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边的英语:那些年,我在西部遇到的语言奇遇
那时候,我刚大学毕业,热血上头,觉得世界那么大,得去看看。稀里糊涂就跟着一个探险队,一路向西。还没到甘肃,刚踏进宁夏的地界,就碰上了第一个“大挑战”。我们得找个当地人问路,问去哪个村子。这不,我这“饱读诗书”的脑袋里,憋着一句:“Excuse me, 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结果呢?对面那个汉子,一脸茫然,然后操着一口带着浓重口音,但又异常清晰的普通话,给我来了句:“哦,你们是去那个‘阿依你’(A-yi-ni)啊?那边儿,那个方向,老些个‘山姆’(Shān-mǔ)那边儿拐。”
当时我差点没被自己的口水呛死!“阿依你”?“山姆”?这都是啥玩意儿?后来才琢磨明白,“阿依你”八成是某个地名的音译,而那个“山姆”,我猜,可能是“羊”的某种发音,毕竟那会儿那山坡上,羊比人多。

这一下,我算是明白了,西边的英语,它跟我在北京、上海听到的,可能完全是两码事。这里,语言更像是一条河,裹挟着各种声音、故事、习俗,一路奔腾,从来不会只是一种声音。
语言的“大杂烩”:那些鲜活的词语和表达
我记得在青海,跟一个牧民聊天。他汉语说得那是相当溜,但夹杂着一些我听着就特别有意思的词。他说他家那羊,“哎呀,可‘黑乎乎’的了,毛‘蓬蓬’的,特‘油亮’。”“蓬蓬”?“油亮”?虽然我知道他的意思,但这种形容,比“fluffy”或者“glossy”来得更生动,更有画面感!
还有一次,在新疆。我问路,那哥们儿特别热情,给我指了半天,最后还拍拍我肩膀,说:“兄弟,你放心,‘没得事’!跟着这个‘道道儿’走,‘得嘞’!” “没得事”?“道道儿”?“得嘞”?这些词,虽然不是标准的英文,但它们传递出的那种“别担心”、“这条路”和“没问题”的意思,简直是完美无瑕!而且,这完全是一种天然的、从汉语和当地语言里衍生出来的表达,一点都不做作。
你看,这就是西边的英语,它不是在学习什么“英式发音”或者“美式口语”,它是在“创造”。它把本地的语境、文化,甚至是一些当地语言的语感,直接“翻译”或者“融合”到了英语里。这可比那些死抠语法、死记单词的,来得有生命力多了!
重点来了: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中式英语”,它更像是“西部式英语”。它吸纳了英语的骨架,但血肉、筋骨,都是西部的。
那些“意外”的语法和词汇:打破常规,才有惊喜!
我跟一个在甘肃某小镇当英语老师的哥们儿吃饭。他跟我吐槽,说现在的小孩,学英语,学得那是“规规矩矩”,结果一到生活里,跟外国人一聊,就“懵圈”。他自己倒是挺有意思,他说他有时候会故意教学生一些“接地气”的说法。
“比如说,” 他一边喝酒一边说,“外国人说‘I’m very happy,’ 我们可能会说‘I’m overjoyed.’ 但其实,在很多西方俚语里,‘I’m stoked!’ 或者 ‘I’m pumped!’ 也很常见,而且更带劲儿。再比如说,‘It’s difficult,’ 不如说 ‘It’s a tough one!’ 来的更直接,对吧?”
我听着,不住地点头。这就是我想要的!语言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变化和适应。西边的英语,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它不拘泥于“标准”,反而是在“非标准”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想象一下:
- 一个新疆的小伙子,跟一个外国游客说:“Hey, you wanna try some ‘rou jia mo’? It’s super ‘shou shi’!” (这里的“shou shi”可能是我瞎猜的,但你们懂我的意思,就是“好吃”的意思,而且是那种让你“手舞足蹈”的好吃!)
- 一个四川的姑娘,跟外国朋友介绍:“Our hot pot is very ‘mala’! You need to be careful, or your tongue will be ‘ma ma’!” (“Ma ma”可不是妈妈,而是“麻麻”的感觉,那种刺激到不行!)
这些,都是“西边的英语”最生动的注脚!它带着地域的印记,带着人的情感,带着生活的温度。
语言的“碰撞”与“火花”:谁说英语只能一种腔调?
我见过太多外国人,他们来到西部,一开始也是一脸懵,听不懂那些“本土化”的英语。但神奇的是,很多时候,他们反而能被这种“不正宗”的英语吸引。为什么?
因为真实!因为有生命力!
一个在敦煌遇到的澳大利亚背包客,跟我说:“When I first arrived, I heard so many people speaking English with… different accents. Some were really hard to understand. But then I met a local guide, he spoke a mix of English and… I don’t know what. But he was so funny, so knowledgeable, and he made me feel so welcome. I learned more from him than from any guidebook.”
你看!“Different accents.” “Hard to understand.” 这都是实话。但“so funny, so knowledgeable, and he made me feel so welcome.” 这才是重点!语言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证明你多“标准”,而是为了沟通,是为了连接。
西部,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英语的普及程度不如大城市。但恰恰是这种“不足”,反而催生了更具创造性的表达。人们不得不“变通”,不得不“灵活”。
我一直认为,西边的英语,是一种“生存英语”。它为了达到沟通的目的,可以牺牲掉一些“规矩”,但它绝对不会牺牲掉“意义”和“情感”。
让我来举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
有一次,我在一个非常小的县城,想要找一个修理自行车的师傅。我只会“Bike”和“fix”。我问了一个路人:“Excuse me, do you know where I can fix my bike?”
那哥们儿听完,想了想,然后指着一个方向,用一种我至今都难忘的腔调说:“Oh, that way! You go… straight, then left, then right, then… you see the ‘pig.’ The ‘pig’ place is there. He can fix your bike.”
“Pig place”? 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然后他看我茫然,又比划了一下,说:“Yes, the ‘pig’! You know… ‘oink oink’?”
我当时真的傻眼了!“Oink oink”? 猪?他说的“pig place”,难道是卖猪肉的地方?还是养猪的地方?
最后,我只好硬着头皮,顺着他指的方向走。走了没多久,我看到一个店,门口挂着一个招牌,上面画着一个……哈哈,竟然是一个带着锅的自行车!而且,店门口还真的摆着一个……养猪的猪圈!不过是空的,应该是以前用来养猪的。
我哭笑不得!原来,“pig place”是指那个曾经养过猪,但现在用来修车的店! 这不是什么“Pig English”,这是一种结合了当地特殊历史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土味”英语表达,而且,它精准地传达了信息!
这,就是西边的英语,它充满了“惊喜”,充满了“意外”,也充满了“人情味”。
结语:珍藏这些“西边的英语”
所以,下次你听到一些“奇怪”的英语,别急着评判,别急着否定。尤其是在中国西部,那些你听到的“不一样”的英语,很可能背后,都藏着一个生动的故事,一种鲜活的生命力。
这些“西边的英语”,它们不是“错误”,它们是“创造”。它们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与世界交流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出的一种声音。
我爱西边的英语,爱它的不完美,爱它的热情,爱它的真实。因为,这才是真正属于这片土地的,有血有肉的语言。
它们,是西部灵魂的另一种写照。
希望有一天,你能亲自去西部走走,去听听,去感受,那些属于“西边的英语”的,独一无二的魅力。
而我,会继续在那些“Pig place”里,寻找下一个语言的惊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