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与客观的区别:如何在这个疯狂世界里,拎清你的脑子?
嘿,朋友。
咱们今天聊个特大的话题——主观与客观。别跑,我保证不跟你掉书袋,不讲那些能让人睡着的哲学定义。咱们就唠唠嗑,掰扯掰扯,这俩玩意儿到底是怎么在我们生活里“作妖”的。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跟朋友看完了同一部电影,你觉得简直是神作,激动得想立马二刷。你朋友却撇撇嘴:“什么玩意儿,烂片一个,浪费我俩小时。”
瞬间,空气就凝固了。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你可能会说:“这电影的镜头语言、配乐、演员演技,明明都顶级的!”他可能会回:“剧情拖沓,逻辑不通,看得我全程玩手机!”
发现没?这就是主观和客观这两个小恶魔,在现实世界里最常见的一次“约架”。
那个冷冰冰的“客观”,它真的存在吗?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客观地”看问题。啥叫客观?就是那些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比如:
- 地球绕着太阳转。 (不管你信不信,它就这么转)
- 水在标准大气压下,100摄氏度会沸腾。 (你再怎么讨厌物理,它也沸腾)
- 这部电影的时长是128分钟。 (这是个数据,写在那儿的)
这些东西,就像是世界的底层代码,冷冰冰,硬邦邦,不带一丝感情。它们构成了我们共享的现实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我们连最基本的交流都没法进行。
但是!等等。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真的能百分之百地触及到那个纯粹的“客观”吗?
我对此深表怀疑。
你想想,我们感知世界,靠的是什么?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我们的大脑再把这些信号处理成我们能理解的信息。这个过程,本身就像是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滤镜。
你看到的红色,和我看到的红色,真的是同一个红色吗?谁也说不清。我们只是学会了用同一个词——“红色”——去指代那个波长的光而已。
所以,所谓的客观事实,很多时候也只是我们通过主观的工具(我们的感官和大脑)去观察和描述的一个结果。
更别提那些所谓“客观”的数据了。数据本身可能是客观的,但选择哪些数据、如何呈现这些数据、怎么解读这些数据,那可就太主观了!媒体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截取一部分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事儿你见得还少吗?
数据会说谎,或者更准确地说,人会利用数据说谎。这句话,你品,你细品。
所以,别再迷信那个绝对纯净、一尘不染的“客观世界”了。它可能存在,但我们人类,大概永远只能戴着自己的“主观眼镜”去窥探它的一角。
这个热乎乎的“主观”,是我们存在的证明
聊完那个冷冰冰的家伙,我们再来说说这个热乎乎的、我更喜欢的部分——主观。
什么是主观?
就是你的感觉、你的情绪、你的观点、你的好恶、你的个人体验。
- “我觉得这首歌真好听,听得我想哭。”
- “我爱死榴莲那股子冲劲儿了,简直是人间美味!”
- “今天下午的阳光,洒在身上,感觉整个人都懒洋洋的,好舒服。”
主观,就是你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的证明。它是你的精神世界,你的私人领地。在这个王国里,你就是国王,你说了算。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句话虽然被很多人嘲笑,但它恰恰道出了主观世界最核心的本质:我的感受,我做主。
在主观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
你说电影不好看,那是你的主观感受,没问题。我说电影是神作,那是我的主观感受,也没问题。我们俩的感受不一样,这太正常了。我们不需要说服对方,我们只需要知道:“哦,原来你是这么看的。”
这个世界之所以有趣,之所以五彩斑斓,不就是因为有无数个这样不同的主观世界在碰撞、在交汇吗?如果所有人都觉得同一首歌好听,都喜欢同一种颜色,都认为同一个笑话好笑……我的天,那这个世界得有多无聊?简直就是个人类版本的“复制粘贴”。
真正的战场:当人们拎不清主观和客观
好了,现在问题来了。
既然客观那么“远”,主观这么“近”,为什么我们还天天吵得不可开交?
因为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拎不清这两者的区别。他们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包装成一个客观事实,然后强行推销给别人。
咱们再回到那个电影的例子。
“这电影就是烂片!”—— 这句话听着像不像一个法官在宣判?它试图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客观事实。但它不是。“烂”是一个主观形容词。
如果换成:“这部电影的剧情让我觉得很无聊,很多地方的逻辑我没看懂。”—— 看,这就回到了主观表达的范畴。你只是在陈述你自己的感受,别人就没那么容易跟你吵起来了。
很多争吵的根源,就是把“我觉得”偷偷换成了“它就是”。
- “你这人怎么这样?”(这是你的主观评价) vs. “你刚才做的这件事,让我觉得不舒服。”(这是陈述事实+表达主观感受)
- “这个菜太难吃了!”(这是你的主观判断) vs. “这个菜对我来说有点太咸了。”(这是表达个人口味)
- “你这个想法太蠢了!”(这是主观攻击) vs. “我不太同意你的想法,因为我觉得……”(这是表达不同观点)
看到了吗?当我们把主观和客观混为一谈时,沟通的桥梁就断了,剩下的只有壁垒和战争。我们试图用自己的主观,去入侵别人的主观世界,强迫对方承认我们的感受才是“宇宙真理”。这怎么可能成功呢?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聊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让你变成一个杠精,也不是让你变成一个虚无主义者。而是希望我们都能活得更通透、更自由一点。
我有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
养成一个“自我审查”的习惯。 在你开口评价、下结论之前,在脑子里过一下:“我接下来要说的,是一个事实陈述(比如电影时长),还是一个包含了个人感受的观点(比如电影好不好看)?” 这个小小的停顿,能帮你避免80%的无效争吵。
-
勇敢地拥抱你的主观。 喜欢什么,就大声说喜欢。讨厌什么,也别藏着掖着。但记得,在前面加上“我觉得”、“我认为”、“对我来说”。这不叫怂,这叫清晰,也叫尊重。这是在给别人的主观世界,留出应有的空间。
-
努力去分辨别人话语里的主观与客观。 当别人抛出一个观点时,试着去拆解:哪些是事实?哪些是他的个人感受?当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不会轻易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跑了。你会变得更宽容,因为你知道,那只是“他的世界”的样子,不代表“全部的世界”。
说到底,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是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活得热气腾腾,同时又对客观事实抱有最基本的敬畏。
我们每个人,都像一个独特的坐标系。客观世界是那个X轴和Y轴,是基础框架。而我们自己的经历、情感、知识,构成了我们在这个坐标系里独一无二的点。
别总想着把自己的点,强按在别人的坐标系里。也别因为别人不在你的点上,就觉得人家是错的。
这个世界,正因为这些千差万别的“点”,才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无比生动的星图啊。
所以,下次再遇到类似的分歧,不妨笑一笑,对自己说:
“哦,这很主观。挺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