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最后一科,交卷的铃声简直就是天国福音。
我跟你说,那一刻,什么绩点,什么论文,什么该死的早八,全都“咻”地一下,从我脑子里被弹射出去了。我感觉我的灵魂飘了起来,轻飘飘地,穿过走廊,越过操场,直接飞向了火车站。

大学生放假,这四个字,在踏上回家列车前,是镀着金边的,是带着神圣光环的,是自由和解放的代名词。
但,相信我,这层金边,掉色掉得比你想象中快得多。
第一幕:王者归来(保质期:约等于三天)
“哐当哐当”的火车,载着一颗疲惫但无比雀跃的心。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耳机里放着最嗨的歌,手机里跟死党们聊得飞起,计划着回家后怎么“腐败堕落”。
推开家门那一瞬间,绝对是整个假期的巅峰时刻。
“哎哟喂我的宝儿回来啦!”我妈一个箭步冲上来,接过我手里半死不活的行李箱,眼神里是久别重逢的疼爱。我爸呢,通常比较含蓄,会从报纸或者手机后面抬起头,嘴角咧出一个克制的弧度:“嗯,回来了。”
接下来三天,我过的就是“国宝级”生活。
想吃啥?我妈的厨房24小时为你待命,红烧肉、糖醋排骨、可乐鸡翅……恨不得把一整本菜谱给你做一遍。
想睡到几点?没人管你。日上三竿,自然醒,推开门,饭菜永远是温热的。
你的房间被打扫得一尘不染,水果被切成一块一块插上牙签送到嘴边,连你换下来的脏衣服,都会在你不知道的时候,被魔法般地洗净、晾干、叠好。
那几天,你在家里的地位,约等于古代还朝的将军,载誉而归的状元。亲戚朋友打来电话,我妈的开场白都是:“哎呀,我家那谁谁谁放假回来啦!”那语气里的骄傲,能溢出听筒。
那时的我,天真地以为,这样的好日子,能地老天荒。
呵呵。
第二幕:画风突变(嫌弃期,通常从第四天开始)
假期的“蜜月期”结束得猝不及防。
转折点,往往是从一个平平无奇的上午开始的。
“都几点了还不起床?猪都比你勤快!” 我妈的“河东狮吼”取代了温柔的呼唤。
我睡眼惺忪地爬起来,顶着个鸡窝头,习惯性地摸向手机。
“眼睛一睁就是手机!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你看你那没出息的样儿!在学校也这样吗?” 我爸的“死亡凝视”透过老花镜,精准地射向我。
GAME OVER。欢迎来到假期真正的“副本模式”。
从此,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被“diss”的理由:
- 吃饭吧唧嘴 —— 没教养。
- 窝在沙发玩手机 —— 马上要瞎了。
- 不出门见朋友 —— 怎么这么孤僻?
- 天天往外跑 —— 心里还有没有这个家?
- 房间乱了一点 —— 狗窝都比你这干净!
- 点个外卖 —— 家里没饭吗?就知道花钱!
最要命的是,你开始成为一个“计量单位”。“你看隔壁王叔叔家的女儿,放假回来天天帮她妈干活,还考了个驾照。” “你看看你张阿姨的儿子,暑假去大公司实习了,多有上进心!”
我?我算个啥?我就是个混吃等死的反面教材。
第三幕:卷与躺的终极拉扯
其实,我也不是没想过要上进。
每个大学生放假前,都会雄心勃勃地列一个to-do list,对吧?我的也不例外:
- 假期雄心壮志清单:
- 看完10本早就想看的书。
- 把驾照科目三过了。
- 每天坚持健身/跑步一小时。
- 学习Pr/AE视频剪辑。
- 准备下学期的四六级/考研单词。
- 找个兼职,实现经济半独立。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卷”,特别正能量?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 假期实际执行情况:
- 书翻开了第一页,然后成了泡面盖。
- 驾校教练的微信静静地躺在列表里,我假装他不存在。
- 唯一的运动,可能是从床上走到冰箱拿可乐。
- Pr的安装包下载了三天,还没解压。
- 单词软件打卡?哦,昨天忘了,今天……也算了吧。
- 兼职?算了算了,外面太阳那么大,还是家里舒服。
这就是大学生假期的最大悖论: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我们不是不想努力,而是那张柔软的、熟悉的、充满了“家”的味道的床,它……它引力太大了啊!刚从一学期高强度的学习和社交中逃离出来,身体和精神都像被榨干的海绵,只想瘫着,只想放空。
那种感觉,就像一个绷紧了半年的弹簧,突然“啪”地一下松开了,你让它怎么立刻再绷起来?它只想先“软”一会儿。
卷,卷不动。躺,又躺不平。因为内心深处,焦虑感像蚂蚁一样,啃噬着你的安逸。刷着朋友圈,看到同学A在某某公司实习,同学B去了大西北旅游拍了绝美大片,同学C晒出了雅思7.5的成绩单……
那一刻,嘴里的西瓜,突然就不甜了。
第四幕:社交的“潮汐”与身份的迷惘
放假,也意味着和高中死党的重聚。
刚回家的那一周,简直是“社交活跃期”。微信群里“滴滴滴”响个不停,约饭、约剧本杀、约K歌。大家见面,还是那股子熟悉的味道,聊着大学里的奇葩室友,吐槽着各自的专业,仿佛时间从未走远。
但,热闹过后,是迅速的退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假期安排,有自己的亲戚要走,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你会发现,曾经能穿着拖鞋下楼找的人,现在约一次,得提前三天排档期。
更微妙的是,大家好像……都有了变化。
有人谈起了恋爱,三句不离自己的男/女朋友;有人一头扎进了考研的深渊,满口都是政治英语专业课;有人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职业,跟你聊起了行业前景和“风口”。
你坐在他们中间,听着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偶尔会感到一阵恍惚。我们好像还是我们,但又好像,有什么东西,已经被大学生活,悄悄地改变了。
这种迷惘,在家里面对亲戚时,会达到顶峰。
“小X,大学读的什么专业啊?”“哦,阿姨,我读的是新媒体。”“哦……新媒体啊,就是毕业了天天发微博的那个吧?能找到工作吗?稳定吗?”
你试图解释你的专业,解释你的未来规划,但最后往往发现,一切都是徒劳。在他们眼里,你还是那个需要被安排、被指点的孩子。
在学校,我们是被当作成年人对待的独立个体;一回到家,我们又被打回了“孩子”的原形。这种身份的割裂感,是假期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烦恼。
终章:打包行李,回归“成人世界”
假期就在这种“爱恨交织”、“躺卷拉扯”中,不知不觉走到了尾声。
我妈又开始念叨:“哎,这马上又要走了。”语气里,是藏不住的失落和不舍。她会开始往你的行李箱里疯狂塞东西:家乡的特产、新买的衣服、怕你饿着的零食……那个24寸的箱子,被塞得像个快要爆炸的气球。
曾经让你烦不胜烦的唠叨,此刻听起来,却有点鼻酸。
你开始怀念家里的饭菜香,怀念那张可以睡到昏天暗地的床,甚至怀念我爸那“恨铁不成钢”的眼神。
原来,所谓的“嫌弃”,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的“爱”与“关心”。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与一个正在迅速长大的、半只脚已经踏入社会的我们相处。而我们,也还没学会,如何温柔地回应这份笨拙的爱。
离家的前一晚,我们一家人会坐在一起,吃一顿格外丰盛的晚餐。饭桌上,没有了指责,只有叮咛。
“在那边要好好吃饭,别老吃外卖。”“钱不够了就跟家里说,别硬撑着。”“跟同学好好相处,别耍小孩子脾气。”
我一边扒拉着米饭,一边“嗯嗯啊嗯”地应着。
车站的告别总是短暂的。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不敢回头看。我知道,我妈的眼睛肯定又红了。
列车再次“哐当哐当”地启动,只是这一次,心情复杂得多。有对新学期的期待,也有对家的不舍。
大学生放假,到底是什么?
它不是一份完美的度假计划,也不是一个奋发图强的“弯道超车”期。它更像一个混乱、真实、充满了矛盾和拉扯的“中场休息”。在这里,我们与家庭重新磨合,与旧友确认坐标,与自己的懒惰和焦虑正面交锋。
我们带着一身的“人间烟火气”和满满当当的行李箱,回去。
然后,深吸一口气,拖着箱子,继续当那个,一往无前的“大人”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