程。我小时候听我爷爷他们说,大概是1898年,差不多就是光绪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吧,那时候,咱们国家真是风雨飘摇。外面列强虎视眈眈,里面呢,洋人传教士仗着有“保护伞”,到处横行霸道,欺负咱们老百姓,连皇帝都要听他们摆布。
你想想,咱们辛辛苦苦种地,好不容易收成了,结果地租、捐税,再加上洋人的“赔款”,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名目,能留在手里的钱,真是少得可怜。那时候,很多地方,老百姓连口饱饭都难。洋人教堂遍地开花,还说啥“上帝”,说啥“原罪”,把咱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什么祭祀啊,什么神明啊,全都当成“迷信”。他们还要抢咱们的地,还要“保护”教民,教民干了坏事,官府还得低三下四地给他们磕头道歉。

这种日子,谁能忍?真的,忍无可忍的时候,总得有人要站出来。最初,这些义和团,也就是些拳头硬、嗓门大的普通百姓,他们练拳习武,给自己找个精神寄托,也给自己找个“靠山”。他们相信,只要练好了拳,就能刀枪不入,就能把那些“红毛鬼子”赶出去。你想,在那种绝望的环境下,这种“灵丹妙药”,是不是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
怒火中烧,遍地开花
到了1900年,哎呀,那真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义和团的声势,就像野草一样,一下子就疯长起来了。从北方开始,尤其是京津一代,那是他们最活跃的地盘。我记得我听过一些故事,说是有一次,一帮义和团的弟兄,看到洋人在拆咱们的庙,说什么“偶像崇拜”,气得不行。二话不说,抄起家伙就冲上去了,把洋人赶跑,把庙给保护下来。你想,这种场面,是不是特别燃?
那时候,他们的口号也越来越响亮,“扶清灭洋!”。有些人觉得,“扶清”?这不就是支持政府吗?可是,很多时候,政府的反应,也是让人捉摸不透。有时候,看到义和团声势大了,就怕惹火烧身,想压制;有时候,又觉得这些人也能替自己挡点洋人的气,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暗中支持。这种“摇摆”,也让很多参与其中的人,心里七上八下的。
我记得有个老人,他家就住在北京城附近,他给我讲过,那时候,街上到处都是挂着红布条的义和团,他们喊着口号,声势浩大。有时候,还能看到他们把一些被怀疑是“汉奸”或者“通洋水”的人抓起来,那场面,真是又吓人又觉得痛快。毕竟,在老百姓眼里,这些人,就是把咱们往死里坑的!
烽火连天,血染京华
1900年夏天,那是真的“乱”了。洋人觉得,这些人太猖狂了,不行,得好好教训教训。于是,他们就联合起来,组成了八国联军,说什么“保护侨民”,实际上就是要来抢地盘,分蛋糕。
你想,当那些黑洞洞的枪口,对准咱们的时候,那些靠着“神功护体”的义和团,还能顶得住吗?我爷爷说,那时候,城里城外,到处都是打仗的声音,枪炮声,喊杀声,哭喊声,交织在一起,那真是地狱一般的景象。
我还听说,义和团的弟兄们,虽然不怕死,但面对洋人的洋枪洋炮,确实是吃了不少亏。很多时候,他们就凭着一腔热血,拿着大刀长矛,冲上去,结果……唉,那结局,就不说了,你想想也知道。
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曾有过辉煌。你想,北京城里,那些外国的使馆,都被他们围住了,洋人都被困在里面,那叫一个“憋屈”。那时候,很多人都以为,咱们是不是要反败为胜了?
剑指何方?成败之思
义和团运动,从兴起到最后的失败,大概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从最初的北方小规模的拳头组织,到后来席卷京津,甚至影响全国,这股势头,真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那么,这场运动,到底是怎么收场的呢?八国联军,他们可不是吃素的。一旦他们发动了总攻,那些曾经“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在现代化的武器面前,就显得那么……怎么说呢,无力?
最后,联军攻破了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好多义和团的弟兄们,付出了生命。这场运动,可以说是以悲剧告终。
但话说回来,义和团,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是为了保家卫国,是为了反抗侵略。虽然他们的手段,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有些“愚昧”,有些“过激”,但你想想,在那个时代,面对那样的压迫,普通老百姓,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
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清晰的政治目标,这都是他们的致命伤。但是,他们的勇气,他们的反抗精神,却是值得我们铭记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告诉了世界,中国人民,不是好惹的!
对我而言,义和团运动,就像一场发生在内心深处的火焰。它燃烧过,它炙热过,它也熄灭了,留下的,是灰烬,还是种子,这很难说。但至少,它让我们看到了,当一个民族,被逼到绝境的时候,会爆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
说到底,义和团运动,发生在哪一段岁月?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日期,它更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在某个特殊的历史关头,猛烈地喷发出来,照亮了那段黑暗的岁月,也让我们后人,去反思,去铭记。它存在于1900年前后的那段时光里,那段,风起云涌,血与火交织的岁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