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我有时候觉得,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装着一个看不见的操作系统,出厂预设的。这系统,就是“文化属性”。它不是代码,但比代码还底层;它没有说明书,但我们的一举一动,全在遵循它的指令。你感觉不到它,就像鱼感觉不到水。可一旦你跳出这缸水,或者有另一条鱼游进来,那感觉……嘿,一下就炸裂了。
我跟你掰扯掰扯这事儿。

一、那个叫“差不多”的魔鬼,与德国人的螺丝钉
前几年,自己动手装一个从北欧某著名家具店买回来的书柜。图纸嘛,画得跟天书似的,但好歹逻辑清晰。我呢,典型的“差不多先生”,对着图纸,拧上螺丝,感觉“嗯,对上了,紧了,差不多得了”。结果装到最后一步,发现门板死活对不齐,一边高一边低,斜着,跟喝醉了酒似的。
我老婆过来看了一眼,凉凉地说:“你是不是又‘差不多’了?”
我嘴上还硬:“怎么可能!我这次特认真。”
结果呢?拆开一看,好家伙,中间有颗螺丝,图纸上标的是A款,我给用成了B款。俩螺丝就差那么几毫米,肉眼看,几乎一毛一样。但在那个需要精密咬合的地方,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事儿,当时把我气得够呛。但冷静下来一想,这不就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属性在作祟吗?
“差不多就行了”,这话我们从小听到大。炒菜,盐少许,油适量,火候自己掌握。问路,往前走,差不多到了再问。这是一个模糊、写意、注重结果导向,但对过程极度宽容的文化。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神似”,一种大面儿上的和谐。
可你把这套逻辑,放到德国人那儿试试?
我一朋友,在德企工作,他说他们德国老板,简直是“细节狂魔”。一份报告,标点符号用错了,会被圈出来;PPT里两个方框没对齐,像素级的那种,他能看出来。拧个螺丝?必须用扭力扳手,拧到指定的扭矩,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行。
变态吗?在我们看来,有点儿。
但在他们的文化系统里,这就是“秩序”(Ordnung),是世界的基石。精确、规则、流程,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你跟他说“差不多”,他会觉得你在动摇他的世界观。
你看,这背后,哪有什么绝对的对错?一个是农业文明的思维惯性,讲究个大概齐,看天吃饭,差不多就行;一个是工业文明的逻辑必然,要求标准化,可复制,不出错。我们觉得他们刻板,他们觉得我们马虎。这,就是文化属性的第一次正面硬刚。
二、那张叫“人情”的网,和那碗叫“面子”的汤
再聊个更玄乎的。
人情与面子。
这玩意儿,怎么说呢?它不是钱,但比钱还硬通货。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一张巨大且无形的网,把我们每个人都牢牢罩在里面。
我一发小,前阵子为了孩子上学的事儿,愁得头发都快白了。他不是没想过按规矩来,排队、摇号。但他周围所有的人,七大姑八大姨,都在跟他说:“你得找找人啊!”“那个谁谁谁,不就在教育口吗?托他问问!”“送点东西,请吃个饭,把关系走动起来啊!”
你听听,这个“走动”,多形象。关系不是死的,是活的,得“走”,得“维护”。
最后,他硬着头皮,提着两盒好茶,兜兜转转找到了一个八竿子才能打着的“关系”。事儿办没办成另说,但这个“动作”,他必须得做。为啥?
因为在这张网里,你单枪匹马、按部就班,会被视为“不懂事”、“情商低”。你动用了人情,欠下了一笔债,将来得还。这一来一回,一来一往,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就加深了。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几乎是下意识的行为模式,它决定了我们在遇到问题时,第一反应是找关系,还是翻法条;是讲情理,还是论对错。
“面子”更是碗迷魂汤。
为了面子,可以打肿脸充胖子;为了面子,一句话说重了,可能朋友都没得做;为了面子,酒桌上能喝到胃出血,也得撑着。它是一种社会性的“自我”,是别人眼中的你,甚至比真实的你更重要。
一个老外朋友就完全无法理解。他说:“Why? If you can't do it, just say no. If you can't afford it, just don't buy it. It's simple.”
Simple? 不,一点也不。
在他那套个人主义的操作系统里,“我”是宇宙的中心,我的感受、我的能力、我的界限,是第一位的。而在我们这个集体主义的文化语境里,“我们”常常大于“我”。我在关系网中的位置,我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构成了我存在的价值感。
所以,拒绝别人,伤的是“情面”;承认自己不行,丢的是“脸面”。这笔账,比单纯的经济账,复杂多了。
三、喧闹的饭局与安静的独处: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特别怕“冷场”。
一群人吃饭,要是突然没人说话了,安静超过五秒钟,马上会有人跳出来,没话找话地暖场。敬酒、夹菜、说段子,总之,得让这个场子“热”着。我们管这叫“会来事儿”。
这种对“热闹”的执着,其实是对“孤独”的恐惧。
我们的文化,从根儿上,就不太鼓励个体脱离群体。合群,是一种被赞美的品质。特立独行?那多半会跟“孤僻”、“不合群”、“怪”这些词挂钩。
所以,我们的快乐,很多时候是“众乐乐”。过年过节,必须是一大家子人,吵吵嚷嚷,那才有年味儿。一个人的年?太凄凉了。
而很多西方文化,恰恰相反。他们对“独处”(Solitude)有一种近乎崇拜的欣赏。一个能享受孤独的人,被认为是内心强大、精神独立的。家庭聚会,大家各自聊各自的,你想一个人待在角落看书,没人会觉得你奇怪。
这种差异,往深了说,还是那个老问题: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我们的安全感,来源于和他人的连接,来源于在集体中的位置。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确认这种连接,饭局上的喧闹,就是一种确认仪式。
而他们的安全感,更多来源于个体的独立和边界感。你离我太近,管我太多,就是对我边界的侵犯。
没有好坏,真的。只是操作系统的底层逻辑不同。一个追求共融,一个强调边界。就像一个总想共享内存,一个非要独立进程。
四、写在最后:看清它,然后呢?
聊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那我们被这些文化属性框死了吗?是不是就没救了?
也不是。
我觉得,认识到这些“出厂设置”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就像鱼终于意识到了水的存在。它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是这样游泳,为什么别的生物能在岸上走。它甚至可以尝试,有限度地,跃出水面,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看清我们文化属性里的“差不多”,也许能让我们在需要精确的时候,多一分警醒。理解了“人情”和“面子”的运作逻辑,也许能让我们在被它绑架时,多一丝选择的自由。洞察了我们对“热闹”的依赖,也许能让我们在独处时,少一分莫名的慌张。
文化属性,它塑造了我们,也给了我们独特的优势。我们的韧性、我们的家庭观念、我们的美食、我们那种只可意会的默契……这些都是那套系统赠予我们的礼物。
它不是枷锁,更像是一块土地。这块土地上长出了我们,有它独特的土壤成分和气候。我们无法选择土地,但我们可以选择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如何去耕耘。
看清它,不是为了批判它,更不是为了换掉它——说实话,也换不掉。
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到底是谁,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然后,带着这份清醒,去生活。
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自身文化属性时,最好的姿态吧。
评论