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活在偏正的夹缝里:聊聊那些无法被简单定义的人和事

你知道吗?小时候我特喜欢看那种……特简单的电影。

好人嘛,就一脸正气,浓眉大眼,干啥都对;坏蛋呢,就贼眉鼠眼,阴险狡诈,出场自带乌云。黑白分明,楚河汉界,清清楚楚。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敞亮,一个痛快。觉得世界就该是这样,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多爽啊。

偏正

后来,人慢慢长大,就像本来戴着一副高清滤镜看世界,结果镜片“咔嚓”一声,碎了。露出来的世界,灰扑扑的,坑坑洼洼,颜色混杂得像打翻了的调色盘。你以为的“正”,走近一瞧,背后可能藏着一言难尽的苦衷;你鄙夷的“偏”,掰开来看,里面或许裹着不为人知的坚守。

这时候,“偏”与“正”这两个字,才真正开始在我脑子里打架。


我们都是带着“偏见”的滤镜看世界的

咱们先聊聊“偏”吧。

说实话,谁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是绝对客观、不偏不倚的?不可能的。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被塞进了一副独一无二的“偏见”滤镜。

你的家庭,你的成长环境,你读过的书,你爱过的人,你受过的伤……所有这一切,都在悄悄地打磨你这副镜片的颜色和曲率。你看出去的世界,早就不是它本来的样子了,而是经过你这副“特制镜片”折射、过滤、再创作之后的样子。

就拿我自个儿来说吧。我从小在北方一个小城长大,那儿的人情社会味儿特别浓,讲究个“圈子”“关系”。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那些凡事都要“按规矩来”、一点人情都不讲的人,简直是冷血动物,太“偏”了。

直到后来我去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工作,周围全是陌生人,一切都靠合同、规则说话。我才猛然发现,那种“不讲人情”的“偏”,其实是一种叫“职业”和“公平”的“正”。它保护了像我这样的外来者,不至于在盘根错节的关系网里被吞得骨头渣都不剩。

你看,我曾经以为的“偏”,换个坐标系,立马就成了“正”。

所以说,承认自己的“偏”,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这恰恰说明你是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爱恨情仇。最怕的是那种,明明戴着八百度的哈哈镜,还硬说自己看到的是世界的本来面目,然后指着所有和他看到不一样的人,大骂:“你们都是瞎子!”

这就不是“偏”了,这是蠢。


那个高高在上的“正”,到底是谁说了算?

聊完“偏”,我们再来说说那个让我们又爱又怕的“正”。

“正”,正道,正确,正统。听起来就光芒万丈,不容置疑。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走“正”道:好好学习是正事,找个稳定工作是正途,到了年纪结婚生子是正轨……这条路被无数前辈的脚印踩得结结实SHI,铺满了“为你好”的指示牌。

走在这条路上,安全,稳妥,能获得大多数人的点头称赞。

但你有没有在某个深夜,突然问过自己一句:

“这真的是我想要的‘正’吗?”

我有个朋友,画画特有灵气,大学读的却是家里人“钦定”的金融。毕业后,进了银行,穿着笔挺的西装,做着体面的工作,拿着不错的薪水。在所有人眼里,他的人生简直是“正”得不能再“正”的范本。

可我好几次见他,都是在酒后。他眼睛发红,抓着我的胳膊,一遍遍地说:“兄弟,你知道吗?我每天闻着点钞机和打印纸的味道,就想吐。我做梦都在画画,梦里全是颜料的味道,香的……”

那一刻,我看着他那个拧巴又痛苦的样子,突然觉得,那个被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奉为圭臬的“正”,像一个华丽的囚笼。他为了活成一个“正确”的人,亲手杀死了那个最有生命力的自己。

后来,他真的辞职了。顶着全家人的不理解,租了个小画室,从头开始。日子过得紧巴巴,朋友圈里晒的不再是高档餐厅,而是一手颜料和一碗泡面。很多人都说他“走偏了”,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可我每次去看他,看到他眼睛里重新燃起的光,那种专注和喜悦,是从他当白领时那张“正确”的脸上,从来没看到过的。

所以你看,有时候,一个人的“偏”,恰恰是通往他内心深处真正的“正”的那条小路。它可能荆棘丛生,不被理解,但路的尽头,是他自己的灵魂。


在偏正的夹缝里,做一个清醒的“摇摆人”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特混乱?“偏”好像有理,“正”好像也对,那我们到底该听谁的?

我觉得,这事儿吧,根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我们的人生,不是一道选择题,非要在A和B之间打个勾。我们活的地方,恰恰就是“偏”与“正”之间那道窄窄的、充满了拉扯和张力的夹缝。

真正的成长,不是坚定不移地选择“偏”或者“正”的任何一方,而是在这道夹缝里,学会走钢丝。

这意味着什么?

第一,你要有自己的“锚”,但别把锚下死。

你得有自己的价值观,有你坚信不疑的东西。这是你的“正”,是你人生的压舱石,让你在风浪里不至于翻船。但同时,你也要给这个锚留出一点活动的链条。当新的信息、新的视角出现时,你得有勇气去审视一下自己的“正”,看看它是不是需要挪个窝,甚至是不是该换个新的了。

死守着一个永远不变的“正”,那不叫坚定,那叫僵化。

第二,你要能“共情”别人的“偏”,但不是无底线地认同。

理解,是最高级的温柔。当你遇到一个和你的“正”完全相悖的观点时,先别急着反驳、批判、扣帽子。试着去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这么想?他经历了什么,才形成了这样的“偏”?

尝试去走进他的世界,穿上他的鞋走一里路。你可能会发现,他的“偏”在他的世界里,逻辑是自洽的,是合理的。

当然,理解不等于洗白,更不等于认同。对于那些突破了人性底线的“恶”的“偏”,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但对于大多数生活中的分歧,多一份“共情”式的理解,会让你少很多戾气,多很多智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享受这种“不确定性”。

我们总是渴望一个确定的、一劳永逸的答案。但生活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不确定性。

“偏”与“正”的界限,永远在动态变化之中。今天的异端,可能是明天的先知;今天的主流,也可能沦为明天的笑柄。

所以,别再强求自己做一个永远“正确”的人了,太累了。不如就做一个清醒的“摇摆人”吧。

在这道偏与正的夹缝里,一边探索,一边怀疑;一边坚持,一边调整。左脚踩着自己的笃定,右脚伸出去试探世界的更多可能。

这过程或许会摇摇晃晃,或许会充满迷茫,甚至会摔跤。

但至少,我们是自由的,是清醒的,是鲜活的。

就像我那个画画的朋友,他放弃了世俗的“正”,选择了自己的“偏”。这条路无疑是艰难的,但他走得心安理得。他活在他的“偏”里,活得比任何时候都“正”。

而我们呢?我们又在为什么样的“正”而活,又在压抑着什么样的“偏”而煎熬?

这问题,没有谁能给你答案。

只能在每个风起的日子里,自己问,自己答。

花生汤
  • 本文由 花生汤 发表于 2025-09-1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lubanyouke.com/7918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